光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0662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使用激光二极管(LD)的电灯泡式的光源,获得光通量高而且向所有方向几乎都一样的白色光。光源装置成为有透光性的发光管(11)和有透光性的外管(15)的双重管结构,发光管(11)成为直管(111)前端被整形成圆弧的密封(112)的形状。在密封(112)附近的发光管(11)的发光区域(11a)的内表面形成有荧光体层(12),在发光管(11)的非发光部即直管区域(11b)内表面形成有反射膜(13)。外管(15)加工有毛面(151)。安装于散热器(17)而被抑制了温度上升的LD(16)配置在发光管(11)的开放端部,通过对荧光体层(12)照射激光光束从而使荧光体发光。能在使用LD的同时获得光通量高而且从光源向所有方向几乎都一样的白色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使激光二极管(LD)所发出的光作为荧光体的激发光照射到荧光体来获得白色光的电灯泡式的光源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采用紫外发光二极管(UV-LED)、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光源装置中,通过使紫外光、蓝光照射到荧光体来发出白色的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1 - 1563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的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由于从UV-LED向玻璃管前端的内表面的荧光体层照射紫外光,由荧光体辐射可见光,因此有如下优点与白炽灯相比耗电较低,通过对荧光体的调配比例进行调整从而能获得任意颜色的发光,因不使用汞而比荧光汞灯更环保。然而,由于从UV-LED辐射的紫外线仅照射到玻璃管的头部,因此具有如下问题不仅只有玻璃管的头部发光而不美观,而且由于LED芯片处于漂在玻璃管内的状态,因此LED芯片的温度容易升高,难以对UV-LED接入大功率,无法获得光通量高的光。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获得光通量高而且从光源向所有方向几乎都一样的白色光的光源装置。根据实施方式,具备发光管,该发光管是通过将有透光性的直管的成为前端的一端进行密封而形成的;荧光体层,该荧光体层形成在所述发光管的前端部分;激光二极管,该激光二极管配置在所述直管的另一端的开放端部内且对所述荧光体层照射激光光束;以及散热器,该散热器支承所述激光二极管且抑制该二极管的发热。附图说明图I是用于对与光源装置相关的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的外观图。图2是用于对图I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3是放大示出图2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用于对与光源装置相关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5是用于对与光源装置相关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6是用于对与光源装置相关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的外观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Ia-Ib线剖视图。图9是图7中拆下发光管和保护盖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实施方式I)图I和图2用于对与光源装置相关的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图I是外观图,图2是用于对图I的内表面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在图I和图2中,11是直管111的一个端部进行球状密封11 2的例如石英玻璃制、硼硅酸玻璃制或透明树脂制的发光管。在发光管11的前端的发光区域Ila的内表面形成有涂布了荧光体的荧光体层12。在发光管11的从发光区域Ila到另一个端部一侧的直管区域Ilb的内表面例如形成有由硫酸钡层制成的反射膜13。14是有耐热性且在中央形成了开口 141的例如合成树脂制的支承构件。使用粘合剂等固定物将直管区域Ilb的发光管11的开放端安装于在开口 141设置台阶部而形成的支承部142上。虽然支承部142是在开口 141设置台阶部而形成的,但是也可以配合发光管11的开放部的形状成为槽状。15是收纳发光管11的例如有透光性的玻璃制或透光树脂制的白炽灯形状的外管。外管15由成为发光部的圆顶状的发光区域15a和成为安装部的基部区域15b构成,使用粘合剂等固定物将基部区域15b的外管15的开放端安装在形成于支承构件14的支承部143上。虽然支承部143配合外管15的开放部而成为槽状,但也可以与支承发光管11的支承部142同样地在支承构件14的外侧形成台阶部。在外管15的内表面实施用于使入射光扩散的毛面151的加工。此外,外管15是用于使外观与现有的白炽灯相类似的一种设计,但并不一定需要这样。毛面151在外管15的外表面形成的情况下也具有同样的扩散效果。16是以产生激光光束的辐射部与荧光体层12相对的状态配置在发光管11的开放端内部的LD。LD16固定于安装部171,该安装部171的一部分在支承构件14的开口 141内穿过且形成为散热器17的一部分,该散热器17内置了未图示的电源电路,该电源电路获得用于驱动LD16所必需的直流电压。此外,LD16具有例如10°左右的扇形的配光。虽然LD的配光角在水平方向为10°左右在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不同为40°左右,照射面积呈长方形的形状,但是这里都作为相同的10°进行说明如下。18是收纳散热器17的有底的有导电性的灯头。在灯头18的外周面形成外螺纹181,并且在底部形成透孔182。灯头18与电源电路的一个输入端电连接。使用粘合剂等固定物将灯头18的开放端安装在形成于支承构件14的槽中。在透孔182中固定有电极20,该电极20经由绝缘材料19与电源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电连接,绝缘材料19用于实现与灯头18绝缘。由此,灯头18和电极20以与电源电路电连接的状态与支承构件14、发光管11、外管15构成为一体。22是有底且呈圆筒形的有绝缘性的灯座。在灯座22的内侧面安装有导电性的承口 23,该承口 23形成有内螺纹231,灯头18的外螺纹181拧入内螺纹231。在灯座22的底部,在灯头18拧入的状态下,配置与电极19电连接的连接端子24。一般来说,灯座22安装在电灯的灯具一侧,灯头18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该灯具。而且,灯头18与交流电源25的一个电极连接,连接端子24与交流电源25的另一个电极连接。交流电源25被提供给电源电路,这里从交流转换为直流,向LD16提供驱动功率。这里,对于图2的光源装置的发光,连同放大示出图2的发光管11部分的图3进行说明。首先,若将交流电源25的交流电压提供给收纳在散热器17内的电源电路,则在该电源电路中转换为直流电压。通过将该直流电压提供给LD16,从而LD16辐射出VU激光光束。激光光束具有10°左右展宽的指向性,进入发光管11内部,最终到达前端部的荧光体 层12,通过由荧光体层12进行吸收从而发出白色的光。基于荧光体层12的发光向外管15一侧照射白色光。通过使图3中以虚线的箭头号示出的没有被荧光体层12吸收而反射的激光光束和以点划线示出的从LD16扩展至10°以上的激光光束在反射膜13上进行反射,再次照射到荧光体层12,从而转换为白色光。这样,从LD 16辐射的激光光束以10°左右的扇形的配光进行照射,由于在发光管11的直管区域Ilb的内表面形成有反射膜13,因此只在发光管11前端的发光区域Ila出现带状的强光。在从外管15外对其进行观察时,就好像可以看到白炽灯中的灯丝发光那样。而且,通过利用在外管15的内表面形成的毛面151使照射到外管15 —侧的白色光进行扩散,从而能从外管15的外侧获得相同的照度。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指向性比LED更强的LD来作为荧光体激发光源,从而能将激光光束高效地引导到荧光管前端的荧光体涂布部。另外,由于能将LD配置在光源的端部,因此能利用散热器等散热单元容易地进行LD的散热,从而能接入更大功率,能获得光通量高的光。这里,对于图2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发光管11的形成方法的概念性的例子,参照以下的(I) (5 )的各个步骤进行说明。(I)利用加热器对直管的玻璃管的一个端部进行加热。(2)将玻璃管的另一个端部放入有余热的金属模具中,向玻璃管内冲入高压空气,使发光区域Ila成为圆形。(3)缓慢冷却玻璃管前端部以使其不残留变形。(4)在成为发光区域Ila的内表面形成荧光体层12。(5)在作为玻璃管内的直管部的直管区域Ilb的内表面形成成为反射膜13的硫酸钡层。这样,经过(I) (5)的各个步骤能够在发光管11的内部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雄士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