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的空气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90145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高效外置式船舶用空气润滑系统。空气回收装置包括:相对于向船舶的船底供给气泡的空气排放装置安装在船尾侧的船底上,在相对于船底与下侧对置的面上具有空气吸收孔的回收侧舱室;以及将回收侧舱室的内部的空气回收的回收部。通过将从空气吸收孔吸入的气泡暂时存储在回收侧舱室的内部,产生推出压力,可以从回收部顺畅地回收空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供给气泡降低船舶与水之间的阻力的技术。
技术介绍
作为提高船舶航行效率的技术,已知空气润滑系统。空气润滑系统是通过向比船体的吃水线下面的外面供给气泡来降低船舶与水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航行效率的技术。特开2009-248831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是其一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883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正在开发通过对现有船舶进行外置空气润滑系统的改装,从而提高航行效率的技术。在这样的技术中,期望改装容易、降低摩擦阻力的效果明显。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中,空气回收装置包括:相对于向船舶的船底供给气泡的空气排放装置,安装在船尾侧的船底上,在相对于船底与下侧对置的面上具有空气吸收孔的回收侧舱室;以及将回收侧舱室的内部的空气回收的回收部。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中,回收部在船舶的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空气吸收孔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中,空气回收装置的回收部从比空气吸收孔形成在船舶的船尾侧的船底上的空气回收孔回收回收侧舱室的内部的空气。回收侧舱室具有用于收集从空气吸收孔吸入的空气并将其从空气回收孔回收的在所述船舶的前后方向上延长的空气存储部。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中,空气回收装置的空气吸收孔比空气回收孔分布在船舶的横方向上宽的区域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中,船舶包括比空气排放装置设置在船尾侧的船底上的本专利技术的空气回收装置和空气排放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中,提供船舶的改装方法,船舶包括向船底供给气泡的空气排放装置,该改装方法包括:在比空气排放装置靠近船尾侧的船底上,安装在相对于船底与下侧对置的面上具有空气吸收孔的回收侧舱室的步骤,以及形成将回收侧舱室的内部的空气回收的回收部的步骤。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降低摩擦阻力的效果大的空气回收装置、空气润滑系统及船舶的改装方法。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在外置于船舶的空气润滑系统中比较易于改装的空气回收装置、空气润滑系统及船舶的改装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效果、及特征,从结合添加的附图的实施方式的记载中,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船舶的侧面图。图2是船舶的底面图。图3概略性表示空气润滑系统的工作。图4表示排放侧舱室的其它结构例子。图5是排放侧舱室的底面图。图6是从侧面观察排放侧舱室的剖面图。图7是回收侧舱室的底面图。图8是从侧面观察回收侧舱室的剖面图。图9是包括节流部的回收侧舱室的底面图。图10是从侧面观察包括节流部的回收侧舱室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空气排放装置、空气润滑系统及改装方法的船舶的侧面图。图2是从船底侧观察该船舶的底面图。在右侧描述船体1的船头2,在左侧描述船尾3。在船尾3侧的吃水线下设置螺旋桨5和舵6。在靠近船底4的船头2侧,设置空气排放装置7。在靠近船底4的船尾3侧设置空气回收装置8。空气排放装置7包括设置在船底4上的排放侧舱室9、配管10、及压缩机11。也可以代替压缩机11而使用鼓风机。压缩机11将配管10内部的空气向船底4的方向推出。配管10的一端连接到形成在船底4的外壁上的空气供给孔(后述)。在该空气供给孔开口的位置的船底4上,通过焊接或螺接安装排放侧舱室9。配管10内部的空气通过压缩机11供给到舱室9内部空气回收装置8包括回收侧舱室12和配管13。配管13的一端连接到形成在船底4的外壁上的空气回收孔(后述)。在该空气回收孔开口的位置的船底4上,通过焊接或螺接安装回收侧舱室12。回收侧舱室12内部的空气通过配管13排放到外部,或再供给到空气排放装置7侧的配管10。在图1、图2的例子中,安装多个(3个)排放侧舱室9。前列侧的排放侧舱室9a相对中心线CL线对称地安装在船体1的中心线CL上。后列侧的排放侧舱室9b中的一个,相对于前列侧的排放侧舱室9a平行地安装在偏右舷14侧的位置。另一个相对前列侧的排放侧舱室9a,平行地安装在偏左舷15侧的位置,相对中心线CL形成左右对称的后列侧的排放侧舱室9b。在图1、图2的例子中,对应于排放侧舱室9,安装多个回收侧舱室12。对应于前列侧及后列侧的排放侧舱室9a、9b,分别安装后列侧及前列侧的回收侧舱室12a、12b。各回收侧舱室12具有与排放侧舱室9相同的形状,并且以与船体1的前后方向反转的方向设置。其结果,排放侧舱室9和回收侧舱室12具有相对于在船体1的横方向上延长的规定的基准线SL线对称的结构。图3概略性表示空气润滑系统的工作。从配管10向排放侧舱室9供给空气。排放侧舱室9将该空气形成为气泡40而吹出到外部的水中。气泡40覆盖船底4向船尾3侧流动。通过船底4被气泡40覆盖,降低船体1和水之间的摩擦。将气泡40吸入回收侧舱室12中,从配管13回收。由于气泡40相对于螺旋桨5在船头2侧回收,因此可以避免气泡40引起的螺旋桨5的推进效率降低。图4表示排放侧舱室9的其它结构例。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利用三个排放侧舱室9提供大致覆盖船底4的宽度的气泡40。与之相对,在图4中,在设置大致覆盖船底4的宽度的三个排放侧舱室12-1的群的基础上,在偏向船体1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上再设置具有相同结构的三个排放侧舱室12-2的群。在该结构例中,可以对船底4供给更多的气泡40。或者在气泡40易于从船底4的左右方向逃逸的情况下,在从排放侧舱室12-1供给的气泡40在船尾3侧不足时,可以从下级的排放侧舱室12-2补充气泡40。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船尾3侧设置与多个群的排放侧舱室12-1、12-2相对于规定的基准线SL具有线对称结构的回收侧舱室的群,可以回收气泡40。下面说明排放侧舱室9的结构。图5是排放侧舱室9的底面图。图6是从侧面观察排放侧舱室9的剖面图。两图中的任一个图的右侧都为船头2侧。排放侧舱室9包括平坦部21、前端部22、后端部23、以及侧板21-1、21-2。平坦部21是设置在船底4的下侧上的板状的构件。平坦部21与船底4对置,且配置为对于船底4平行或构成与其接近的角度。在图6的例子中,平坦部21与船底4平行地配置。前端部22是连接平坦部21的船头2侧的端部和船底4的板状的构件。为了减小船体1向前方航行时的水流的阻力,前端部22具有朝向船头2侧靠近船底4的倾斜。后端部23是连接平坦部21的船尾3侧的端部和船底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27 JP 2010-2161371.一种空气回收装置,包括:
回收侧舱室,相对于向船舶的船底供给气泡的空气排放装置,安装在船
尾侧的所述船底上,在相对于所述船底与下侧对置的面上具有空气吸收孔;
以及
回收部,在所述船舶的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空气吸收孔配置在不同的
位置,回收所述回收侧舱室的内部的空气。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回收装置,
所述回收部在所述船舶的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空气吸收孔配置在不
同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回收装置,
所述回收部从比所述空气吸收孔形成在所述船舶的船尾侧的所述船底
上的空气回收孔回收所述回收侧舱室的内部的空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野真一沟上宗二日笠靖司郎川北千春川渊信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