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4114 阅读:3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包括一次发酵隧道房、二次发酵隧道房、混料预湿池、机械化填料装置和无害化处理装置,将一次二次发酵隧道房共建,用循环回风通道将两隧道房相连,二次发酵隧道房后设带无纺布滤膜的新风通道,在一次二次发酵隧道房底部埋设不同排列密度的通风管道,并用喇叭型喷口连接至地上对应的成排凹槽中,周围墙体中间夹厚保温板,房前设有移动式保温门,地设沉井,并与排水沟相连,发酵隧道房后设有缓冲间,安放风机和智能化控制机柜,无害化装置包括酸洗塔、碱洗塔和曝气生物滤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贯彻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的思想,达到连续无害化生产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食用菌无公害栽培
,具体是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
技术介绍
我国的食用菌生产主要以农户为生产单位进行分散式的季节性生产,堆肥的发酵设施与技术较为落后。培养料的质量是决定蘑菇产量关键因素之一。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是将复杂有机质在好氧条件下,分解成利于食用菌生长的营养物质。传统培养料发酵一般采用二次发酵.也称前发酵和后发酵。前发酵在棚外进行,后发酵在消毒后的棚内进行。二次发酵的目的是进一步改善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增加可溶性养分.杀灭病虫杂茵。由于料堆的通风和温度不宜控制,易形成厌氧条件,造成发酵效率低下,且产生的大量臭气扩散到大气中形成污染,传统的发酵技术有待改进。近年来,新兴的发酵隧道技术多用于二次发酵的后发酵阶段,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在生产中废气的处理未作为重点来考虑,容易引起环境纠纷问题,制约了新技术的大规模生产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包括发酵隧道房、混料预湿地、机械化填料装置和无害化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混料预湿池设置在机械化填料装置的前端,所述机械化填料装置设置在发酵隧道房的前端,所述无害化处理装置与发酵隧道房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发酵隧道房包括一次发酵隧道房、二次发酵隧道房、沉井及通风管道,其中,所述沉井上设有排水沟,并设置在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之间;所述通风管道为若干根,且相距一定距离并列安装在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底部;所述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连墙共建,其设置沉井的一端设有移动式保温门,其另一端设有控制间。优选地,所述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大小均为4mX4mX8m,其墙壁均设有墙体保温层,其内部均设有相互连接的温度探头和数字化智能模块。优选地,所述墙体保温层厚度为100mm。优选地,所述通风管道的一端设有高压风机,其另一端与沉井连通,所述连通部位设有压力调节阀门,其中,一次发酵隧道房底部的通风管道为11根,其安装间距为300mm,其上设有若干个喇叭型通气管,并对应通向地上成排的凹槽中;所述二次发酵隧道房底部的通风管道为17根,其安装间距为200mm,并由中间向两侧排列;所述高压风机安装在控制间中。优选地,所述控制间包括臭气收集通道、新风通道和智能化控制机柜,所述智能化控制机柜分别与臭气收集通道和新风通道相连接。优选地,所述臭气收集通道分别 与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相连接,其连接处分别设有阀门,且各设有一扇百叶窗,所述百叶窗与智能化控制机柜相连。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后设臭气收集通道,收集臭气至无害化处理装置处理排放,此通道将两间隧道房相连又可作为回风循环通道,通过阀门调节,兼具循环回风的功能。优选地,所述新风通道的一端与大气相通,其相通处设有3层无纺布过滤膜,所述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二次发酵隧道房相连接,其连接处设有一扇百叶窗,所述百叶窗与智能化控制机柜相连。优选地,所述任一处或任几处百叶窗前设有一张孔径20mm的不锈钢网。优选地,所述无害化处理装置包括酸洗塔、碱洗塔和曝气生物滤池,其中,所述酸洗塔与发酵隧道房的控制间相连接,所述碱洗塔与酸洗塔相连接,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分别与碱洗塔和沉井的排水沟相连接。本技术先将发酵料在混料预湿池处理,通过机械化填料装置往隧道填料,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效控制臭气的扩散并处理,实现连续无害化发酵生产。本技术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贯彻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的思想,将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共建,根据前后发酵温度变化的特点,用循环回风通道将两隧道房相连,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同时也发挥着臭气收集的功能。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实现智能化控温、控风、高效生产的连续式无害化发酵隧道,并配备混料预湿池、无害化处理装置和机械填料装置,组成一套清洁、环保、高效的实用技术。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三视图,其中(a)为本技术正视图;(b)为本技术俯视图;(C)为本技术侧视图;图中,I为一次发酵隧道房,2为二次发酵隧道房,3为混料预湿池,4为机械化填料装置,5为控制间,6为通风管道,7为喇叭型通气管,8为地槽,9为墙体保温层,10为移动式保温门,11为沉井,12为排水沟,13为臭气收集通道(兼循环回风通道),14为新风通道,15为酸洗塔,16为碱洗塔,17为曝气生物滤池,18为排放气体,19为废水,20为处理水,21为废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发酵隧道房、混料预湿地3、机械化填料装置4和无害化处理装置,其中,混料预湿池3设置在机械化填料装置4的前端,机械化填料装置4设置在发酵隧道房的前端,无害化处理装置与发酵隧道房相连接。如图I和图2所示,发酵隧道房包括一次发酵隧道房I、二次发酵隧道房2、沉井11及通风管道6,其中,沉井11上设有排水沟12,并设置在一次发酵隧道房I和二次发酵隧道房2之间;通风管道6为若干根,并相距一定距离并列安装在一次发酵隧道房I和二次发酵隧道房2底部;一次发酵隧道房I和二次发酵隧道房2连墙共建,其设置沉井11的一端设有移动式保温门10,其另一端设有控制间5。一次发酵隧道房I和二次发酵隧道房2大小均为4mX 4mX Sm,其墙壁均设有墙体保温层9,其内部均设有相互连接的温度探头和数字化智能模块。墙体保温层9厚度为100mm。通风管道6的一端设有高压风机,其另一端与沉井11连通,该连通部位设有压力调节阀门,其中,一次发酵隧道房I底部的通风管道6为11根,其安装间距为300mm,其上设有若干个喇叭型通气管7,并对应通向地上成排的凹槽8中;二次发酵隧道房2底部的通风管道6为17根,其安装间距为200_,并由中间向两侧排列;高压风机安装在控制间5中。控制间5包括臭气收集通道13、新风通道14和智能化控制机柜,智能化控制机柜分别与臭气收集通道13和新风通道14相连接。臭气收集通道13分别与一次发酵隧道房I和二次发酵隧道房2相连接,其连接处分别设有阀门,且各设有一扇百叶窗,百叶窗与智能化控制机柜相连。百叶窗前可设有一张孔径20_的不锈钢网。一次发酵隧道房I和二次发酵隧道房2后设臭气收集通道13,收集臭气至无害化处理装置处理排放,此通道将两间隧道房相连又可作为回风循环通道,通过阀门调节,兼具循环回风的功能。新风通道14的一端与大气相通,其相通处设有3层无纺布过滤膜,新风通道14的另一端与二次发酵隧道房2相连接,其连接处设有一扇百叶窗,百叶窗与智能化控制机柜相连。百叶窗前可设有一张孔径20_的不锈钢网。无害化处理装置包括酸洗塔15、碱洗塔16和曝气生物滤池17,其中,酸洗塔15与发酵隧道房的控制间5相连接,碱洗塔16与酸洗塔15相连接,所述曝气生物滤池17分别与碱洗塔16和沉井11的排水沟12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培养料中常常用到稻草等表面蜡质保护层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酵隧道房、混料预湿地、机械化填料装置和无害化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混料预湿池设置在机械化填料装置的前端,所述机械化填料装置设置在发酵隧道房的前端,所述无害化处理装置与发酵隧道房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酵隧道房、混料预湿地、机械化填料装置和无害化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混料预湿池设置在机械化填料装置的前端,所述机械化填料装置设置在发酵隧道房的前端,所述无害化处理装置与发酵隧道房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隧道房包括一次发酵隧道房、二次发酵隧道房、沉井及通风管道,其中,所述沉井上设有排水沟,并设置在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之间;所述通风管道为若干根,且相距一定距离并列安装在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底部;所述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连墙共建,其设置沉井的一端设有移动式保温门,其另一端设有控制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发酵隧道房和二次发酵隧道房大小均为4mX4mX8m,其墙壁均设有墙体保温层,其内部均设有相互连接的温度探头和数字化智能模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保温层厚度为100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培养料的成套式连续无害化发酵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的一端设有高压风机,其另一端与沉井连通,所述连通部位设有压力调节阀门,其中,一次发酵隧道房底部的通风管道为11根,其安装间距为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培支月娥毛亮徐宝树彭勇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