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氧自养生物除氮的污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63836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7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氧自养生物除氮的污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氧氧化,同时实现部分同步硝化反硝化和亚硝化;步骤二、通过严格实施调控溶氧,实现氨氮成比例转化为亚硝态氮,使最终出水中两者的比例接近1;步骤三、实现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保证最终出水的氨氮和总氮达标。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高效处理现有的低碳氮比的城镇污水和高氨氮污水,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适于大规模工程应用,可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污水中的氨氮含量,实时调控DO的微氧自养高效生物除氮的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浓度氨氮的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的排放量增加,尤其是大量氨氮、总氮的流入水体,引起水体中的藻华现象频繁暴发,严重破坏了环境平衡,造成连续不断的环境资源灾害,对经济社会也产生极大损失,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生化法处理氨氮废水,但传统生物脱氮机理,微生物必须处于好氧和缺氧的交替环境中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反应,才能顺利完成生物脱氮,其中硝化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反硝化则需要大量的碳源,不但造成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还 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等新型生物脱氮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以此为基础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不仅弥补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缺陷,而且提高了脱氮效率,降低废水脱氮的成本。但是由于亚硝化菌对溶氧的工艺条件更加敏感,与硝化菌竞争处于劣势,而厌氧氨氧化菌对亚硝酸盐与氨氮的量要求较高,且生长速度极为缓慢,培养和增殖都比较困难,所以新型生物脱氮理论虽已得到认识,但新技术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采用实现微氧自养生物脱氮的方法更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其技术解决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A、待处理污水通过进入泵输送到1#MBBR生物反应池,通过控制DO (溶解氧)在O.2—0. 5mg/L,实现生物池内的填料上的生物膜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同时能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部分氨氮,还能实现污水中的小部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B、经1#MBBR生物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到2#MBBR生物反应池,同样控制微氧曝气,DO (溶解氧)约为O. 3-1. lmg/L,实现填料上的生物膜的优势菌种为亚硝化菌,亚硝化菌将部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通过在线氨氮、亚硝态氮检测反馈自动调控D0,使DO范围控制在O. 3-1. lmg/L,实现污水中的亚硝态氮与氨氮的比例接近I ;C、经2#MBBR生物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到3#MBBR生物反应池,3#MBBR生物反应池内只需搅拌混合无需曝气,在厌氧条件下优化培养实现填料上的生物膜的优势菌种为厌氧氨氧化菌,进入到反应池的污水中的亚硝态氮和氨氮被厌氧氨化菌分解成氮气和硝态氮,实现氨氮和总氮达标;经处理的污水根据情况分为,直接排放或一部分直接排放,一部分回流到1#MBBR生物反应池。上述步骤A中,1#MBBR生物反应池的池容可根据待处理污水的水质进行确定;生物池内填料上的生物膜的优势菌种为异养菌。上述步骤B中,污水中的亚硝态氮与氨氮的比例在I一 I. 4范围之内,即可认为二者的比例接近I。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其通过降低不同生物反应池中的DO含量,并将DO含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实现不同生物池中所投加的填料上的生物膜上生长有不同的优势菌种,进而通过不同的优势菌种实现污水中氨氮的分步去除,使不同生物池达到不同的功能,最终实现高效生物脱氮的目的,而且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适于大规模工程应用,可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反应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清楚、明确,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在一定条件下对污水进行有机物去除及同步硝化反硝化、氨氮的成比例转化为亚硝态氮、厌氧氨氧化等技术手段的处理,将污水中的氨氮等有机物去除,降低了生物除氮的运行费用,为后续的微氧自养生物除氮提供了技术支持。本专利技术中处理污水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I :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氧氧化,同时实现部分同步硝化反硝化和亚硝化;步骤2:通过严格实施调控溶氧,实现氨氮成比例转化为亚硝态氮,使最终出水中两者的比例约为I ;步骤3:实现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保证最终出水的氨氮和总氮达标。其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步骤I :污水通过进水泵到1#MBBR生物反应池,生物池内接种普通的活性污泥,并投加悬浮填料,通过控制DO在O. 2-0. 5mg/L,保证填料上生长的优势菌种为异养菌,实现生物池内的填料上的生物膜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同时能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部分氨氮,还能实现污水中的小部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步骤2 :经1#MBBR生物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到2#MBBR生物反应池,同样控制微氧曝气,实现填料上的生物膜的优势菌种为亚硝化菌,亚硝化菌将部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通过在线氨氮、亚硝氮检测反馈自动调控DO (范围为O. 3—1. lmg/L),实现污水中的亚硝态氮与氨氮的比例接近I ;步骤3 :经2#MBBR生物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到3#MBBR生物反应池,3#MBBR生物反应池内只需搅拌混合无需曝气,通过优化培养实现生物膜的优化菌为厌氧氨氧化菌,进入到反应池的污水中的亚硝态氮和氨氮被厌氧氨氧化菌分解成氮气和硝态氮,实现氨氮和总氮达标;经处理的污水根据情况分为,直接排放或一部分直接排放,一部分回流到1#MBBR生物反应池。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设有进水泵P1、内回流泵P2、鼓风机、三个MBBR生物反应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泵P3 。一、污水从进水端经进水泵Pl进入到1#MBBR生物反应池,从3#MBBR生物反应池的一部分污水进入到1#MBBR生物反应池,污水中的部分亚硝态氮实现反硝化,污水中的氨氮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且一部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二、经1#MBBR生物反应池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到2#MBBR生物反应池,控制溶氧实现约一半的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三、经2#MBBR生物反应池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到遮光的3#MBBR生物反应池,污水中的亚硝态氮和氨氮被厌氧氨氧化菌分解成氮气和硝态氮,实现氨氮和总氮达标,处理后的污水一部分进入二沉池淀后排放,另一部分经由内回流泵P2泵入到1#MBBR生物反应池;四、排放到二沉池的污水在二沉池中沉淀,上清液排放,一部分污泥回流到1#MBBR生物反应池。1#、2#、3#MBBR生物反应池的尺寸均为长*宽*高=1. 2m*I. 2m*2. 5m,各池均填充悬浮填料,填充率为42%。利用本方法,采用连续进水方式,经为期一个半月的启动运行后,出水水质趋于稳定,在长达半年的运行期内,装置运行稳定,进水水质和经本方法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中各污染物平均浓度见表I。表I 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COD进水水质(mg/L) 800 2117295550出水水质(mg/L) <2<2<12<15<60去除率(%)97.5%~~84.2%89%如表I所示,采用本方法即使在污水中的总氮浓度为95mg/L的情况下,依旧能够高效去除含氮污染物。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可实现低运行费用、高效的生物除氮,保证出水氨氮和总氮的达标,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是现有技术的极大突破。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简单组合等多种变形,这些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氧自养生物除氮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待处理污水通过进入泵输送到1#MBBR生物反应池,通过控制DO在0.2—0.5mg/L,实现生物池内的填料上的生物膜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同时能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部分氨氮,还能实现污水中的小部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B、经1#MBBR生物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到2#MBBR生物反应池,同样控制微氧曝气,实现填料上的生物膜的优势菌种为亚硝化菌,亚硝化菌将部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通过在线氨氮、亚硝态氮检测反馈自动调控DO,使DO范围控制在0.3—1.1mg/L,实现污水中的亚硝态氮与氨氮的比例接近1;C、经2#MBBR生物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到3#MBBR生物反应池,3#MBBR生物反应池内只需搅拌混合无需曝气,实现填料上的生物膜的优势菌种为厌氧氨氧化菌,进入到反应池的污水中的亚硝态氮和氨氮被厌氧氨化菌分解成氮气和硝态氮,实现氨氮和总氮达标;经处理的污水根据情况分为,直接排放或一部分直接排放,一部分回流到1#MBBR生物反应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美芹张晶晶于振滨王晓静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思普润水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