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杆盖加工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52470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1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杆盖加工模具,属于连杆盖的加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下模与上模,所述下模上设置有弧形拱体,所述弧形拱体的拱面与连杆盖的内弧面相适配,在弧形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杆端部槽,所述连杆端部槽与连杆盖的端部相适配;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与弧形拱体相是适配的拱体槽,在拱体槽的中部横向设置有顶部凹槽,所述顶部凹槽与连杆盖的顶部相适配,使顶部凹槽、弧形拱体以及两连杆端部槽相配合形成连杆盖形状的空间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解决容易卡模的问题,压扁、终锻以及切边同时即可完成,简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从而降低了加工难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杆盖的加工装置,特别是一种连杆盖的加工模具。
技术介绍
目如,连杆盖的生广工艺主要是下料一加热一制还一压弯一终锻一切边的过程,其中锻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如图I所示的模具,在上下模共同的作用下,将坯件锻造成如图2所示的连杆盖产品,在上下模锻造时,连杆盖上多余的料被挤压至边部形成余边,其余边如图2中所示,在连杆盖顶部与内弧形部形成余边,也即锻造时,将连杆盖平放进行锻造,锻造完的连杆盖上形成大量的余边,消耗较多材料,且锻造过程中,因水平分模,在中心 大圆弧处容易卡住,锻件出模不是很顺畅,并且锻造过后需要对连杆盖的余边进行打磨加工,对连杆盖的弧形部的余边加工及其不容易,加工量大,费时费力,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连杆盖加工模具,通过使用该模具对连杆盖进行锻造,解决容易卡模的问题,优化下料重量,提高材料利用率,所形成的余边在整个连杆盖的侧边环绕,同时被该模具锻造的过程中切除,压扁、终锻以及切边同时即可完成,简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从而降低了加工难度,省事省力,降低了成本。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下模与上模,所述下模上设置有弧形拱体,所述弧形拱体的拱面与连杆盖的内弧面相适配,在弧形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杆端部槽,所述连杆端部槽与连杆盖的端部相适配;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与弧形拱体相是适配的拱体槽,在拱体槽的中部横向设置有顶部凹槽,所述顶部凹槽与连杆盖的顶部相适配,使顶部凹槽、弧形拱体以及两连杆端部槽相配合形成连杆盖形状的空间结构。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在使用时,需要将上下模配合使用,弧形拱体的拱面与连杆盖的内弧面相适配,确保锻造出的连杆盖的内弧面的尺寸达到要求,在弧形拱体的两侧设置有连杆端部槽,该连杆端部槽与连杆盖的端部一致,从而能偶确保连杆盖的端部尺寸及形状满足要求,且在使用时,可以将连杆盖的端部置于该连杆端部槽内,且连杆盖的内弧面置于弧形拱体的拱面上,承受锻压力,且同时对连杆盖进行定位,而在上模上设置有拱体槽,该拱体槽与弧形拱体相配合,对连杆盖进行锻造操作,从而便于对连杆盖进行精确的锻造,在拱体槽的中部横向设置有顶部凹槽,所述顶部凹槽与连杆盖的顶部相适配,能够保证锻造时,连杆盖的外部形状结构达到要求。顶部凹槽、弧形拱体以及两连杆端部槽相配合形成连杆盖形状的空间结构,使得该模具在锻造过程中,能够配合形成完整的连杆盖,其无需其他多余的操作,降低生产难度。在采用该模具对连杆盖进行锻造时,连杆盖呈站立姿势,即连杆盖的端部置于下模内,上模与下模配合,对连杆盖进行锻造。采用该模具能够直接完全避免卡模问题,同时减少了下料重量,连杆盖的工艺流程也因分模面的改变而简化为下料一加热一压扁一终锻一切边,压扁、终锻、切边只在一台设备上即可完成,提闻生广效率和产量,从而降低了加工难度,省事省力,降低了成本。本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所述顶部凹槽的内底部为弧形结构,且与连杆盖的顶部弧面一致,所述顶部凹槽的侧壁宽度与连杆盖的宽度一致。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该顶部凹槽的内底部为弧形结构,且与连杆盖的顶部弧面一致,从而能够确保在模具锻造连杆盖之后,连杆盖的顶部弧面满足要求;所述顶部凹槽的侧壁宽度与连杆盖的宽度一致,从而能够控制整个连杆盖的宽度,保证连杆盖的宽度达到要求,因此整个顶部凹槽能够确保连杆盖的外部尺寸,从而达到生产使用的要求。本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所述下模上设置有环盖槽,该环盖槽为围绕两个连杆端部槽外,绕过弧形拱体的拱面连成环状的槽。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在下模上设置有环盖槽,该环盖槽围绕连杆端部槽的外圈,并且弧形拱体的两侧的槽需要绕过弧形拱体的拱面连接在一起,形成环形的槽行结构,使得在锻造连杆盖时,上模对连杆盖进行锻造,多余的料被挤到边部形成余边,由于环盖槽围绕形成外圈,其与连杆端部槽之间有凸出的间隔,上模的模面将余边作用力于该凸出的间隔上,使得在锻造的过程中即可把余边切除掉,于是压扁、终锻、切边只在一台设备上即可完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从而降低了加工难度,省事省力,降低了成本,适合推广应用。本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所述环盖槽的深度浅于连杆端部槽的深度。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环盖槽主要用来与连杆端部槽向配合,使得其之间的凸出间隔能够与上模相配合,在作用力下降连杆盖的余边切除,因此需要保证环盖槽的深度浅于连杆端部槽的深度,使得上下模在锻造过程中,余边存量较少,避免环盖槽过深,模具在锻造过程中影响到连杆盖本身,避免伤及连杆盖。本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所述下模的四角上分别设置有定位块,所述下模的四角上分别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与定位槽相匹配进行定位。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通过在下模的四个角上设置定位块,同时在上模上设置定位槽,且该定位块能够刚好插入到该定位槽中进行配合定位,使得锻造时,上下模具的各个部位之间定位精确,从而确保制造出的连杆盖的各个部位精确,符合要求。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 本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合推广应用。2、 本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所形成的余边在整个连杆盖的侧边环绕,解决容易卡模的问题,优化下料重量,提高材料利用率,简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的连杆盖加工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生产出的连杆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模具制出的连杆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下模底座、2-平面凹槽、3-连杆盖、4-平面形余边、5-连杆盖形余边、6-下模、7-连杆端部槽、8-弧形拱体、9-上模、10-顶部凹槽、11-拱体槽、12-环盖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连杆盖加工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下模6与上模9,所述下模6上设置有弧形拱体8,所述弧形拱体8的拱面与连杆盖3的内弧面相适配,在弧形拱体8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杆端部槽7,所述连杆端部槽7与连杆盖3的端部相适配,所述下 模6上设置有环盖槽12,该环盖槽12为围绕两个连杆端部槽7外,绕过弧形拱体8的拱面连成环状的槽,所述环盖槽12的深度浅于连杆端部槽7的深度;所述上模9上设置有与弧形拱体8相是适配的拱体槽11,在拱体槽11的中部横向设置有顶部凹槽10,所述顶部凹槽10与连杆盖3的顶部相适配,即所述顶部凹槽10的内底部为弧形结构,且与连杆盖3的顶部弧面一致,所述顶部凹槽10的侧壁宽度与连杆盖3的宽度一致,使顶部凹槽10、弧形拱体8以及两连杆端部槽7相配合形成连杆盖3形状的空间结构;所述下模6的四角上分别设置有定位块,所述下模6的四角上分别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与定位槽相匹配进行定位。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在使用时,需要将上下模进行配合使用,弧形拱体8的拱面与连杆盖3的内弧面相适配,确保锻造出的连杆盖3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杆盖加工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下模(6)与上模(9),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6)上设置有弧形拱体(8),所述弧形拱体(8)的拱面与连杆盖(3)的内弧面相适配,在弧形拱体(8)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杆端部槽(7),所述连杆端部槽(7)与连杆盖(3)的端部相适配;所述上模(9)上设置有与弧形拱体(8)相是适配的拱体槽(11),在拱体槽(11)的中部横向设置有顶部凹槽(10),所述顶部凹槽(10)与连杆盖(3)的顶部相适配,使顶部凹槽(10)、弧形拱体(8)以及两连杆端部槽(7)相配合形成连杆盖(3)形状的空间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辜俊杰辜子恒陈军李明清廖富成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豪特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