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包括艇体、推进装置和设置在艇体后部的割划水翼,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改良的双体滑行艇线型,后艇体底部在舯偏后处整体阶跃提升,艇体底部线型从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由深V型逐渐过渡到浅V型,由浅V型逐渐过渡到中间圆弧连接双浅V型,或中间水平线连接双浅V型;双体间隙由近似的带倒圆角的等腰梯形逐渐过渡到圆弧形再过渡到浅V形或水平形与舯偏后处顺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了滑行艇和水翼艇的优点,较好地克服了单个艇型所固有地缺点,其综合性能优于滑行艇和水翼艇。同时横向和航向稳定性都比滑行艇有了极大的改善,并且保留了滑行艇可以冲滩的优良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性能船,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于民用交通、旅游和观光具有防飞溅的功能的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属于高性能船舶
技术介绍
滑行艇是高性能船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也是世界各类船艇中,数量最多的船艇,目前国内外均在大量地建造和广泛地使用,随着此类艇型的不断升级换代,无论在民用交通、旅游和观光等,还是在军事上,都展示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滑行艇在水面高速滑行时,仅部分艇底接触水面,是靠水动升力支承艇的绝大部分重量,水浮力仅支承艇的一小部分重量,其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抨击严重、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差、重量分布要求严格,这一缺点严重限制了艇的总布置性能的提升;特别是高速航行时滑行面侧向飞溅严重,对于快速 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水翼艇在水面高速航行是靠水翼产生的水动升力将艇体完全或大部分托出水面,行驶在空气跟海水的界面上,以尽量克服水的阻力,船的兴波几乎消失,总阻力大幅度下降,航速很高。在同样排水量和推进功率情况下其快速性比滑行艇提高15%以上,它克服了滑行艇的诸多缺点,但它在波浪里的失速大,因船底水翼吃水要较普通排水型船为深,浅水航道不适于航行;水翼长度往往大于船宽,靠码头时需要特别注意;动力装置使用寿命短,对燃、滑油的要求高;因采用铝质船体及有关水翼的要求,同时推进装置及其它轮机系统比较复杂,船舶的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兼顾双体滑行艇和水翼艇优点,综合性能优于滑行艇和水翼艇的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包括艇体、推进装置和设置在艇体后部的割划水翼,所述割划水翼包括横置的水翼体以及数根对称设置的支柱,水翼体通过数根支柱与艇体两侧固定连接,艇体艉部底面构成滑行面;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改良的双体滑行艇线型,后艇体底部在舯偏后处整体阶跃提升,艇体底部线型从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由深V型逐渐过渡到浅V型,由浅V型逐渐过渡到中间圆弧连接双浅V型,或中间水平线连接双浅V型;双体间隙由近似的带倒圆角的等腰梯形逐渐过渡到圆弧形再过渡到浅V形或水平形与舯偏后处顺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以滑行艇纵向浸入水面的水线长度为L,在滑行艇舯偏后的LI= 1/5-1/4L的位置处,后艇体底部整体阶跃向上提升,提升的高度Tl为主艇体静态吃水深度T的1/3-1/2,即Τ1=1/3-1/2Τ,此部分后艇体底部为极浅V型或水平型。前述的的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所述割划水翼的结构采用下列形状之一单个T形割划水翼、单个V形割划水翼、单个倒V形割划水翼;单个带边的倒V形割划水翼、单个梯形割划水翼和单个阶梯浅V形割划水翼。当本专利技术的艇速达到一定速度时,后水翼与前艇体滑行面将艇体绝大部分托出水面,使得艇体湿表面积大幅下降,从而达到大幅减阻作用。此时,艇体重量由水翼升力和前艇体滑行面的水动力共同支承,只有极少部分的艇体重量由水浮力支承,水翼升力支承了艇体的较大部分重量。本专利技术结合了滑行艇和水翼艇的优点,较好地克服了单个艇型所固有地缺点,其综合性能优于滑行艇和水翼艇。同时横向和航向稳定性都比滑行艇有了极大的改善,并且保留了滑行艇可以冲滩的优良特性。虽然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比水翼艇地快速性稍差,但它却克服了水翼艇的推进装置复杂和无法小型化等缺点,其快速性比滑行艇提高10%以上,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 图2是图I的右视图3是图I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I的C-C剖视 图5是图I的单个T形割划水翼A-A剖视 图6是图I的单个V形割划水翼A-A剖视 图7是图I的单个倒V形割划水翼A-A剖视 图8是图I的单个带边的倒V形割划水翼A-A剖视 图9是图I的单个梯形的割划水翼A-A剖视图 图10是图I的单个阶梯浅V形割划水翼A-A剖视 图11是三种水翼体的横剖面 图12是支柱的横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 图1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艇体I、推进装置2和设置在艇体前部的割划水翼3, 割划水翼3包括横置的水翼体31以及数根对称设置的支柱32,水翼体31通过数根支柱32与艇体I两侧固定连接,艇体I的艉部底面构成滑行面。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改良的双体滑行艇线型,后艇体底部在舯偏后处整体阶跃提升,艇体底部线型从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由图2的深V型逐渐过渡到浅V型,或由浅V型逐渐过渡到图3的中间圆弧连接双浅V型,或中间水平线连接双浅V型;双体间隙由近似的带倒圆角的等腰梯形逐渐过渡到圆弧形再过渡到图10的浅V形或水平形与舯偏后处顺接。如图I所示,以滑行艇纵向浸入水面的水线长度为L,在滑行艇舯偏后的LI=1/5-1/4L的位置处,后艇体底部整体阶跃向上提升,提升的高度Tl为主艇体静态吃水深度T的1/3-1/2,即Τ1=1/3-1/2Τ,此部分后艇体底部为极浅V型或水平型。割划水翼3的结构采用下列形状之一如图5所示的单个T形割划水翼301对波浪的干扰不太敏感,滑行艇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而且较易实现T形割划水翼301上翻。由于翼板全部浸没在水中,只有支柱32割划水面,航行阻力小。在T形割划水翼301安装时,将割划水面的两个支柱32沿艇长方向的对称面与艇纵舯剖面保持一个2° -4°的外张角度,有利于提升航行动稳性。图6所示的单个V形割划水翼302,图7所示的单个倒V形割划水翼303,图8所示的单个带边的倒V形割划水翼304。图9所示的单个梯形割划水翼305 —般由平翼提供升力,侧翼保证稳定性,其升阻比比一般V形翼高。图10所示的单个阶梯浅V形割划水翼306特别有利于改善适航性和航向稳定性,其升阻比也一般的T形翼高;由于割划水面,具有较好的自稳性,比一般的V形翼综合航行性能好。图11所示为三种水翼体31的横剖面,从上至下依次为改良机翼型、近似弓形、月牙形,图12为对称翼形的支柱32横剖面。对称翼形的支柱32大大减小了水流的阻力,三种流线型的剖面的水翼升力得到大大提高。 本专利技术的滑行艇在高速航行时由于水翼升力的存在,艇体前部与水面分离,主要靠水翼和滑行面提供的水动力来支撑艇重量。常规翼滑艇及滑行艇由于高速滑行,艇体将产生飞溅。本专利技术的滑行艇克服了单体航行艇型所固有的侧向飞溅导致快速性、摇荡性及经济性下降的缺点,其艇型、阻力特性、稳性和操纵性等综合性能优于滑行艇,其快速性比滑行艇提高了 10%以上。除上述实施例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包括艇体、推进装置和设置在艇体后部的割划水翼,所述割划水翼包括横置的水翼体以及数根对称设置的支柱,水翼体通过数根支柱与艇体两侧固定连接,艇体艉部底面构成滑行面;其特征是,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改良的双体滑行艇线型,后艇体底部在舯偏后处整体阶跃提升,艇体底部线型从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由深V型逐渐过渡到浅V型,或由浅V型逐渐过渡到中间圆弧连接双浅V型,或中间水平线连接双浅V型;双体间隙由近似的带倒圆角的等腰梯形逐渐过渡到圆弧形再过渡到浅V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水翼复合双体滑行艇,包括艇体、推进装置和设置在艇体后部的割划水翼,所述割划水翼包括横置的水翼体以及数根对称设置的支柱,水翼体通过数根支柱与艇体两侧固定连接,艇体艉部底面构成滑行面;其特征是,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改良的双体滑行艇线型,后艇体底部在舯偏后处整体阶跃提升,艇体底部线型从艇艏至舯偏后艇体采用由深V型逐渐过渡到浅V型,或由浅V型逐渐过渡到中间圆弧连接双浅V型,或中间水平线连接双浅V型;双体间隙由近似的带倒圆角的等腰梯形逐渐过渡到圆弧形再过渡到浅V形或水平形与舯偏后处顺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松林,崔健,朱仁庆,刘福伟,王保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