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孔切割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4493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孔切割刀,旨在解决该类刀具容易缺口的问题。该开孔切割刀的副切削刃(10)沿半径方向(Y)延伸。内主切削刃(11)和外主切削刃(12)分别从副切削刃(10)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端部和外侧端部沿旋转中心线(4a)延伸。副切削刃(10)包括连接于内主切削刃(11)的内副切削刃(17)和连接于外主切削刃(12)的外副切削刃(18)。对应于副切削刃(10)的副后面(13),包括有对应内副切削刃(17)的内副后面(19)和对应外副切削刃(18)的外副后面(20)。内副后面(19)的内副后角(β19)设定为大于外副后面(20)的外副后角(β20)。由此得到的开孔切割刀不易缺口且保持锋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孔切割刀,该开孔切割刀具有在旋转轴上形成的刀筒,和在刀筒端部的外圆周上沿旋转方向空开一定间隔并排形成的多个刀头。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这种开孔切割刀的刀头包括副切削刃、内主切削刃、外主切削刃、副后面、前刀面、内主后面以及外主后面。副切削刃位于旋转方向两侧中的顺旋转方向的一侧,沿半径方向延伸。内主切削刃位于半径方向内侧,沿旋转中心线延伸。外主切削刃位于半径方向外侧,沿旋转中心线延伸。副切削刃包含在副后面中。前刀面被副切削刃、内主切削刃以及外主切削刃所包围。内主切削刃包含在内主后面中。外主切削刃包含在外主后面中。副后面以及前刀面形成副切削刃的副刀刃角。为了保持刀头部分的强度,该副刀刃角设定为一定的值。前刀面的前角也设定为一定的值。副刀刃角及前角一旦确定,副后面的副后角也自然被确定。前角设定为一定的值时,如果副后角设定得较大,则副刀刃角变小,因此刀头就变得锋利。但是副切削刃和外主切削刃之间的交叉部分,在切削开始时或切削结束时受到的切削负荷是最大的地方,所以也容易导致缺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刀头刃部形态的改进,在保持锋利的前提下,解决副切削刃和外主切削刃之间的交叉部分不能保持足够强度、容易造成缺口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孔切割刀,包括具有旋转中心线的刀筒,和在该刀筒端部的外圆周上沿圆周方向空开一定间隔并排形成的多个刀头。刀头包括在圆周方向的一侧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副切削刃、从副切削刃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开始沿旋转中心线延伸的内主切削刃、以及从副切削刃的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开始沿旋转中心线延伸的外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包括连接内主切削刃的内副切削刃,和连接外主切削刃的外副切削刃。此外,刀头拥有对应于副切削刃的副后面。副后面包括对应于内副切削刃的内副后面和对应于外副切削刃的外副后面。内副后面的内副后角设定为大于外副后面的外副后角。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在保持开孔切割刀锋利的同时,可以使得外副切削刃和外主切削刃之间的交叉部分不易缺口。(2)通过对刀头特定面的角度设定,从而使得刀头容易形成内副后角大于外副后角,进而获得外副切削刃和外主切削刃之间的交叉部分不易缺口的效果。代表本专利技术新颖性的特征,可以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书加以明确。通过参照以下所示附图以及所附的现阶段最佳实施例,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A是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显示的开孔切割刀的部分剖视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开孔切割刀的放大俯视图。图1C是显示图1A的开孔切割刀头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2是对图1C的刀头的放大显示,(a)部分为放大主视图、(b)部分为放大俯视图、(c)部分为从侧面所视的剖视图。图3是对图2刀头的进一步放大显示,(a)部分为放大主视图、(b)部分为放大俯视图、(c)部分为从侧面所视的剖视图。最佳实施方式以下,就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如图1A所示,开孔切割刀(Hole Cutter)的刀体1包括基座壁部2,和从基座壁部2处突出的圆筒状刀筒3。基座壁部2通过螺钉紧固于旋转轴4上。旋转轴4上插装有中心钻头5。中心钻头5穿过刀筒3的内部,从刀筒3的开口端伸出。如图1B所示,刀筒3的端部外圆周上配置有多个(例如6个)刀头6和多个(例如6个)凹槽7。所述刀头6和凹槽7交错设置于以旋转轴4的旋转中心线4a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即圆周方向X上。每个刀头6之间,由凹槽7隔开互相等同的间隔。如图1C所示,每个刀头6上都设有刀片8。刀片8以邻接于凹槽7的状态,装着于刀筒3上。每个刀片8的前端部分形成一个具有同一形态(形状及大小)的切削刃9。如图2及图3所示,每个切削刃9包括副切削刀10、内主切削刃11、外主切削刃12、副后面13、前刀面14、内主后面15以及外主后面16。副切削刃10,在圆周方向X两侧的顺旋转方向XF一侧,沿半径方向Y延伸。内主切削刃11,在半径方向Y的内侧,沿旋转中心线4a的方向Z上延伸。外主切削刃12,在半径方向Y的外侧,沿旋转中心线4a的方向Z上延伸。具体而言,内主切削刃11从副切削刃10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处延伸出,外主切削刃12从副切削刃10的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处延伸出。副切削刃10包含在副后面13中。前刀面14被副切削刃10、内主切削刃11以及外主切削刃12包围。内横侧刃11包含在内主后面15中,外横侧刃12包含在外主后面16中。副切削刃10分成两部分,即连接内主切削刃11的内副切削刃17和连接外主切削刃12的外副切削刃18。副后面13分成两部分,即含有内副切削刃17的内副后面19和含有外副切削刃18的外副后面20。内副后面19和外副后面20之间,存在有一条从内副切削刃17和外副切削刃18的交界点处延伸出来的交界线21。如图3(b)部分所示,内副后面19和前刀面14形成内副切削刃17的内副刀刃角θ17。外副后面20和前刀面14形成外副切削刃18的外副刀刃角θ18。包含有半径方向Y以及旋转中心线4a方向Z的假想平面S1,垂直于圆周方向X。前刀面14相对于YZ假想平面S1,形成一个前角α。包含有圆周方向X及半径方向Y的XY假想平面S2,垂直于旋转中心线4a。从半径方向Y看,内副后面19相对于XY假想平面S2形成一个内副后角β19。从半径方向Y看,外副后面20相对于XY假想平面S2形成一个外副后角β20。如图3的(a)部分所示,内主后面15相对于含有圆周方向X及旋转中心线4a方向Z的XZ假想平面S3,形成一个内主后角β15。外主后面16相对于XZ假想平面S3,形成一个外主后角β16。副切削刃10和圆周方向X垂直相交。如图3的(c)部分所示,从圆周方向X看,副切削刃10的内副切削刃17相对于XY假想平面S2形成一个内副切削刃角γ17。从圆周方向X看,外副切削刃18相对于XY假想平面S2形成一个外副切削刃角γ18。内主切削刃11相对于XZ假想平面S3形成一个内主切削刃角γ11。外主切削刃12相对于XZ假想平面S3形成一个外主切削刃角γ12。如图3的(b)部分所示,内副后角β19设定为大于外副后角β20(β20<β19)。因此将前角α设定为一定的值时,外副刀刃角θ18就会大于内副刀刃角θ17(θ17<θ18)。例如,在前角α为6度的情况下,当内副后角β19为23度时则内副刀刃角θ17为61度,当外副后角β20为18度时则外副刀刃角θ18为66度。前角α的范围可以设定为0~20度。为了保持刀头6的强度,最好将内副刀刃角θ17和外副刀刃角θ18设定为59~69度。内副后角β19和外副后角β20的比(β19∶β20)最好设定为1.3∶1.0左右。此外,内副切削刃角γ17设定为大于外副切削刃角γ18(γ17>γ18)。内副切削刃17的半径方向尺寸W17设定为小于外副切削刃18的半径方向尺寸W18(W17<W18)。例如,内副切削刃角γ17为10度而外副切削刃角γ18为3度时,半径方向尺寸W17为0.5mm,半径方向尺寸W18为1.5mm。另外,也可以将内副切削刃17的半径方向尺寸W17设定为和外副切削刃18的半径方向尺寸W18相等(W17=W18)。在本实施例中,内主后角β15设定为5度,外主后角β16设定为0度,内主切削刃角γ11设定为0度,外主切削刃角γ12设定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孔切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切割刀包括:具有旋转中心线(4a)的刀筒(3),和在该刀筒(3)的端部外圆周上沿圆周方向空开一定的间隔并排形成的多个刀头;所述刀头(6)包括,在圆周方向上的一侧(XF)沿半径方向(Y)延伸的副切削 刃(10),和从副切削刃(10)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开始沿旋转中心线(4a)延伸的内主切削刃(11),和从副切削刃(10)的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开始沿旋转中心线(4a)延伸的外主切削刃(12);所述副切削刃(10)包括,连接于所述内主切削 刃(11)的内副切削刃(17),和连接于上述外主切削刃(12)的外副切削刃(18);所述刀头(6)还拥有一个对应于所述副切削刃(10)的副后面(13),该副后面(13)包括,对应于所述内副切削刃(17)的内副后面(19)和对应于所述 外副切削刃(18)的外副后面(20);所述内副后面(19)的内副后角(β19)设定为大于所述外副后面(20)的外副后角(β2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见胜平稻垣一芳
申请(专利权)人:大见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