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43118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6 2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硅碳负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所述硅碳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层,还包括缓冲层,缓冲层位于集流体和活性层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集流体和活性层之间添加石墨缓冲层,当硅碳活性层膨胀时,吸收应力;当硅碳活性层缩小时,释放应力,保证了硅碳活性层不会产生粉化和脱落;石墨缓冲层表面粗糙,能够使硅碳活性层与缓冲层之间紧密粘结,保证了硅碳活性层在脱嵌锂离子时不脱落;石墨的电子导电性高,使得极片在充放电过程中提高负极极片的导电率,降低负极极片的极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SEI膜,有效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提高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实现了硅碳负极的实用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锂电池
,特别涉及到硅碳负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无记忆效应、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已经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器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便携式电器性能的不断提升,其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操作时间,并且希望降低锂离子电池的体积和重量。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主要是采用石墨类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目前石墨的实际克容量已经非常接近其理论容量372mAh/g,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负极材料,其体积能量密度远远超过了商业化的石墨材料。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材料新型负极材料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硅具有较高的理论克比容量(4200mAh/g),其结构在首次嵌锂结束后就转变为无定型态,并且在此后的循环过程中一直保持无定型态,硅在循环过程中不易产生团聚现象,具有较低的嵌锂电位(〈O. 5V),而且硅资源丰富,环境友好,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负极材料。但是硅在嵌/脱锂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体积变化(变化率超过300%),正是由于巨大的体积变化,使得材料的结构迅速坍塌、粉化及从集流体上脱落,电子不能迅速转移导致材料电化学性能急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避免硅碳材料在脱嵌锂离子时脱落的硅碳负极极片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该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本技术提出一种硅碳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层,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集流体和活性层之间。优选地,所述集流体为铜箔材料,所述缓冲层为石墨材料,所述活性层为硅碳材料。优选地,所述缓冲层厚度大于20Mm。优选地,所述缓冲层厚度为30Mm。优选地,所述活性层厚度大于15Mm。优选地,所述活性层厚度为20Mm。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极片,所述硅碳负极极片具体包括集流体和活性层,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集流体和活性层之间。本技术在集流体和活性层之间添加石墨缓冲层,当硅碳活性层因嵌锂体积膨胀时,吸收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应力;当硅碳活性层因脱锂体积缩小时,将吸收的应力释放出来,保证了硅碳活性层不会产生粉化和脱落;石墨缓冲层表面粗糙,能够使硅碳活性层与缓冲层之间紧密粘结,保证了硅碳活性层在脱嵌锂离子时不脱落;同时由于石墨的电子导电性比硅碳的电子导电性要高,从而使得极片在充放电过程中提高负极极片的导电率,降低负极极片的极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SEI膜,有效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提高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实现了硅碳负极的实用化。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硅碳负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具有硅碳负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测试结果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所示,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硅碳负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 提到的硅碳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10和活性层20,还包括缓冲层30,缓冲层30位于集流体10和活性层20之间。其中,集流体10为铜箔材料,缓冲层30为石墨材料,活性层20为硅碳材料。缓冲层的厚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设计,考虑到电池用石墨的粒径和涂覆精度,缓冲层厚度应大于20Mffl,本实施例将缓冲层厚度设计为30Mffl。活性层厚度可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容量要求进行调整设计,通常活性层厚度大于15Mm,本实施例将活性层厚度设计为 20Mm。当硅碳材料作为活性层20时,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体积变化,导致活性材料的粉化,甚至从集流体10上脱落。因此,本实施例在集流体10和活性层20之间添加缓冲层30,当硅碳材料的活性层20在嵌锂的时候,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应力被缓冲层30吸收;当硅碳材料的活性层20在脱锂的时候体积缩小,缓冲层30再将所吸收的应力释放出来,给硅碳材料施加一个力,从而保证了硅碳材料不会产生粉化和脱落。同时,由于缓冲层30是由石墨材料组成,其表面比较粗糙,能够使得硅碳活性层20与缓冲层30之间紧密地粘结在一起,从而保证了硅碳材料在脱嵌锂离子的时候不会脱落,实现了硅碳负极的实用化。此外,将石墨材料作为缓冲层30,一方面由于石墨材料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体积变化小,通常为10%左右,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离子和电子导体,经常被用作高容量负极的基体材料,并且具有与硅相似的嵌锂电位;另一方面,由于石墨也是现行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能够进行脱嵌锂,不会降低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由于石墨的电子导电性比硅碳的电子导电性要高,从而使得极片在充放电过程中提高负极极片的导电率,降低负极极片的极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SEI膜。因此,石墨材料可以用来作为硅碳负极的基体材料,也可用作缓冲材料,用来改善硅碳负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体积效应,有效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硅碳负极极片,该硅碳负极极片具体包括集流体10和活性层20,还包括缓冲层30,缓冲层30位于集流体10和活性层20之间。本技术锂离子电池中的硅碳负极极片可包括前述图I所示实施例中所有技术方案,其详细结构及应力吸收与释放原理可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由于采用前述硅碳负极极片的方案,本技术锂离子电池对现有的锂离子电池而言,电池容量保持率高,循环性能好。如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具有硅碳负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测试结果图。本实施例对所得的电池进行常温循环测试,具体为常温IC充放电循环测试,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500周循环,电池容量保持率为83%,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此夕卜,本实施例将具有硅碳负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制成LXWXT=61. 5X42.0X4.5 (mm),经测量,其容量为1850mAh,内阻为45m Ω,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得到明显提高。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 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硅碳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集流体和活性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碳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集流体和活性层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硅碳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为铜箔材料,所述缓冲层为石墨材料,所述活性层为硅碳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碳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厚度大于20Mm。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桂棠许晶王涛李科严磊陈兴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