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林坤专利>正文

自行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16795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14:44
一种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中管、下管、上叉、下叉和五通,所述上叉其中一端与上管端部铰接固定,所述下叉和上管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下叉绕过中管与上管的一端固定,所述中管与下叉形成的角度为65°。有益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自行车车架的强度,不需要改变车架管件的壁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从自行车车架的连接结构分析受力情况可知,中管主要承受骑乘者的重量,而上叉主要承受来自地面对自行车的反作用力;而现有技术的自行车车架由于上叉、中管以及其他管件紧密焊接,因此各管件的受力情况复杂;例如中管,不仅要承受骑乘者的主要重量,而且还要承受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方向形成的角度大,因此相互作用程度较大,这就要求自行车车架具备更高的强度,目前现有自行车车架为了提高车架强度会增加管件壁厚,但这样会增加自行车的自重,使得骑行更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处,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的自行车车架。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中管、下管、上叉、下叉和五通,所述上叉其中一端与上管端部铰接固定,所述下叉和上管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下叉绕过中管与上管的一端固定,所述中管与下叉形成的角度为65°。上叉端部固定在上管上,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地面对自行车产生的反作用力传递到上管上,继而通过上管将所受力分散到整个车架上。在排除材料因素的条件下,这种车架结构使得强度增加很多。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自行车车架的强度,不需要改变车架管件的壁厚。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为自行车车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I、上管2、中管3、下管4、上叉5、下叉6和五通7,所述上叉5其中一端与上管2端部铰接固定,所述下叉6和上管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下叉6绕过中管3与上管2的一端固定,所述中管3与下叉6形成的角度为65°。上叉5端部固定在上管2上,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地面对自行车产生的反作用力传递到上管2上,继而通过上管2将所受力分散到整个车架上。在排除材料因素的条件下,这种车架结构使得强度增加很多。权利要求1. 一种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I)、上管(2)、中管(3)、下管(4)、上叉(5)、下叉(6)和五通( 7),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5)其中一端与上管(2)端部铰接固定,所述下叉(5)和上管(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下叉(5)绕过中管(3)与上管(2)的一端固定,所述中管(3)与下叉形成的角度为65°。全文摘要一种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中管、下管、上叉、下叉和五通,所述上叉其中一端与上管端部铰接固定,所述下叉和上管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下叉绕过中管与上管的一端固定,所述中管与下叉形成的角度为65°。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自行车车架的强度,不需要改变车架管件的壁厚。文档编号B62K19/06GK102923232SQ20121050495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7日专利技术者张林坤 申请人:张林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车架,包括头管(1)、上管(2)、中管(3)、下管(4)、上叉(5)、下叉(6)和五通(7),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5)其中一端与上管(2)端部铰接固定,所述下叉(5)和上管(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下叉(5)绕过中管(3)与上管(2)的一端固定,所述中管(3)与下叉形成的角度为6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林坤
申请(专利权)人:张林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