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1004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用于收容所述导光板的胶框,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设置于所述底面与出光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均设有一个第一卡扣部及一个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凸起,所述胶框对应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卡持于所述胶框的卡槽中,所述第一卡扣部相对于第二卡扣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有入口棱镜,所述入口棱镜的水平切面为等腰梯形。(*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随科技发展,仪表、仪器、音响器材、手提电话、笔记型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设置LED、LCD显示屏。而背光模组作为显示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亮度均匀性及安装稳定性对背光模组的性能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导光板的尺寸较薄,如导光板的安装不稳定则导致导光板与背光模组其他组件之间产生间隙而导致漏光,从而影响背光模组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用·于收容所述导光板的胶框,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设置于所述底面与出光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均设有一个第一卡扣部及一个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凸起,所述胶框对应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卡持于所述胶框的卡槽中,所述第一卡扣部相对于第二卡扣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有入口棱镜,所述入口棱镜的水平切面为等腰梯形。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的厚度小于导光板的厚度。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导光板的厚度为O. 42毫米至O. 45毫米,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的厚度为O. 20毫米至O. 23毫米。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卡扣部设有第一卡扣面,所述第二卡扣部设有第二卡扣面,所述第一卡扣部的第一卡扣面与导光板的出光面相平齐,所述第二卡扣部的第二卡扣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底面相平齐。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一体成型于导光板。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背光模组还设有上增光膜及下增光膜,所述上增光膜设有上棱镜柱,所述下增光膜设有下棱镜柱,所述上增光膜的上棱镜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所述下增光膜的下棱镜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上增光膜的上棱镜柱的延伸方向。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背光模组还设有铁框,所述铁框设置于胶框外侧并包覆于所述胶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在导光板上设置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配合胶框的卡槽对导光板进行固定,保证背光模组良好的组装稳定性,提高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及可靠性;保证背光模组的光路的亮度均匀、充分、使用效果好;并通过在胶框外侧设置铁框增加背光模组的整体强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I至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遮光膜11、上增光膜13、下增光膜15、扩散膜17、导光板19、反射膜21、胶框23。遮光膜11、上增光膜13、下增光膜15、扩散膜17、导光板19、反射膜21依次层叠设置,遮光膜11、上增光膜13、下增光膜15、扩散膜17、导光板19、反射膜21收容于胶框23中,所述胶框23包覆于遮光膜11、上增光膜13、下增光膜15、扩散膜17、导光板19、反射膜21的外侧。背光模组10还设有电路板31及发光元件33。导光板19包括入光面191、连接于入光面191的出光面192、与出光面192相对的底面193、设置于底面193与出光面192之间的第一侧面194及第二侧面195,第一侧面194及第二侧面195相对设置。所述底面193与入光面191垂直相交。在本实施例中,底面193上设置有多个网点(图未示),网点均匀分布于底面193,网点在底面193的投影为圆形。导光板19的入光面191设有入口棱镜(图未示),所述入口棱镜的水平切面为等腰梯形,在本实施例中,入口棱镜的高度为O. I毫米。导光板19还设有第一^^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第一^^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连接于第一侧面194并相对于第一侧面194凸起,第一卡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连接于第二侧面195并相对于第二侧面195凸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对称设置于相对的第一侧面194及第二侧面195。第一^^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的厚度小于导光板19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9的厚度为O. 42毫米至O.45毫米,第一卡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的厚度为O. 20毫米至O. 23毫米。第一^^扣部197设有第一^^扣面1971,第二卡扣部198设有第二卡扣面(图未示)。第一^^扣部197的第一^^扣面1971与导光板19的出光面192相平齐,第二卡扣部198的第二卡扣面与导光板19的底面193相平齐。第一卡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沿第一侧面194及第二侧面195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94设有一个第一卡扣部197及一个第二卡扣部198,第二侧面195设有一个第一卡扣部197及一个第二卡扣部198,第 ^扣部197相对于第二卡扣部198靠近所述导光板19的入光面191设置。第一卡扣部197与第二卡扣部198 —体成型于导光板19。胶框23对应导光板19的第一卡扣部197与第二卡扣部198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卡扣部197与第二卡扣部198卡持于胶框23的卡槽中。电路板31对应导光板19的入光面191设置。背光模组10还设有铁框35,所述铁框35设置于胶框23外侧并包覆胶框23。上增光膜13设有上棱镜柱(图未示),下增光膜15设有下棱镜柱(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增光膜13的上棱镜柱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9的入光面191之间的夹角为45度,下增光膜的下棱镜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于上增光膜13的上棱镜柱的延伸方向。组装本技术的背光模组10时,遮光膜11、上增光膜13、下增光膜15、扩散膜17、导光板19、反射膜21依次层叠设置并收容于胶框23中,铁框35设置于胶框23外侧并包覆胶框23。电路板31对应导光板19的入光面191设置,上增光膜13、下增光膜15、扩散膜17设置于导光板19出光面192 —侧,反射膜21设置于导光板19的底面193 —侧。导光板19的第一^^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卡持于胶框23的卡槽中。本技术的背光模组10通过设置在导光板19上设置第一卡扣部197及第二卡扣部198,配合胶框23的卡槽对导光板19进行固定,保证背光模组良好的组装稳定性,提高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及可靠性;保证背光模组的光路的亮度均匀、充分、使用效果好;并通过在胶框23外侧设置铁框35增加背光模组的整体强度。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及用于收容所述导光板的胶框,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设置于所述底面与出光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及用于收容所述导光板的胶框,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设置于所述底面与出光面之间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均设有一个第一卡扣部及一个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凸起,所述胶框对应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卡持于所述胶框的卡槽中,所述第一卡扣部相对于第二卡扣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有入口棱镜,所述入口棱镜的水平切面为等腰梯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爱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联鸿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