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杰专利>正文

变速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09647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6:30
变速比装置涉及一种通过机械系统改变速的新方法。本方法为解决传统用齿轮改变速比径向分力大、重合度小、大速比一级变速齿轮的干涉、变速机构体积大的问题。变速比装置通过槽轮、内槽轮、输出盘、扭矩传递销、浮动圈、外浮动圈、卸载圈、滚轴、槽圈、壳体组成的系统中的槽圈,槽上的曲线解决了运动中干涉并得到比公知的变速方法高出数十倍的重合度。通过内、外浮动圈解决了滚轴作用力的全卸载。通过槽轮、内槽轮槽的小压力角甚至是零压力角使支撑在支撑套上的槽轮、内槽作用于输入轴上的力很小甚至是不受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比装置通过输入轴、轴向叠加的槽轮、槽圈,滚轴、改变速比、扭矩。这种新方法可避免传统的齿轮传动过程中出现的因压力角造成的径向分力及因重合度小造成的机构体积大的缺点。
技术介绍
变速比装置是在专利申请号为201010571185. 3 ;为纯滚动零压力角传动系统的基础上开拓出的新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纯滚动零压力角传动系统没能真正解决运动过程中,滚轴对槽圈的干涉;运动过程中滚轴进入及退出槽圈槽是通过弹性圈的变形完成的。在任意瞬时,对滚轴的圆周及径·向没有准确定位。变速比装置在滚轴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同时参与啮合的滚轴数可达槽轮槽数的1/2。这是以往任何一种变速方法所不能比拟的。纯滚动零压力角传动系统,减小径向分力是通过减小槽圈压力角的方法实现的,而减小槽圈压力角会造成滚轴运动中的干涉。变速比装置用卸载的方法,将作用槽轮上的力互相抵消在浮动圈上并通过外浮动圈、卸载圈将浮动圈上的力卸载到壳体上。滚轴对槽轮槽上的压力角很小,甚至可以为零。输入轴受力很小甚至不受力。技术难题I.任意瞬时滚轴的圆周定位、滚轴的径向定位。2.滚轴运动对槽圈的包络曲线。3.将滚轴作用于浮动圈、外浮动圈上的力卸载到壳体上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案以下均用极坐标表示滚轴的瞬时位置。I.用以下方法确定滚轴圆周位置槽轮、内槽轮端面按速比要求,等角度分布若干可容纳滚轴改变径向位置的槽,滚轴可在槽轮、内槽轮槽中沿半径方向移动。任意瞬时滚轴保持与槽轮、内槽轮槽壁相切。槽轮、内槽轮槽壁确定滚轴的极角。2.用以下方法确定滚轴径向位置浮动圈外浮动圈被分别安装在滚轴内、外侧,任意瞬时滚轴保持与浮动圈的外圆柱相切同时与外浮动圈的内孔相切。浮动圈、外浮动圈共同确定滚轴的极径。确定对满足I. 2.两条件滚轴的包络曲线(即槽圈曲线)。3.用以下方法制作滚轴槽圈包络曲线槽圈上的槽可供滚轴自由进出。槽圈槽壁曲线上任意一点均不与由槽轮、内槽轮槽壁确定极角及浮动、圈外浮动圈确定极径的运动中的滚轴发生干涉。4.用以下方法解决对滚轴作用力的卸载浮动圈、外浮动圈、卸载圈,外浮动圈外圆柱在卸载圈孔中滚动,运动的滚轴作用于浮动圈上的力,通过滚轴传递给外浮动圈,在外浮动圈、卸载圈的共同作用下滚轴作用于浮动圈上的力,被全部卸载到壳体上。变速比装置被分成两个系统一输入系统与输出系统。每个系统具有一个功能。输入系统主要由上盖、输入轴、支撑套、槽轮、内槽轮、输出盘、扭矩传递销、浮动圈、外浮动圈、卸载圈、滚轴、槽圈、壳体组成。输入系统的功能是,将输入轴的圆运动,转换成槽轮,内槽轮、输出盘,绕槽圈圆心的公转与自转。即完成从输入轴到槽轮、内槽轮的变速与变扭矩输入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输入轴的圆运动,通过输入轴偏心部的轴承推动支撑套,安装在支撑套外圆柱上,全部被扭矩传递销连接的,槽轮、内槽轮、被支撑套推动,在滚轴与槽圈的作用下完成绕槽圈圆心的公转与自转。槽轮、内槽轮的自转通过扭矩传递销传递给输出盘。其输出系统主要由输出盘、孔盘、保持架、驱动块、输出轴、下盖组成,输出系统的功能是将槽轮,内槽轮绕槽圈圆心的公转与自转。转换成输出轴的圆运动。实现这一功能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输出盘的运动,通过孔盘、保持架、驱动块、将槽轮、内槽轮的绕槽圈圆心的公转与自转。转换成输出轴的圆运动。其二是使用传统的方法即使用销轴、销套、孔盘将槽轮,内槽轮绕槽圈圆心的公转与自转。转换成输出轴的圆运动。以上措施可实现、无径向分力、高重合度、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高效率的变速系统。附图说明图I是变速比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该视图被旋转90度)图3、图4、图5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为能表示槽轮、槽圈、浮动圈、外浮动圈、卸载圈,间的关系,(其中槽轮、外浮动圈用双点划线被看成是透明物)。视图中的滚轴均处于啮合状态。可以看出其重合度之大。图6是图I的B-B剖视图(该视图被旋转90度)图7是图6的C-C局部剖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对变速比装置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图中输入轴、轴承隔套、上盖、滚轴挡、支撑套、槽轮浮动圈、滚轴、槽圈、壳体、壳体销、卸载圈、外浮动圈、内槽轮、槽圈挡、输出盘、孔盘、输出轴、下盖、扭矩传递销、保持架、驱动块、滚动体。具体实施方式变速比装置实施例如图I、图2、图3、图4、图5、圈6、图7所示输入轴:由,自上而下的六段圆柱体叠加成的轴类零件。输入轴自上而下的六段圆柱(以下分别称之第一圆柱......第六圆柱)其中第一圆柱上加工有键槽。第二圆柱与安装在上盖孔中的轴承内环配合。第三圆柱为,限制轴承向下自由度的台阶。第四圆柱外圆直径为输入轴各圆柱中直径最大的圆柱。第五圆柱与输入轴上其它各段圆柱圆心线不重合(称之为偏心部)与支撑套孔中轴承内环配合。第六圆柱与输出轴孔中的轴承内环配合。除偏心部外,其它所有圆柱体中心线重合。轴承隔套为外圆柱与孔叠加成的套类零件。轴承隔套用于限制支撑套孔中轴承内环向下的自由度。上盖:由平截正圆锥体、二个圆柱体及中心上的台阶孔叠加成的零件。上盖二个圆柱体为上端圆柱体、下端圆柱体。上盖上端圆柱体端面均匀分布数个可穿入内六角螺栓的台阶孔。上盖下端圆柱体,是与壳体上端孔配合的子口。上盖 中心自上而下加工有三个同心的台阶孔。上盖上的三个台阶孔分别为;安装油封、安装轴承,容纳滚轴挡、及容纳最上端槽轮在其中运动的孔。滚轴挡:由大、小圆柱及中心上的孔叠加成的零件。其小圆柱的外圆处可容纳槽轮向心槽中的滚轴轴向的长出部分,滚轴挡的大圆柱限制滚轴向上的轴向自由度。滚轴挡中心上的孔,孔直径小于支撑套的内圆直径。用于限制支撑套孔内的轴承外环向上的轴向自由度。滚轴挡上端面加工有可安装内六方螺栓的台阶孔。支撑套:由外圆柱体及中心上的台阶孔叠加成的零件。其外圆柱与槽轮及内槽轮中心上的孔配合。支撑套中心上的孔与轴承外环配合。孔最下端有可限制轴承外环向下自由度的台阶。支撑套上、下端面加工有与滚轴挡及输出盘上台阶孔对应的螺纹孔。槽轮、内槽轮:为中心加工有孔的一盘形零件。槽轮、内槽轮中心的孔与支撑套的外圆柱配合。为使每个槽轮、内槽轮均能传递扭矩,在槽轮、内槽轮端面加工有数个安装扭矩传递销的孔。槽轮、内槽轮不同之处为内槽轮外圆柱直径小于外浮动圈内径。保证内槽轮中的所有滚轴均能与外浮动圈的孔相切。槽轮、内槽轮端面按速比要求,等角度分布若干可容纳滚轴改变径向位置的槽,滚轴可在槽轮、内槽轮槽中沿半径方向移动。任意瞬时滚轴保持与槽轮、内槽轮槽壁相切。槽轮、内槽轮槽壁确定滚轴的极角。浮动圈、外浮动圈:由内孔及外圆柱组成的圆环形零件。滚轴总保持与浮动圈的外圆柱及外浮动圈的内孔相切。滚轴为长圆柱体。槽圈:由圆及圆内若干个曲线槽拉伸成的几何体。I.槽圈上的曲线槽,数量取决于速比。槽圈槽壁曲线上任意一点均不与由槽轮、内槽轮槽壁确定极角及浮动、圈外浮动圈确定极径的运动中的滚轴发生干涉。槽圈外圆柱面加工有若干个半径与壳体销半径相同的半圆孔。槽圈外圆与壳体上端孔配合。壳体销限制槽轮的旋转自由度。壳体:由中心的两个孔、外圆柱及固定壳体的两个脚叠加成的零件。其中心上二个孔,分别为上端孔及下端孔。壳体上端孔,分别与上盖下端子口,槽圈、卸载圈的外圆配合。壳体上端孔的孔壁上加工有均匀分布并与槽圈、卸载圈外圆柱上半圆孔对应的半圆孔。当壳体销安装到这些对应的半圆孔中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变速比装置被分成两个系统,输入系统与输出系统,每个系统具有一个功能,输入系统主要由,上盖、输入轴、支撑套、槽轮、内槽轮、输出盘、扭矩传递销、浮动圈、外浮动圈、卸载圈、滚轴、槽圈、壳体组成,其输出系统主要,由输出盘、孔盘、保持架、滚动体,驱动块、输出轴、下盖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圈槽壁曲线上任意一点均不与由槽轮、内槽轮槽壁确定极角及浮动圈、外浮动圈确定极径的运动中的滚轴发生干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杰于泓
申请(专利权)人:于杰于泓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