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在栽植臂壳体内的推秧杆安装在轴套内,滚子与拨叉一端同轴安装,凸轮与滚子相接触,在拨叉的驱使和弹簧的作用下使推秧杆做往返运动。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斜面的取苗夹夹片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或倒刺,朝向锥形取苗夹座的小端内侧,锥形取苗夹座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的上部,露在栽植臂壳体外的推秧杆的前端,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第二U型块,带有倒钩或倒刺的两片取苗夹夹片的前端均位于第一U型块内,第二U型块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之间。通过取苗夹夹片头部的倒钩和倒刺及推秧杆上的两U型块,强制辅助弹性取苗夹夹片夹紧钵苗或土钵,更可靠地取出钵苗。(*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技术介绍
从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出售的钵苗有序移栽机上的栽植臂及有关研究文献看,现有栽植臂上的夹取苗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上的秧针,秧针为刚性构件,秧针前端内侧为带斜刃的尖端,取苗时秧针不发生变形,推秧杆前端上部焊接一凸块,将秧苗从两片秧针间推出,但该种秧针不适用于钵苗移栽,主要用于水稻毯状苗移栽;另一种是用于钵苗夹取的取苗夹片,该种夹片由弹性较好的薄钢片组成,外部带有弹簧夹紧和松开机构,取苗时,两夹片打开,取苗后两夹片由外部弹簧机构夹紧,直至土壤栽植位置时再打开两夹片,落入土穴中。该种结构存在的问题当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弹簧及夹片弹性下降,使两夹片对秧苗的夹紧可靠性下降,导致不能有效可靠夹取秧苗甚至漏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能够有效可靠地从钵盘中取出钵苗,移栽至土壤中,并能解决现有夹取苗装置存在的弹簧及夹片弹性失效导致夹取秧苗可靠性下降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栽植臂壳体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滚子、拨叉、轴套和推秧杆;推秧杆的一端安装在轴套内,推秧杆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外,滚子与拨叉一端同轴安装,凸轮与滚子相接触,推动拨叉摆动,拨叉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活动连接固定在推秧杆的后端,推秧杆在拨叉的推动和弹簧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做往返直线运动。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斜面的取苗夹夹片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或倒刺,有倒钩或倒刺一端的取苗夹夹片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的小端,并对称朝向内侧,锥形取苗夹座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的上部,露在栽植臂壳体外的推秧杆的前端,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 U型块和第二 U型块,带有倒钩或倒刺的两片取苗夹夹片的前端均位于第一 U型块内,第二 U型块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之间。所述的两片取苗夹夹片设置成前、后两段折成倾斜角度的非直板型弹簧薄片,使两片取苗夹夹片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上后形成前端即取秧端相互平行,后端则呈与锥形取苗夹座角度相同对称倾斜布置。所述的推秧杆上的第一 U型块和第二 U型块为整体的U型块或由焊接在推秧杆左、右两侧的两块组成;第一 U型块两内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前端平行,第二 U型块的两外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形成的内锥面平行,或不平行。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通过取苗夹夹片头部的倒钩和倒刺及推秧杆上的第一 U型块和第二U型块,强制辅助弹性取苗夹夹片夹紧钵苗或土钵,更可靠地取出钵苗。解决了现有移栽爪容易产生夹紧弹簧及取苗夹夹片弹性下降导致钵苗夹取可靠性下降的问题。本技术适用于夹取土钵和夹取钵秧两种方式。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I取苗夹座俯视图。图3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图。图4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局部放大图。图5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图。图6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局部放大图。·图7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开始进入钵盘时状态示意图。图8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取出夹紧钵苗时状态示意图。图9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松开钵苗时状态示意图。图10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开始进入钵盘时状态示意图。图11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取出夹紧钵苗时状态示意图。图12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松开钵苗时状态示意图。图13是凸轮轮廓示意图。图中1、取苗夹夹片,2、推秧杆,3、锥形取苗夹座,4、栽植臂壳体,5、轴套,6、弹簧,7、固定块,8、栽植臂盖,9、拨叉,10、滚子,11、凸轮。A、倒钩,B、第一 U型块,C、第二 U型块,D、倒刺,E、第一次夹紧入钵段,F、第二次夹紧取秧夹紧段,G、推秧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所示,在栽植臂壳体4和栽植臂盖8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11、滚子10、拨叉9、轴套5和推秧杆2 ;推秧杆2的一端安装在轴套5内,推秧杆2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4外,滚子10与拨叉9 一端同轴安装,凸轮11与滚子10相接触,推动拨叉9摆动,拨叉9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7活动连接在推秧杆2的后端,推秧杆2在拨叉9的推动和弹簧6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4做往返直线运动;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3斜面的取苗夹夹片I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A或倒刺D (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有倒钩A或倒刺D —端的取苗夹夹片I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3的小端,并对称朝向内侧,锥形取苗夹座3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4,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4的上部,露在栽植臂壳体4外的推秧杆2的前端,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 U型块B和第二 U型块C,带有倒钩A或倒刺D的两片取苗夹夹片I的前端均位于第一 U型块B内,第二 U型块C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I的中后端之间。所述的两片取苗夹夹片I设置成前、后两段折成倾斜角度的非直板型弹簧薄片,使两片取苗夹夹片I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3上后形成前端即取秧端相互平行,后端则呈与锥形取苗夹座3角度相同对称倾斜布置。所述的推秧杆2上的第一 U型块B和第二 U型块C为整体的U型块或由焊接在推秧杆2左、右两侧的两块组成;第一 U型块B两内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I的前端平行,第二 U型块C的两外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I)的中后端形成的内锥面平行,或不平行。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I、图2所示,动力驱动凸轮11转动,通过装于拨叉9 一端的滚子10推动拨叉9摆动,拨叉9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7固定在推秧杆2的后端,由此推秧杆2在拨叉9的驱使和弹簧6的作用下做往返运动。如图7、图10和图13所示,凸轮11轮廓运行至第一次夹紧入钵段E,推秧杆在凸轮11和弹簧6的作用下向后运动,推秧杆2上的第一 U型块B逐渐从两个取秧夹夹片的外侧作用,使两个取秧夹夹片逐渐夹紧,取秧夹夹片进入钵盘;凸轮11继续转动至第二次夹紧取秧夹紧段F,并推动拨叉带动推秧杆继续向后运动,依靠第一 U型块B强制辅助取秧夹夹片夹紧土钵或钵秧茎杆,至图8和图11所示位置时,取秧夹夹片已完成取秧苗动作并完全夹紧土钵或钵秧茎杆,防止钵苗脱出;凸轮11继续转动至推秧段G,钵苗被送至土壤穴孔处,至图9和图12所示位置时,推秧杆被拨叉带动向前运动,固接在推秧杆上的第二 U型块C从两个取秧夹夹片的内侧强制使其向两侧张开,秧苗被松开、推出并落入土壤中,完整移栽过程。本技术适用于两种取钵秧方式夹取土钵和夹取钵秧。夹取土钵方式时其弹性取苗夹夹片顶端有倒钩;夹取钵秧茎杆方式时其取秧夹夹片顶端裹有缓冲性材料。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在栽植臂壳体(4)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11)、滚子(10)、拨叉(9)、轴套(5)和推秧杆(2);推秧杆⑵的一端安装在轴套(5)内,推秧杆⑵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⑷夕卜,滚子(10)与拨叉(9) 一端同轴安装,凸轮(11)与滚子(10)相接触,推动拨叉(9)摆动,拨叉(9)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7)活动连接固定在推秧杆(2)的后端,推秧杆(2)在拨叉(9)的推动和弹簧¢)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4)做往返直线运动;其特征在于 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3)斜面的取苗夹夹片(I)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A)或倒刺(D),有倒钩(A)或倒刺(D)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在栽植臂壳体(4)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11)、滚子(10)、拨叉(9)、轴套(5)和推秧杆(2);推秧杆(2)的一端安装在轴套(5)内,推秧杆(2)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4)外,滚子(10)与拨叉(9)一端同轴安装,凸轮(11)与滚子(10)相接触,推动拨叉(9)摆动,拨叉(9)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7)活动连接固定在推秧杆(2)的后端,推秧杆(2)在拨叉(9)的推动和弹簧(6)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4)做往返直线运动;其特征在于: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3)斜面的取苗夹夹片(1)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A)或倒刺(D),有倒钩(A)或倒刺(D)一端的取苗夹夹片(1)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3)的小端,并对称朝向内侧,锥形取苗夹座(3)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4),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4)的上部,露在栽植臂壳体(4)外的推秧杆(2)的前端,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U型块(B)和第二U型块(C),带有倒钩(A)或倒刺(D)的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前端均位于第一U型块(B)内,第二U型块(C)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中后端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匀,辛亮,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农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