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经由支架(25)将气囊(18)的从端盖(24)朝向该气囊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离开规定距离(L)的位置和比所述端盖(24)更靠所述气囊(18)的长度方向外侧的安装面(16d)连接起来,因此能够防止在气囊(18)膨胀时端盖(24)被推压在安装面(16d)上从而导致该端盖(24)附近的气囊(18)难以膨胀的情况,由此使气囊(18)在全长范围内均匀地膨胀,并且防止气囊(18)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以从前立柱(15)的安装面(16d)远离的方式弯曲而导致弯曲方向内侧部分弯曲的情况,由此能够使气囊(18)的展开形状稳定从而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囊装置,在该气囊装置中,将折叠金属管并用端盖封闭两端部而成的气囊安装于前立柱的安装面,由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使所述气囊沿所述前立柱展开以保护行人。
技术介绍
从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知如下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即在覆盖汽车前立柱的前表面的立柱装饰件的内侧收纳折叠好的布制的气囊,在与行人碰撞时向气囊供给由充气机产生的气体,由此使气囊从立柱装饰件断裂的间隙沿前立柱的前表面展开以保护行人。此外,从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知如下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结构,即将覆盖汽车前立柱的前表面的立柱装饰件经由连杆式的立柱驱动机构支承在立柱骨架构件上,在与行人 碰撞时由立柱驱动机构使立柱装饰件从立柱骨架构件浮起,由此使立柱装饰件能够承受撞击从而吸收碰撞能量。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2-28393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2821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专利技术中,由于气囊是布制的,因此难以长时间维持展开状态,有可能无法根据行人撞上前立柱的时机来发挥充分的冲击吸收效果。此外,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将立柱装饰件能够移动地支承于立柱骨架构件上的连杆式的立柱驱动机构的构造很复杂,存在部件数量增加从而成为成本增高的主要原因的问题。因此,本申请人通过日本特愿2009-224381号,已经提出了将代替以往布制气囊的金属制的气囊以折叠状态配置于前立柱并通过由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使该气囊向车身外方展开的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的气囊是用端盖封闭折叠好的金属管的两端部而成的,由于这些端盖由螺栓固定于前立柱的安装面,因此在气囊通过充气机产生的气体而膨胀时,其两端部的端盖不能向远离前立柱的安装面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由于气囊的两端部有可能与安装面干涉导致膨胀不完全、或气囊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以弯曲成远离前立柱的安装面的形状膨胀,因此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与所述安装面相对的部分有可能被压缩而弯曲,从而有可能无法得到气囊的稳定的展开形状。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使金属制的行人用气囊的展开形状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该气囊装置中,将折叠金属管并用端盖封闭两端部而成的气囊安装于前立柱的安装面上,通过由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使所述气囊沿所述前立柱展开以保护行人,该气囊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经由支架将所述气囊的从所述端盖朝向该气囊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和比所述端盖更靠所述气囊的长度方向外侧的所述安装面连接起来,由此将所述气囊安装在所述安装面上。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规定距离为所述气囊展开后的直径的二分之一以上。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规定距离与所述气囊展开后的直径大致相等。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一 第三任一项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安装面上的第一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气囊上的第二固定部、及连结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连结部,且所述支架形成为曲柄状,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四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五特征在 于,所述支架由带状的金属板构成,沿所述支架的两侧缘形成有弯折凸缘。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六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两端部和所述端盖以在该气囊展开时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结合。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六特征的基础上,第七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的两端部形成有在该气囊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固定于所述端盖上的轴构件贯穿所述长孔。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七特征的基础上,第八特征在于,在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的外表面和所述端盖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沿所述轴构件的方向的间隙,所述气囊的两端部以消除所述间隙的方式展开。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六 第八任一项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九特征在于,在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中,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面是平坦的,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面被蜿蜒折曲状地折叠。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囊装置,在所述第六 第九任一项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十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形成为具有供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的端部插入的开口的箱状。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第八特征的基础上,所述第十一特征在于,所述轴构件和所述长孔之间的间隙作为所述气囊的通气孔发挥功能。并且,实施例的螺栓34与本专利技术的轴构件相对应。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由于用端盖将折叠好的金属管的两端部封闭而成的气囊安装于前立柱的安装面,且通过由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使气囊沿前立柱展开,因此能够通过气囊保护与前立柱碰撞的行人。由于经由支架将气囊的从端盖朝向该气囊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和比所述端盖更靠所述气囊的长度方向外侧的安装面连接起来,因此能够防止在气囊膨胀时端盖被推压在安装面上而导致该端盖附近的气囊难以膨胀的情况,由此使气囊在全长范围内均匀地膨胀,并且防止气囊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以从前立柱的安装面远离的方式弯曲从而导致弯曲方向内侧部分弯曲的情况,由此能够使气囊的展开形状稳定从而提高冲击吸收性能。此外,通过使支架向比端盖更靠外侧的方向延伸,能够从车身外侧将气囊安装于前立柱的安装面上。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由于将气囊上固定支架的位置和端盖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气囊展开后的直径的二分之一以上,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端盖附近的气囊膨胀。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由于将气囊上固定支架的位置和端盖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与气囊展开后的直径大致相等,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使端盖附近的气囊膨胀。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由于支架包括被固定于安装面上的第一固定部、被固定于气囊上的第二固定部、及连结第一、第二固定部的连结部,且支架形成为曲柄状,端盖与第一固定部相对,因此能够防止支架与端盖干涉,同时能够可靠地固定气囊。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不仅由于由带状的金属板构成曲柄状的支架所以制造容易,而且由于沿该支架的两侧缘形成弯折凸缘所以刚性提高,从而能够牢固地固定气囊。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气囊在展开时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在长度方向收缩,但通过使气囊的两端部相对于端盖相对移动,能够防止气囊长度方向的张力过剩的情况。 由此,能够将不容易展开的气囊的两端部与中央部同等地展开,能够在气囊的全长范围内得到良好的冲击吸收效果。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特征,由于在气囊的两端部形成在该气囊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且固定于所述端盖的轴构件贯穿该长孔,因此通过在气囊展开时长孔相对于轴构件滑动能够防止该气囊的长度方向的张力过剩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气囊的两端部从端盖脱落。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特征,在折叠状态的气囊的外表面和端盖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沿轴构件的方向的间隙,因此气囊的两端部以消除所述间隙的方式展开,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展开其两端部。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九特征,在折叠状态的气囊中,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面是平坦的,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面被蜿蜒折曲地折叠,因此能够将气囊在车身前后方向较大地展开来有效地吸收从前方碰撞的行人的冲击。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十特征,端盖形成为具有供折叠状态的气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丰,E·德拉克,E·尼尔森,B·皮普科恩,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