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焦镜头,包含有沿光轴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镜群、第二镜群、光圈、第三镜群、第四镜群、第五镜群以及成像面,其中,该第一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一镜群包含有三片镜片,且其中两片镜片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二镜群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镜群包含有四片镜片;该第三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三镜群包含有二片镜片,且其中一片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镜群包含有五片镜片,且其中三片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镜群包含有二片镜片,且其中一片具有正屈光力,藉以利用上述配置达到小型化与高倍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镜头有关,更详而言的是指一种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如相机、摄影机、显微镜或扫描仪等影像装置,为方便人们携带与使用,而逐渐趋向小型化与轻量化发展,进而使得影像装置所用的变焦镜头的体积也因此被大幅缩小。另外,除了小型化与轻量化外,也要能够具有更高的光学效能,才能使影像达成高变焦倍率、高分辨率和高对比的展现。因此,小型化和高光学效能,是现今变焦镜头发展不可缺两项要件。然而,目前影像装置所采用的变焦镜头,为达到高变焦倍率与高光学效能的目的,不外乎使用了多组的镜群,甚至有镜片总合多于二十片者,而无法有效减少体积及重量。另外,亦有为达到使变焦镜头小型化的目的,仅使用数片镜片,而使得其高变焦倍率与光学效能无法有效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变焦镜头无法兼顾小型化和高变焦倍率的缺陷,提供一种变焦镜头,不仅可有效地达到小型化的目的,且同时具有高变焦倍率与高光学效能。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包含有沿光轴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镜群、第二镜群、光圈、第三镜群、第四镜群、第五镜群以及成像面,其中,该第一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一镜群包含有三片镜片,且其中两片镜片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二镜群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镜群包含有四片镜片;该第三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三镜群包含有二片镜片,且其中一片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镜群包含有五片镜片,且其中三片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镜群包含有二片镜片,且其中一片具有正屈光力。另外,该变焦镜头由广角(wide-angle)状态变化至望远(telephoto)状态时,该第一镜群往该物侧方向移动;该第二镜群往该像侧方向移动,且与该第一镜群的间距增加;该第三镜群往该物侧方向移动,且与该第二镜群的间距减少;该第四镜群往该物侧方向移动,且与该第三镜群的间距减少。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不仅可以达到减少体积的目的,同时亦具有高倍率及高光学效能。附图说明图I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镜片配置图。图2A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2B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图2C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2D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图3A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3B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图3C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3D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图4A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4B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 图4C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4D为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图5为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镜片配置图。图6A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6B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图6C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6D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图7A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7B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图7C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7D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图8A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8B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图8C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8D为第二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图9为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镜片配置图。图IOA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IOB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图IOC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IOD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广角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图IlA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IlB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图IlC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IlD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中间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图12A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场曲图及畸变图。图12B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倍率色差图。图12C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球面像差图。图12D为第三较佳实施例在望远状态时的彗星像差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变焦镜头I的镜片配置图。该变焦镜头I包含有沿光轴Z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镜群G1、第二镜群G2、光圈ST、第三镜群G3、第四镜群G4、第五镜群G5以及成像面IMA。另外,依使用上的需求,在该第五镜群G5与该成像面IMA之间更可设置玻璃覆盖CG (Cover Glass),是平板玻璃。其中该第一镜群Gl具有正屈光力,且包含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镜片LI、第二镜片L2以及第三镜片L3。该第一镜片LI为具有负屈光力的新月型透镜,且其凸面SI朝向物侧。该第二镜片L2为具有正屈光力的双凸透镜。该第三镜片L3为具有正屈光力的新月型透镜,且其凸面S5朝向物侧。该第二镜群G2具有负屈光力,且包含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四镜片L4、第五镜片L5、第六镜片L6以及第七镜片L7。该第四镜片L4为具有负屈光力的双凹透镜,且其两个凹面S7、S8皆为非球面表面。该第五镜片L5为具有负屈光力的双凹透镜。该第六镜片L6为具有正屈光力的双凸透镜,且与该第五镜片L5胶合构成复合透镜L5-6。该第七镜片L7为具有负屈光力的双凹透镜,且其朝向物侧的凹面S12为非球面表面。该第三镜群G3具有正屈光力,且包含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八镜片L8以 及第九镜片L9。该第八镜片L8为具有正屈光力的新月型透镜,其凸面S15朝向物侧且为非球面表面。该第九镜片L9为具有负屈光力的新月型透镜,且其凸面S17朝向物侧。该第四镜群G4具有正屈光力,且包含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十镜片L10、第H^一镜片L11、第十二镜片L12、第十三透镜L13以及第十四镜片L14。该第十镜片LlO为具有正屈光力的双凸透镜,且其两个凸面S19、S20皆为非球面表面。该第十一镜片Lll为具有正屈光力的双凸透镜。该第十二镜片L12为具有负屈光力的新月型透镜,且其凸面S23朝向物侧。该第十三镜片L13为正屈光力的双凸透镜。该第十四镜片L14为具有负屈光力的双凹透镜,且与该第十三镜片L13胶合构成复合透镜L13-14。该第五镜群G5具有正屈光力,且包含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十五镜片L15以及第十六镜片L16。该第十五镜片L15为具有负屈光力的双凹透镜。该第十六镜片L16为具有正屈光力的双凸透镜,且其朝向物侧的凸面S30为非球面表面。另外,可通过移动该第一镜群G1、该第二镜群G2以及该第三镜群G3,使该变焦镜头2区分为广角(wide-angle)状态、中间(middle)状态与望远(telephoto)状态。当该变焦镜头2由广角(wide-angle)状态变化至望远(tel印hoto)状态时,该第一镜群Gl往该物侧方向移动;该第二镜群G2往该像侧方向移动,且与该第一镜群Gl的间距增加;该第三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沿光轴且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一镜群包含有三片镜片,且其中两片镜片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镜群,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镜群包含有四片镜片;光圈;第三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三镜群包含有二片镜片,且其中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镜群包含有五片镜片,且其中三片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镜群包含有二片镜片,且其中一片具有正屈光力;成像面;另外,该变焦镜头由广角状态变化至望远状态时,该第一镜群往该物侧方向移动;该第二镜群往该像侧方向移动,且与该第一镜群的间距增加;该第三镜群往该物侧方向移动,且与该第二镜群的间距减少;该第四镜群往该物侧方向移动,且与该第三镜群的间距减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裕民,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