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工钢横向厚差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属于轧钢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厚度多点综合评估模块和边降柔性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耦合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横向厚差控制上的漏洞,在提高电工钢横向厚差控制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轧机对带钢平直度的控制能力以及轧制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轧钢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由于电工钢叠片加工特性的需要,带钢横向厚差决定着电工钢的叠片系数,因此用户为了提高电机效率,不仅对电工钢的电磁性能有严格要求,而且对横向厚差的要求也极高(普通要求小于等于lOum,高级要求小于等于5um)。所以带钢横向厚差成为冷轧成品电工钢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而影响带钢横向厚差的关键因素是带钢边部减薄。近年来,随着电工钢高端产品的投产以及节约物质资源与能源要求的提升,减小带钢边部减薄,降低切边量已成为冷轧领域质量控制的新热点。然而,由于冷轧带钢边部减薄受到热轧原料凸度、楔形和局部高点的影响、以及受到冷轧机横向厚度控制手段的限制,带钢横向厚差的控 制水平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电工钢产品的切边量达50mm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解决了电工钢横向厚差控制水平低的问题,减小了带钢边部减薄、降低了切边量和生产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工钢横向厚差控制系统,包括厚度多点综合评估模块和边降柔性控制模块,所述厚度多点综合评估模块设定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目标平均值、工作侧边部厚度目标加权值、驱动侧边部厚度目标平均值、驱动侧边部厚度目标加权值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目标值,设定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死区量、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死区量、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死区量、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死区量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死区量,计算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差值;所述边降柔性控制模块计算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范围,设定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预设值,计算所述电工钢在机架的窜辊补偿量,确定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量,调整所述机架,分别使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在所述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在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在所述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电工钢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在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内和所述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差值在所述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范围内,或者使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量达到极限。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耦合模块,设定所述机架的负荷权重,根据所述机架的负荷权重、所述机架轧制力波动前值与所述电工钢带钢宽度之间比值和所述机架轧制力波动后值分别与所述电工钢带钢宽度之间比值,计算所述机架的弯辊力补偿值,根据所述弯辊力补偿值,确定所述机架的实际弯辊力。一种电工钢横向厚差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轧制过程中,设定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目标平均值、工作侧边部厚度目标加权值、驱动侧边部厚度目标平均值、驱动侧边部厚度目标加权值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目标值,设定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死区量、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死区量、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死区量、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死区量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死区量,计算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差值;计算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和工作 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范围,设定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预设值,计算所述电工钢在机架的窜辊补偿量,确定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量,调整所述机架,分别使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在所述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在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在所述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电工钢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在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内和所述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差值在所述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范围内,或者使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棍量达到极限。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设定所述机架的负荷权重,根据所述机架的负荷权重、所述机架轧制力波动前值与所述电工钢带钢宽度之间比值和所述机架轧制力波动后值分别与所述电工钢带钢宽度之间比值,计算所述机架的弯辊力补偿值,根据所述弯辊力补偿值,确定所述机架的实际弯辊力。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轧制过程中,所述电工钢带钢剪切过程、加速过程和所述窜辊过程在时间上进行隔开,独立执行。进一步地,所述计算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和所述计算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的计算方法如下式(I)、式(2)和式(3)所示权利要求1.一种电工钢横向厚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厚度多点综合评估模块和边降柔性控制模块,所述厚度多点综合评估模块设定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目标平均值、工作侧边部厚度目标加权值、驱动侧边部厚度目标平均值、驱动侧边部厚度目标加权值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目标值,设定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死区量、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死区量、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死区量、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死区量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死区量,计算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差值; 所述边降柔性控制模块计算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范围,设定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预设值,计算所述电工钢在机架的窜辊补偿量,确定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量,调整所述机架,分别使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在所述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在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在所述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电工钢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在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内和所述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差值在所述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范围内,或者使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量达到极限。2.根据权利要求I所示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耦合模块,设定所述机架的负荷权重,根据所述机架的负荷权重、所述机架轧制力波动前值与所述电工钢带钢宽度之间比值和所述机架轧制力波动后值分别与所述电工钢带钢宽度之间比值,计算所述机架的弯辊力补偿值,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工钢横向厚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厚度多点综合评估模块和边降柔性控制模块,所述厚度多点综合评估模块设定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目标平均值、工作侧边部厚度目标加权值、驱动侧边部厚度目标平均值、驱动侧边部厚度目标加权值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目标值,设定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死区量、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死区量、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死区量、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死区量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死区量,计算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差值;所述边降柔性控制模块计算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和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范围,设定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预设值,计算所述电工钢在机架的窜辊补偿量,确定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量,调整所述机架,分别使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在所述工作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在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平均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电工钢工作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在所述工作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内、所述电工钢驱动侧边部厚度实际加权值在所述驱动侧边部厚度加权值的控制范围内和所述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实际平均值差值在所述工作侧与驱动侧之间边部厚度平均值差值的控制范围内,或者使所述电工钢在所述机架的窜辊量达到极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广林,余威,范正军,赵运攀,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