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鳍片及具有多个散热鳍片的散热鳍片模块,该散热鳍片具有一第一主体及形成在第一主体的一折边,折边延伸并弯折成一第二本体,第二本体和第一主体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借此,折边朝第一主体方向延伸并弯折成出第二本体,进而增加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及气流通道,以在避免提高散热鳍片模块体积的情况下使散热鳍片模块具有良好的散热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散热鳍片及其散热鳍片模块。
技术介绍
仪器设备中的集成电路元件,其处理速率、作业频率越来越高,运作时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但是高温会严重影响集成电路元件的效能,因此必须使用散热器来冷却集成电路元件。传统的散热器包括一导热体及连接在导热体上的一散热鳍片模块,此散热鳍片模块包含平行数组的多个散热鳍片,因相邻的两散热鳍片彼此相互平行,而使两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借此,集成电路元件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被传导至各散热鳍片上,再借由外界冷气体吹入至各气流通道内,将热量带离开各散热鳍片。然而,随着科技发展,集成电路元件的处理速率及作业频率也逐渐攀高,导致上述散热鳍片模块散热面积严重不足,气流通道也不够使用;同时,近年来仪器设备追求体积轻便,因此,在避免提高散热鳍片模块体积的情况下使散热鳍片模块具备良好的散热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极力追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鳍片及其散热鳍片模块,利用折边朝第一主体方向延伸并弯折成出第二本体来增加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及气流通道,以使散热鳍片模块具有良好地散热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具有一第一主体及形成在该第一主体的一折边,该折边延伸并弯折成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和该第一主体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其中,该第二本体朝逐渐接近该第一主体的方向倾斜配置。其中,该折边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搭接部,该折边在该二搭接部之间的端缘弯折出该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的外型呈一凸字状。其中,每一该搭接部自该第一主体的交接处设有一缺槽,另一侧则相对该缺槽的位置凸出有合块。其中,该第一主体朝远离该折边的一端延伸有一折檐,该折边和该折檐呈平行配置。其中,该折檐延伸并弯折成一第三本体,该第三本体和该第一主体之间具有另一间隔空间。其中,该第三本体朝逐渐接近该第一主体的方向倾斜配置。其中,该折檐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对接部,该折檐在该二对接部之间的端缘弯折出该第三本体,该第三本体的外型呈一凸字状。其中,每一该对接部自该第一主体的交接处设有一凹槽,另一侧则相对该凹槽的位置凸出有一^掣块。其中,每一该第二本体具有至少一转折段,从而令该第二本体的外型形成一锯齿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模块,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散热鳍片,该等第一主体通过各该折边彼此搭接并排列。其中,每一该第二本体和一体延伸的该第一主体之间形成一第一气流通道,每一该第二本体和相邻并分离的该第一主体之间形成一第二气流通道。其中,每一该第三本体和一体延伸的该第一主体之间形成一第三气流通道,每一该第三本体和相邻并分离的该第一主体之间形成一第四气流通道。本技术还具有以下功效 折边朝第一主体方向延伸并弯折成出第二本体,使各散热鳍片的可散热面积包含第一主体和第二本体的面积,进而增加各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另外,各散热鳍片组成散热鳍片模块时,第二本体将相邻的二第一本体之间隔出二个空间,使相邻的二第一本体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及第二气流通道,进而增加散热鳍片模块的气流通道,以提高散热鳍片及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效率。再者,每一散热鳍片的折边朝第一主体延伸并弯折成第二本体、折檐朝第一主体延伸并弯折成第三本体,以此增加相邻的二第一本体之间的气流通道数量,从而容易带动外界冷气体的流动,达到加强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效率的目的。此外,每一第二本体具有至少一转折段,从而令第二本体的外型形成一锯齿状,而使各第一气流通道及各第二气流通道本身借由转折段又形成多个的小气流通道,达到增加相邻的二第一本体之间的气流通道数量的目的,进而带动外界冷气体的流动,提升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散热鳍片的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散热鳍片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散热鳍片模块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散热鳍片模块的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鳍片模块的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散热鳍片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散热鳍片模块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散热鳍片模块另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散热鳍片模块又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I :散热鳍片10 :散热鳍片模块11 :第一主体12 :折边120 :搭接部121 :缺槽122 :卡合块13 :第二本体131 :转折段14 :折檐140 :对接部141 :凹槽142:卡掣块15:第三本体3 :第一气流通道4 :第二气流通道5:第三气流通道6:第四气流通道s :间隔空间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技术。请参考图I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及其散热鳍片模块,如图I至图2所示,此散热鳍片I具有一第一主体11及形成在第一主体11的一折边12,折边12延伸并弯折成一第二本体13,第二本体13和第一主体11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S,第二本体13朝逐渐接近第一主体11的方向倾斜配置。另外,折边12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搭接部120,折边12在二搭接部120之间的端缘弯折出第二本体13,第二本体13的外型呈一凸字状;其中每一搭接部120自第一主体11的交接处设有一缺槽121,另一侧则相对缺槽121的位置凸出有一卡合块122。第一主体11朝远离折边12的一端延伸有一折檐14,折边12和折檐14呈平行配置,折檐14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对接部140,每一对接部140自第一主体11的交接处设有一凹槽141,另一侧则相对凹槽141的位置凸出有一卡掣块142。如图3至图6所示,此散热鳍片模块10包含上述的多个散热鳍片I,各第一主体11彼此搭接并排列。详细说明如下,每一第二本体13和一体延伸的第一主体11之间形成一第一气流通道3,每一第二本体13和相邻并分离的第一主体11之间形成一第二气流通道4;各第一主体11通过各折边12及各折檐14彼此搭接并平行数组,即各卡掣块142和相邻的各凹槽141相互卡掣,各卡合块122和相邻的各缺槽121相互卡合。本技术的散热鳍片及其散热鳍片模块的组合,其利用散热鳍片I具有第一主体11及形成在第一主体11的折边12,折边12延伸并弯折成第二本体13,第二本体13和第一主体11之间具有间隔空间s ;散热鳍片模块10包括多个上述的散热鳍片,各第一主体11通过各折边12彼此搭接并排列。借此,折边12朝第一主体11方向延伸并弯折成出第二本体13,使各散热鳍片I的可散热面积包含第一主体11和第二本体13的面积,进而增加各散热鳍片I的散热面积;另外,各散热鳍片I组成散热鳍片模块10时,第二本体13将相邻的二第一本体11之间隔出二个空间,使相邻的二第一本体11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3及第二气流通道4,进而增加散热鳍片模块10的气流通道,以提高散热鳍片I及散热鳍片模块10的散热效率。请参考图7至图8所示,其为本技术散热鳍片模块另一实施例,每一散热鳍片I的折檐14也可延伸并弯折成一第三本体15,第三本体15和第一主体11之间形成有另一间隔空间S,且第三本体15朝逐渐接近第一主体11的方向倾斜配置。其中,折檐14在二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具有一第一主体及形成在该第一主体的一折边,该折边延伸并弯折成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和该第一主体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益永,刘柏志,
申请(专利权)人: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