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压力密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6400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1:20
一种新型压力密封圈,它涉及一种密封圈;它是由阀体(1)、阀盖(2)、压力密封圈(3)、均压环(4)、四分环(5)、支撑板(6)组成;阀体(1)与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密封,阀盖(2)与压力密封圈(3)的内侧密封,均压环(4)设置在压力密封圈(3)上侧,四分环(5)设置在均压环(4)的上侧,支撑板(6)设置在四分环(5)的上侧;它能多次拆卸,不会拉毛、拉伤,密封效果好,节省时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封圈,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压力密封圈。技术背景目前,现有的压力密封圈结构是由阀体、均压环、四分环、压力密封圈、阀盖和支撑板组装而成。将压力密封圈与阀体、阀盖配合,当阀体内腔受压力会将阀盖与压力密封圈压紧,起到密封作用。但是,很多压力密封圈在试压过程中,需要多次拆卸,由于外侧为圆柱面 接触,会使压力密封圈擦伤厉害,从而影响整体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压力密封圈,它能多次拆卸,不会拉毛、拉伤,密封效果好,节省时间。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是由阀体I、阀盖2、压力密封圈3、均压环4、四分环5、支撑板6组成;阀体I与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密封,阀盖2与压力密封圈3的内侧密封,均压环4设置在压力密封圈3上侧,四分环5设置在均压环4的上侧,支撑板6设置在四分环5的上侧。所述的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3-1锥度为10°、内侧3-2锥度为40°、上端设置有起吊螺纹3_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当阀体I内部受压时,阀盖2与压力密封圈3会以内侧锥度密封,另外阀体I与压力密封圈3外侧密封。本技术能多次拆卸,不会拉毛、拉伤,密封效果好,节省时间。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压力密封圈3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它是由阀体I、阀盖2、压力密封圈3、均压环4、四分环5、支撑板6组成;阀体I与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密封,阀盖2与压力密封圈3的内侧密封,均压环4设置在压力密封圈3上侧,四分环5设置在均压环4的上侧,支撑板6设置在四分环5的上侧。所述的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3-1锥度为10°、内侧3-2锥度为40°、上端设置有起吊螺纹3_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为当阀体I内部受压时,阀盖2与压力密封圈3会以内侧锥度密封,另外阀体I与压力密封圈3外侧密封。本具体实施方式能多次拆卸,不会拉毛、拉伤,密封效果好,节省时间。权利要求1.新型压力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阀体(I)、阀盖(2)、压力密封圈(3)、均压环(4)、四分环(5)、支撑板(6)组成;阀体⑴与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密封,阀盖(2)与压力密封圈⑶的内侧密封,均压环⑷设置在压力密封圈(3)上侧,四分环(5)设置在均压环⑷的上侧,支撑板(6)设置在四分环(5)的上侧。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压力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3-1)锥度为10°、内侧(3-2)锥度为40°、上端设置有起吊螺纹(3-3)。专利摘要一种新型压力密封圈,它涉及一种密封圈;它是由阀体(1)、阀盖(2)、压力密封圈(3)、均压环(4)、四分环(5)、支撑板(6)组成;阀体(1)与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密封,阀盖(2)与压力密封圈(3)的内侧密封,均压环(4)设置在压力密封圈(3)上侧,四分环(5)设置在均压环(4)的上侧,支撑板(6)设置在四分环(5)的上侧;它能多次拆卸,不会拉毛、拉伤,密封效果好,节省时间。文档编号F16K27/00GK202708313SQ20122019647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4日专利技术者周志康, 李伟, 季会剑, 姚品杰, 史中楼, 丁超, 朱海昌, 严明 申请人:盐城市圣泰阀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压力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阀体(1)、阀盖(2)、压力密封圈(3)、均压环(4)、四分环(5)、支撑板(6)组成;阀体(1)与压力密封圈(3)的外侧密封,阀盖(2)与压力密封圈(3)的内侧密封,均压环(4)设置在压力密封圈(3)上侧,四分环(5)设置在均压环(4)的上侧,支撑板(6)设置在四分环(5)的上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康李伟季会剑姚品杰史中楼丁超朱海昌严明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圣泰阀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