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挠式道岔梁的可挠侧支撑的挠度驱动组件,包括挠度驱动杆和驱动装置,挠度驱动杆包括位于可挠侧支撑的两个导向板之间的上挠度驱动杆和位于可挠侧支撑的两个稳定板之间的下挠度驱动杆,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上挠度驱动杆和下挠度驱动杆沿其纵向移动并根据可挠梁主体的挠性变形而对应于两个导向板和两个稳定板施加挠性变形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道岔的强制挠性变形驱动相配合,使道岔在外力驱动挠性变形时辅助驱动可挠侧支撑的平滑变形,补充仅外力驱动时产生的受力状况不均的缺陷,具有补偿和引导效果,因而能够保证可挠侧支撑的导向面和稳定面均平滑过渡,消除折线,利于轻轨列车通行。(*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附属部件,特别涉及一种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道岔梁的辅助驱动组件。技术背景轻轨是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相对高差较大,人口密集,道路狭窄,坡多弯急,交通拥挤的城市来说,轻轨能够很好地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特别是跨坐式单轨交通轻轨,更能适应于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跨坐式单轨交通轻轨的轨道只有一条列车跨座在路轨之上,就是只通过单根轨道来支承、稳定和导向,车体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的铁路。技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车辆的转向架、轨道梁和线路道岔三方面,走行机理完全不同于钢轮钢轨系统,轨道梁承受较大的扭转荷载。通过上述记载可知,跨座式单轨铁路具有占用空间少,适应地形好,舒适环保等特点;更能适合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城市使用。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的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道转入另一股道线路的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站、编组站站大量铺设;单轨道岔可以分为关节型道岔和关节可挠型道岔两种。前者道岔转辙时道岔梁在转折点前方形成折线线形;后者道岔转辙时可以使道岔梁近似连续弯成曲线线形。上述结构的道岔在接合轻轨轨道时曲线不够圆滑,降低轻轨列车行走的舒适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安全性;即使是关节可挠型道岔也会具有一定的折线结构,影响车辆行驶;并且结构极为复杂,使用寿命较短,成本高;而单凭外力驱动其挠性变形,则由于受力状态较为复杂,无法实现平滑挠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道岔驱动结构进行改进,在进行与轨道变换接合时能够辅助驱动可挠侧支撑平滑过渡,利于消除折线,延长道岔本身的使用寿命,节约使用和维护成本,能够保证轻轨行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可挠式道岔梁的可挠侧支撑的挠度驱动组件,在进行与轨道变换接合时能够辅助驱动可挠侧支撑平滑过渡,利于消除折线,延长道岔本身的使用寿命,节约使用和维护成本,能够保证轻轨行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本技术的可挠式道岔梁的可挠侧支撑的挠度驱动组件,包括挠度驱动杆和驱动装置,挠度驱动杆包括位于可挠侧支撑的两个导向板之间的上挠度驱动杆和位于可挠侧支撑的两个稳定板之间的下挠度驱动杆,上挠度驱动杆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导向板内侧表面固定连接,下挠度驱动杆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稳定板内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上挠度驱动杆和下挠度驱动杆沿其纵向移动并根据可挠梁主体的挠性变形而对应于两个导向板和两个稳定板施加挠性变形力。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均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可挠梁主体的上凸轮轴及下凸轮轴,上凸轮轴及下凸轮轴均设有螺纹形端面凸轮,上挠度驱动杆和下挠度驱动杆与上凸轮轴和下凸轮轴的螺纹形端面凸轮分别对应设有用于使螺纹形端面凸轮嵌入的驱动滑槽;进一步,所述上凸轮轴和下凸轮轴分别设有铰接耳,一拉杆两端分别对应铰接于上凸轮轴的铰接耳和下凸轮轴的铰接耳,该铰接的转动自由度方向与上凸轮轴和下凸轮轴的转动方向相同;进一步,所述上凸轮轴的凸轮与下凸轮轴的凸轮展开方向相反;进一步,所述上挠度驱动杆和下挠度驱动杆均沿纵向均匀分布,上凸轮轴和下凸轮轴与上挠度驱动杆和下挠度驱动杆一一对应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可挠式道岔梁的可挠侧支撑的挠度驱动组件,与道岔的强制挠性变形驱动相配合,使道岔在外力驱动挠性变形时辅助驱动可挠侧支撑的平滑变形,补充仅外力驱动时产生的受力状况不均的缺陷,具有补偿和引导效果,因而能够保证可挠侧支撑的导向面和稳定面均平滑过渡,消除折线,利于轻轨列车通行,并且可节省外力驱动的消耗,降低制造成本和缩短制造工期,能够保证轻轨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并降低车辆行走噪声,具有较好的环保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挠度驱动杆与导向板(稳定板)之间驱动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挠度驱动杆与导向板(稳定板)之间驱动原理示意图;可挠道岔梁一般由可挠梁段组成可挠梁段包括可挠梁主体和行走支撑;所述行走支撑包括行走面和可挠侧支撑板,行走面沿纵向水平固定支撑于可挠梁主体13上部,可挠侧支撑板包括位于侧上方的两个导向板(导向板I和导向板4)和位于侧下方的两个稳定板(稳定板10和稳定板9),两个导向板(导向板I和导向板4)分别沿纵向设置于可挠梁主体靠上两侧形成导向面,两个稳定板(稳定板10和稳定板9)分别沿纵向设置于可挠梁主体靠下两侧形成稳定面;导向板(导向板I和导向板4)和稳定板(稳定板10和稳定板9)是用于形成与轻轨轨道相对应的导向面和稳定面,上述结构即通过可挠梁主体、行走面、两个导向板(导向板I和导向板4)和两个稳定板(稳定板10和稳定板9)共同形成完整的用于支撑轻轨列车行走的轨道结构;而可挠梁主体、两个导向板和两个稳定板均为在水平方向可挠性变形的钢质材料或者其他稳定的具有可靠强度的材料。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可挠式道岔梁的可挠侧支撑的挠度驱动组件,包括挠度驱动杆和驱动装置,挠度驱动杆包括位于可挠侧支撑的两个导向板(导向板I和导向板4)之间的上挠度驱动杆2和位于可挠侧支撑的两个稳定板(稳定板10和稳定板9 )之间的下挠度驱动杆11,上挠度驱动杆2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导向板(导向板I和导向板4)内侧表面固定连接,下挠度驱动杆11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稳定板(稳定板10和稳定板9 )内侧表面固定连接,如图所示,上挠度驱动杆2和下挠度驱动杆11位于可挠梁主体13内且沿可挠梁主体13横向穿过可挠梁主体13,穿出可挠梁主体13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于两个导向板(导向板I和导向板4)和两个稳定板(稳定板10和稳定板9),连接外罩由设有筒状防尘罩,所述筒状防·尘罩为波纹管结构或其它柔性结构并外套于上挠度驱动杆2和下挠度驱动杆11深处可挠梁主体的端部,筒状防尘罩采用侧壁上沿轴向可闭合式开口,比如拉链等,方便安装;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上挠度驱动杆2和下挠度驱动杆11沿其纵向(即沿上挠度驱动杆2和下挠度驱动杆11的纵向,该纵向为可挠梁主体的水平横向)移动并根据可挠梁主体的挠性变形而对应于两个导向板(导向板I和导向板4)和两个稳定板(稳定板10和稳定板9)施加挠性变形力;本结构用于配合可挠梁主体的挠度变形,使整个结构变形更为顺畅容易,同时,使两个导向板和两个稳定板变形更为平滑,消除节段面,使车辆行走更为舒适;如图所示,根据需要,上挠度驱动杆2和下挠度驱动杆11沿可挠梁主体的纵向可分布多个,数量较多可利于变形的均匀性;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上挠度驱动杆2和下挠度驱动杆11横向移动促使两个导向板和两个稳定板变形,驱动方式可以是多种,比如丝杠结构、齿轮齿条等。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均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可挠梁主体的上凸轮轴3及下凸轮轴8,上凸轮轴3及下凸轮轴8均设有螺纹形端面凸轮,如图所示,上凸轮轴3设有螺纹形端面凸轮14,下凸轮轴8设有螺纹形端面凸轮12,上凸轮轴3及下凸轮轴8位于可挠梁主体内腔且两端分别对应转动配合支撑于可挠梁主体13的两侧腹板;上挠度驱动杆2和下挠度驱动杆11与上凸轮轴3的螺纹形端面凸轮14和下凸轮轴8的螺纹形端面凸轮12分别对应设有用于使螺纹形端面凸轮嵌入的驱动滑槽,如图所示,上挠度驱动杆2设有驱动滑槽21,下挠度驱动杆11设有驱动滑槽1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挠式道岔梁的可挠侧支撑的挠度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挠度驱动杆和驱动装置,挠度驱动杆包括位于可挠侧支撑的两个导向板之间的上挠度驱动杆和位于可挠侧支撑的两个稳定板之间的下挠度驱动杆,上挠度驱动杆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导向板内侧表面固定连接,下挠度驱动杆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稳定板内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上挠度驱动杆和下挠度驱动杆沿其纵向移动并根据可挠梁主体的挠性变形而对应于两个导向板和两个稳定板施加挠性变形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勇,刘波,丁国训,项林,邓飞,蒋自立,李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川东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