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重机用过渡拉板结构,包括两端开有轴孔的过渡拉板本体以及与所述轴孔配合连接的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所述过渡拉板本体通过所述第二销轴与标准拉板相连,所述过渡拉板本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相连接的两件折弯板,所述的两件折弯板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向过渡拉板本体的外侧弯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减小了连接销轴所承受的最大弯矩,可以采用更为细短的销轴和较小的拉板便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从而能够减轻自重,降低材料成本,而且,改善了拉板与销轴装配工艺性。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增强了标准拉板与连接销轴的可互换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拉板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起重机用过渡拉板结构。技术背景 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石油、石化、核电、风电、钢铁等大型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带动了起重机向超大吨位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客户对起重机拆装的便利性、使用的安全性、运输成本的控制也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减轻自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拉板是在起重机部件之间起连接作用的高强板。拉板及其连接销轴为履带式起重机关键传力部件,除本身强度及刚度外,其结构形式直接影响本身及其连接件可靠性,其性能也直接决定了整机的安全。现有的拉板形式如图I所示,其中,I为吊钩、2为主臂、3为下车、4为钢丝绳、5为桅杆、6为拉板。连接桅杆5与主臂2的拉板6按照功能可分如下几个部分桅杆连接拉板11、拉力传感器12、平衡梁13、中间调节拉板14、臂头连接拉板15、臂头销轴16,如图2所示。由于结构形式的需要,拉板间距有时会产生突变。如图3所示,尺寸LI与L2相差较大。现有技术中,过渡拉板22的一端设有销轴A,另一端与标准拉板25通过销轴B相连,二者的中间焊接调节垫片3来实现连接与力的传递。随着起重机朝向重型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对起重机各部件的可靠性、轻量化、安装的便利性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的过渡拉板22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缺陷I、由于两组拉板跨距相差较大,导致第二销轴4承受了较大弯矩,材料容易失效,因此可靠性较差。2、为满足销轴使用要求,现有技术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案a、增大销轴B的直径D,由此使得过渡拉板22及标准拉板25的内、外径也随之增大,这便直接导致了零部件的重量及其成本的增加;b、将销轴改用高性能材料,但这也对销轴的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成本也随之增加。3、销轴与拉板的装配工艺性较差,装配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改善销轴受力、减轻自重、降低成本、实现部件可互换性的起重机用过渡拉板结构,从而改善拉板装配的工艺性、提高连接销轴的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机用过渡拉板结构,包括两端开有轴孔的过渡拉板本体以及与所述轴孔配合连接的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所述过渡拉板本体通过所述第二销轴与标准拉板相连,所述过渡拉板本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相连接的两件折弯板,所述的两件折弯板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向过渡拉板本体的外侧弯折。优选地,所述两件折弯板的中间设有固定板件。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件的形状与所述两件折弯板之间的弯折空间相配合。优选地,所述两件折弯板的外侧还设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两件折弯板的一端通过所述的第二销轴交叉安装在标准拉板三个板层结构的内侧间隔处。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是I、本技术有效地减小了连接销轴所承受的最大弯矩。通过本技术改进的过渡拉板结构,连接销轴承受弯矩大大减小,失效决定因素由弯矩改为剪力,极大地改善了销轴受力状态。2、本技术可以采用更为细短的销轴和较小的拉板便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从而能够减轻自重,降低材料成本。3、本技术改善了拉板与销轴装配工艺性。4、增强了标准拉板与连接销轴的可互换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现有技术中拉板在履带式起重机上的位置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拉板的分解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拉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4,其中示出本技术一种起重机用过渡拉板结构的优选实施例,本技术的过渡拉板结构包括两端开有轴孔的过渡拉板本体以及与所述轴孔配合连接的第一销轴31和第二销轴33,如图4所示,所述过渡拉板本体通过所述第二销轴33与标准拉板34相连,本技术的过渡拉板本体32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销轴31和第二销轴33相连接的两件折弯板32,所述的两件折弯板32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向过渡拉板本体的外侧弯折,如图4所示;换言之,两件折弯板32中间弯折处的距离大于两端与销轴连接处的距离,由此使得两件折弯板32在与第二销轴33连接处的距离小于图3中LI的距离,进而可以使得第二销轴33能够使用更为细短的销轴结构,从而减轻自重,降低材料成本。优选地,在所述两件折弯板32的中间还设有固定板件35,更优选地,本技术设有两件固定板件35,它们焊接在两件折弯板32的中间,如图4所示。进一步,所述固定板件35的形状与所述两件折弯板32之间的弯折空间相配合,便于组合安装和固定。更优选地,所述两件折弯板32的外侧还设有加强筋36,优选地,两件折弯板32的外侧(相对于过渡拉板本体的外侧而言)均焊接有加强筋36。如图4所示,所述两件折弯板32的一端通过所述的第二销轴33交叉安装在标准拉板34三个板层结构的内侧间隔处。现有技术中,如图3所示,标准拉板34三个板层结构安装在过渡拉板22的两个板层结构的内侧;而本技术的上述结构恰恰相反,第二销轴33承受弯矩大大减小,失效决定因素由弯矩改为剪力,极大地改善了销轴的受力状态。具体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为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过渡拉板本体由两件折弯板32拼焊而成。为提高过渡拉板整体的刚度,在折弯板32中间拼焊固定板件35并在过渡拉板本体的两侧拼焊加强筋36 ;为保证加工精度,折弯板32下料时销轴孔可先进行预割,整体拼焊后进行镗孔加工,以保证销轴孔的同轴度及垂直度。通过该结构形式,实现了大小跨距的平滑过渡,改善销轴受力状态。 与传统的过渡拉板比较,折弯型过渡拉板具有以下优点I、能够有效减小连接销轴所承受的最大弯矩。如图3所示(假定拉板拉力为F),销轴B能承受最大弯矩为FX (L1/4-L2/6),在L2及拉力F不变的前提下,LI越小,销轴B承受的最大弯矩越小。极限情况为L1=L2,该状态等同于本技术的过渡拉板。此时,连接销轴承受最大弯矩FX (L2/4-L2/6)。由此可见,通过本技术的过渡拉板结构,连接销轴(第二销轴33)承受弯矩大大减小,失效决定因素由弯矩改为剪力,极大的改善了销轴受力状态。2、改善了拉板与销轴装配工艺性。较传统大跨距拉板(图3中销轴B处位置)相t匕,本技术小跨距拉板(图4中第二销轴33处位置)可以采用更为细短销轴,其势必更易装配;且本技术过渡拉板整体拼焊后的镗孔加工,能保证销轴孔的同轴度及垂直度,故装配工艺性好。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权利要求1.一种起重机用过渡拉板结构,包括两端开有轴孔的过渡拉板本体以及与所述轴孔配合连接的第一销轴(31)和第二销轴(33),所述过渡拉板本体通过所述第二销轴(33)与标准拉板(34)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拉板本体(32)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销轴(31)和第二销轴(33)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机用过渡拉板结构,包括两端开有轴孔的过渡拉板本体以及与所述轴孔配合连接的第一销轴(31)和第二销轴(33),所述过渡拉板本体通过所述第二销轴(33)与标准拉板(34)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拉板本体(32)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销轴(31)和第二销轴(33)相连接的两件折弯板(32),所述的两件折弯板(32)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向过渡拉板本体的外侧弯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召富,赵江平,孙丽,余钦伟,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