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压力加工性、弯曲加工性和强度优异的Cu-Co-Si类铜合金轧制板。上述Cu-Co-Si类铜合金轧制板为含有0.5~3.0质量%的Co,0.1~1.0质量%的Si,余量包含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铜合金轧制板,其中,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从板表面起至5μm的深度的晶体取向时,相当于{111}极图上的α=0~10°的区域的剪切织构的极密度为1.5以上且8以下,其中α:与舒尔茨法中规定的衍射用测角计的旋转轴垂直的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强度和导电性优异,可适合地应用于例如电子机械用弹簧材料的铜合金。
技术介绍
对于端子、连接器、开关、继电器等电气·电子机械用弹簧材料(连接器用材料)要求有优异的弹簧特性、弯曲加工性、导电性,一直以来使用磷青铜等。但是,近年来由于电子零件的进一步小型化的要求,开发了科森合金、铍铜和钛铜等析出强化型铜合金代替以往的磷青铜或黄铜等固溶强化型铜合金。其中,科森合金由于强度与导电率的平衡高,因而在电子零件中的使用增加。 这样的端子或连接器等通过压力加工由铜合金原料成形为所需要的形状,但随着电子零件的小型化,冲压后的尺寸精度变得重要。作为改善上述电子机械用铜合金的压力加工性的技术,公开了在铜合金的表面覆盖Cu层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提出了通过规定铜合金的织构的取向,来改善压力加工性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2 4)。特别是对于在压力加工中成为问题的压陷(夕 )或毛刺('J )的抑制,一直以来通过模具的调整来应对,但随着提高电子零件的尺寸精度的要求,需要压陷小、毛刺低的材料。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2728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867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许第3800279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许第40099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已知通常在冷轧中随着材料的塑性变形,进行晶格旋转,形成织构,但在轧制时与辊接触的材料的表层区域,形成与材料中央部不同的织构。其原因在于,在材料中央部,材料因板厚方向的压缩应力和轧制方向的拉伸应力而变形,形成所谓的轧制织构,与之相对的是,在材料表层部,材料因与辊的摩擦力的影响而剪切变形,形成表面织构(剪切织构)。而本专利技术人进行研究的结果明确了 在Cu-Co-Si类合金的轧制板中,通过提高从板表面起至5 μ m的深度的剪切织构的极密度,压力加工性大幅提高。但是,在以往的铜合金轧制板的情况下,剪切织构的极密度高的部分仅限于板的最表面,压力加工性谈不上充分。在图I中示意性地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铜合金轧制板和以往的铜合金轧制板的剪切织构的极密度。在以往的铜合金轧制中,板的最表面的剪切织构的极密度也达到I. 5以上,但随着深入至内部,极密度急剧降低,在距板表面5μπι的深度,极密度变为不足I. 5。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压力加工性、弯曲加工性和强度优异的Cu-Co-Si类铜合金轧制板。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专利技术的Cu-Co-Si类铜合金轧制板为含有O. 5^3. O质量%的Co、0. Γ . O质量%的Si,余量包含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铜合金轧制板,当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从板表面起至5μπι的深度的晶体取向时,相当于{111}极图上的α=(Γ Ο° (其中α :与舒尔茨法中规定的衍射用测角计的旋转轴垂直的轴)的区域的剪切织构的极密度为I. 5以上且8以下。优选进一步含有合计O. 05 2.0质量%的选自Cr、Ni、Mg、Sn、Zn和Mn中的I种以上,并且将Cr规定为O. 3质量%以下,将Ni规定为不足I质量%,将Mg规定为O. 2质量%以下,将Sn规定为I质量%以下,将Zn规定为I质量%以下,将Mn规定为O. 15质量%以 下。优选板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O. Π. 2 μ m。本专利技术的电气零件使用上述Cu-Co-Si类铜合金轧制板。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得到压力加工性、弯曲加工性和强度优异的Cu-Co-Si类铜合金轧制板。附图说明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铜合金轧制板和以往的铜合金轧制板的剪切织构极密度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Cu-Co-Si类铜合金轧制板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只要无特殊说明,认为%表示质量% (重量%)。(组成) 将铜合金轧制板中的Co的浓度设为O. 5^3. 0%,将Si的浓度设为O. Γ1. 0%。Co和Si在铜合金熔解时固溶,通过在固溶处理后进行热处理使其时效析出,形成以Co和Si为主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微细的粒子。从而使得铜合金的强度显著增加,导电率也提高。若Co的浓度不足O. 5%,则无法得到铜合金的充分的强度,若超过3. 0%,则在热轧中产生裂纹。若Si的浓度不足O. 1%,则无法得到铜合金的充分的强度,若超过I. 0%,则导电性降低。 在铜合金轧制板中可进一步含有合计O. 05 2. 0%的选自Cr、Ni、Mg、Sn、Zn和Mn中的I种以上。若这些元素的合计不足O. 05%,则无法得到如下所示的应力松弛特性、热加工性、强度、耐热性等铜合金的特性改善效果,若超过2. 0%,则存在导电性降低的情况。在这里,Mg具有改善铜合金的应力松弛特性和热加工性的效果,但若不足O. 05%,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若超过0.2%,则存在导致铸造性(铸造表皮品质)降低、热加工性和电镀耐热剥离性降低的情况,所以Mg的浓度优选为O. 05、. 2%。Cr具有改善热加工性的效果和改善强度的效果,但若不足O. 05%,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若超过O. 3%,则导电性降低。Ni具有改善铜合金的强度的效果,Ni的浓度优选为O. 2%以上且不足1%。若Ni不足O. 2%,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若超过1%,则导电性降低。Sn和Zn具有改善铜合金的强度和改善耐热性的效果,此外Sn改善铜合金的耐应力松弛特性,Zn改善铜合金在镀Sn时的耐热剥离性。Sn的浓度优选为O. 2^1%, Zn的浓度优选为O. 2 1%。若Sn或Zn的浓度不足O. 2%,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若超过1%,则导电性降低。Mn除通过固溶强化改善强度的效果外,还具有改善热加工性的效果。若Mn不 足O. 05%,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若超过O. 15%,则导电性降低,所以Mn的浓度优选为O.05 O. 15%。(剪切织构的极密度) 已知,通常在冷轧中随着材料的塑性变形,进行晶格旋转,形成织构,但在轧制时与辊接触的材料的表层区域和材料中央部所形成的织构存在差异(上城等,日本金属学会志,p33,36卷,1972年;五弓勇雄编,《金属塑性加工O進歩》(金属塑性加工的进步),p499,Corona公司(- 口 f社),1978年)。其原因在于,在材料中央部,材料因板厚方向的压缩应力与轧制方向的拉伸应力所组合的双轴应力而变形,与之相对的是,在材料表层部,材料因与辊的摩擦力的影响而剪切变形,将其称为表面织构(剪切织构),区别于轧制织构。例如已知,Al板在最适条件下,从板的两面起至板厚的各30%处形成表面织构,通过薄的过渡层急剧转变为内部组织。本专利技术人进行研究的结果明确,在铜合金轧制板中,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可相对于板厚形成1(Γ20%左右的表面织构。进一步进行研究的结果明确,在铜合金轧制板中,压力加工性通过控制表面织构(剪切织构)而改变。在本专利技术中,当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从板表面起至5 μ m的深度的晶体取向时,将相当于{111}极图上的α=(Γ Ο° (其中,α :与舒尔茨法中规定的衍射用测角计的旋转轴垂直的轴)的区域的剪切织构的极密度规定为I. 5以上且8以下。在这里,以从板表面起至5μπι的深度为对象的理由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Cu-Co-Si类铜合金轧制板调查表面织构与压力加工性的关系,结果发现若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直文,
申请(专利权)人:JX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