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涂层涂料及成形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492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硬涂层涂料,所述硬涂层涂料含有(a)乙烯基酯树脂或不饱和聚酯树脂10~30质量%、(b)乙烯基单体及/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50~75质量%、(c)在分子中具有环状结构且具有至少1个烯属不饱和基团的单体3~20质量%、(d)改性剂0~10质量%(其中,所述成分(a)~(d)的合计为100质量%)及(e)选自由有机过氧化物、紫外线反应引发剂及电子束反应引发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其相对于所述成分(a)~(d)的合计100质量份为0.1~15质量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硬涂层涂料及成形体,更详细而言,涉及将硬度、耐擦伤性、耐候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高度维持、同时与各种基材的密合性优异,且也不会使作业环境恶化的硬涂层涂料和设置由该硬涂层涂料形成的硬涂层而成的成形体。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在基材上设置硬涂层而成的成形体,作为各种制品而得到广泛使用(参照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 3)。例如使用聚碳酸酯作为基材、在其上设置了硬涂层的成形体,作为各种建筑材料、汽车的窗材料或结构材料等而使用。在这样的屋外用途的情况下,除高度的机械特性(硬 度、耐擦伤性等)以外,还要求优异的耐候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作为硬涂层,多采用硅醇盐的水解缩合物、多官能丙烯酸酯的固化层。但是,以往的硬涂层不能高度地平衡硬度、耐擦伤性、耐候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另外,以往的硬涂层,与聚碳酸酯的密合性不足,因此,需要在聚碳酸酯上形成特别的底涂层后设置硬涂层,从制造成本的观点考虑存在问题。这样的课题,除作为基材的聚碳酸酯以外,在使用玻璃、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软质及硬质氯乙烯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的情况下也存在,要求改善。进而,以往的硬涂层涂料,用有机溶剂进行稀释来调节粘度,在基材上涂布后,需要进行加热干燥来使该有机溶剂挥发,在作业环境方面存在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昭48-81928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昭52-138565号公报专利文献3 :特开昭53-1384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的硬涂层涂料和设置由该硬涂层涂料形成的硬涂层的成形体,所述硬涂层涂料可以高度地平衡硬度、耐擦伤性、耐候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同时与各种基材的密合性优异(即使在基材上不进行底涂处理等也可以直接涂布),且不会使作业环境恶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如下所述。I、一种硬涂层涂料,其含有(a)乙稀基酷树脂或不饱和聚酷树脂10 30质量%,(b)乙烯基单体及/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50 75质量%,(c)在分子中具有环状结构且具有至少I个烯属不饱和基团的单体3 20质(d)改性剂O 10质量% (其中,上述成分(a) (d)的合计为100质量%。),及(e)选自由有机过氧化物、紫外线反应引发剂及电子束反应引发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I种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其相对于上述成分(a) (d)的合计100质量份为O. I 15质量份。(其中,在上述成分(b)含有环状结构的情况下,上述环状结构含有杂原子。)(其中,上述成分(C)在上述环状结构中不含有杂原子。) 2、如上述I所述的硬涂层涂料,其特征在于,可以得到铅笔硬度为F以上的硬涂层。3、一种成形体,其特征在于,在由玻璃、聚碳酸酯、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软质及硬质氯乙烯树脂或苯乙烯系树脂构成的基材(B)上设置有通过上述I或2上述的硬涂层涂料形成的硬涂层(A)。4、如上述3所述的成形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硬涂层㈧的厚度为I. 5 10 μ m。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硬涂层涂料,以特定量配合特定的上述成分(a) (e),因此,可以得到高度地平衡硬度、耐擦伤性、耐候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同时与各种基材的密合性优异的硬涂层。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硬涂层涂料,具有适合于进行涂布的粘度,因此不需要用有机溶剂进行稀释,可以改善作业环境。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为设置通过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硬涂层涂料形成的硬涂层的成形体,因此,硬涂层与基材的密合性优异(即使在基材上不进行底涂处理等也可以直接涂布),硬度、耐擦伤性、耐候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高度地得到平衡。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成分(a)乙烯基酯树脂或不饱和聚酯树脂本专利技术的硬涂层涂料的成分(a),为乙烯基酯树脂或不饱和聚酯树脂。作为乙烯基酯树脂,具体而言可举出选自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树脂,更优选高硬度表现性、快速干燥性、粘接性、无变黄性、低粘度表现性特别优异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予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作为这种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优选通过多元醇、多异氰酸酯及在I分子中具有I个以上的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反应而得到,也可以在I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作为在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中使用的多元醇,优选数均分子量为200 3000、特别优选为400 2000的多元醇。对该多元醇而言,代表性地可举出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聚丁二烯多元醇等,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2种以上使用。在此所谓的聚醚多元醇,除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等的聚氧化烯烃以外,也含有使上述烯化氧加成于双酚A及双酚F的多元醇。另外,所谓聚酯多元醇,为二元酸类和多元醇类的缩聚物或聚己内酯那样的环状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物。在此使用的所谓二元酸类,例如可举出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酐、卤化邻苯二甲酸酐、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四氢邻苯二甲酸、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六氢邻苯二甲酸、六氢邻苯二甲酸酐、六氢对苯二甲酸、六氢间苯二甲酸、琥珀酸、丙二酸、戊二酸、己二酸、癸二酸、1,12-十二烷二羧酸、2,6-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2,3-萘二羧酸、2,3-萘二羧酸酐、4,4’-联苯二羧酸、另外这些的二烷基酯等。另外,所谓多元醇类,例如可举出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聚丙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3-丁二醇、新戊二醇、氢化双酚A、l,4-丁二醇、1,6-己二醇、双酚A和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的加成物、1,2,3,4_四羟基丁烷、甘油、三羟甲基丙烷、1,3_丙烷二醇、1,2-环己烷二醇、1,3-环己烷二醇、1,4-环己二烷醇、1,4-环己烷二甲醇、对苯二甲醇、双环己基-4,4’ - 二醇、2,6-十氢化萘二醇、2,7-十氢化萘二醇等。 作为在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中使用的多异氰酸酯,可举出2,4-TDI及其异构体或异构体的混合物、MDI、HDI、IPDI, XDI、氢化XDI、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联甲苯胺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作为在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中使用的在I分子中具有I个以上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含羟基(甲基)丙烯酸酯),可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单(甲基)丙烯酸酯类、三(羟乙基)异氰脲酸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多元(甲基)丙烯酸酯类等。若举出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的例子,则可举出(I)首先使多异氰酸酯和多元醇优选以NC0/0H = I. 3 2的比例进行反应、生成末端异氰酸酯化合物、接着使其中含羟基(甲基)丙烯酸酯相对于异氰酸酯基以羟基大致为等量的方式进行反应的方法;(2)使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以NC0/0H =2以上的比例进行反应、生成单末端异氰酸酯的化合物、接着加入多元醇来进行反应的方法坐寸ο另外,所谓可作为乙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坂道久管野弘康
申请(专利权)人:理研科技株式会社巴斯夫欧洲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