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万专利>正文

悬架系统的副车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274681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7: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悬架系统的副车架(1),是将高刚性的侧端构件(10)以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分别安装在构成为平板状的主体构件(2)的两侧端部上,通过侧端构件(10)而相对于来自前后左右等的力具有极高的刚性,而且可使得取材也没有浪费,成为重量轻且价廉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汽车的悬架系统中使用的副车架。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车辆的悬架系统具有位于左右车轮间的副车架。该副车架与车身侧连结,另一方面,该副车架还通过下摇臂以及转向节而与车轮相连结。因此,优选的是,副车架必须相对于从车轮侧传递来的、来自前后左右或者上下方向的力具有充分的刚性,另外,可有效传递这样的输入,并可靠地对其进行支撑。以往的副车架使用了对相对较大的I张板材冲压成型而成的构件,为了使副车架具有高刚性,例如在JP专利第2963749号公报中公开的结构中,是在板材上局部形成凹凸,而在JP特开2005-138652号公报的结构中,是在上翼片与下翼片之间设置加强体。但是,若使用这样的大面积的板材,则在制造时从母材取材的时候,材料容易产生浪费,有可能在成本上造成不利。另外,为使副车架具有高刚性,有在局部形成凹凸的情况,也有在上翼片与下翼片的内部设置加强体的情况,但这样的话,副车架整体的重量会增加,并不优选。特别是若想通过在板材上形成凹凸来确保刚性,则对板材的冲压工序数量会增大,制造复杂,在成本上也是不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架系统的副车架,针对从任何方向作用的力都具有极高的刚性,重量轻且价廉,也具有通用性,安全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悬架系统的副车架,其特征是,具有配置在车轮之间的主体构件;独立于该主体构件而成型且具有高刚性的侧端构件;该侧端构件以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构件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端部。在这样构成的本专利技术中,主体构件由高刚性的侧端构件进行加强,使得副车架整体具有高的刚性。另外,具有大的面积的主体构件也因设置两侧端构件而小型化,取材也可毫无浪费的进行,由于两侧端构件也只要是小面积的板材即可,因此在副车架整体的取材中不会造成浪费,在成本上是有利的。特别是,由于在高刚性的侧端构件之间设置主体构件,因此使用副车架的车辆,虽然有2WD或者4WD,所装载的发动机的种类等也不同,也有轮距的差异,或者根据不同的机种、不同送货目的地的不同要求等,而存在各种的规格差,但即使是这样,仅通过最小限度的改变副车架的各部位就可应对,或者根据不同的部位来控制板厚和形状可实现部件的共用化,可容易地应对规格差。即,基本上使两侧的侧端构件共用而仅改变主体构件的部分即可,成为能够容易地吸收各车辆的规格差的悬架系统,其结果是,有助于降低悬架系统的成本。而且,若将所述侧端构件在主体构件的两侧端部以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则在前面碰撞时,可对抗该输入,提高了车室内的安全性。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所述侧端构件由架状构件构成,该架状构件具有容纳臂构件的基端部的空间,因此,可在具有高刚性的部分上安装臂构件,成为如下的悬架系统即使来自前后左右或者上下方向的力从车轮侧作用于臂构件,也可对这些力具有极高的刚性。而且,可利用侧端构件的空间来安装臂构件,不仅提高了作业性,也扩展了臂构件设计的自由度。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作 为所述侧端构件,若使用轴直角截面呈“ =I ”字形或者“L”字形的架状构件,则能够在外侧形成设置下摇臂的空间,可在该处容易地设置下摇臂,悬架系统的组装也变得容易,不仅如此,也扩展了臂构件设计的自由度。另外,若使用构成为“ 口 ”字形的架状构件,则仅将下摇臂的基端容纳在架状构件内即可,架状构件的轴直角截面为封闭构造,成为刚性更高的侧端构件。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连结副车架与车身的连结构件被直接安装在侧端构件上,因此可使从车轮侧经由臂构件传递来的从任何方向作用的力都经由侧端构件直接传递至连结构件、主体构件以及车身,极大提高了输入的传递效率,应对输入变得容易。另外,高刚性的侧端构件一时对抗该输入之后,该输入传递至主体构件,因此,对于主体构件而言,可通过减薄板厚、减小截面来实现轻量化。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将主体构件在前后方向上的端部折弯而形成纵壁,因此通过该纵壁使主体构件也高刚性化,而且,由于主体构件由高刚性的侧端构件和所述纵壁包围住,因此成为刚性更高的悬架系统。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纵壁位于将支撑着所述臂构件的基端部的支承点连接起来的连线上或其附近,因此纵壁对抗来自所述臂构件的输入,使得主体构件更加高刚性化。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主体构件由俯视呈矩形的成型板构成,因此,即使是具有大的面积的主体构件,也可毫无浪费的取材,在成本上是有利的。在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中,主体构件由成为井字形状的骨架结构的成型板构成,因此即使是具有大的面积的主体构件,也可实现轻量化。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其它的目的、特征以及特质,通过参考在以后的说明以及附图中例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可明确。附图说明图I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悬架系统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图I的概要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的概要剖视图。图4中的⑷是沿着图2的4-4线的概要剖视图,图4中的⑶以及图4中的(C)是示出另外的例子的概要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2的5-5线的概要剖视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概要立体图。图7是图6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概要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图I中,本实施方式的悬架系统的副车架I是前悬架用的,大致由配置在两车轮(图中仅示出一侧的车轮)W之间且具有较大面积的主体构件2和分别安装于该主体构件2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端部的侧端构件10构成。主体构件2和侧端构件10通过连结构件15安装在车身上,但也可以不使用这样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高度的连结构件15,而直接或者通过高度调节构件等安装于车身侧。 下面进一步详细叙述。首先,如图I、图2所示,主体构件2在整体上俯视呈大致“I”字形,由上侧构件3和下侧构件4构成。上侧构件3在中央形成有向上方拱出的膨出部,下侧构件4也因为与周边装置的关系而形成有一些凹凸部分,但是这些上侧构件3和下侧构件4基本上构成为两者大致相同的外形形状,是对板材进行冲压成型而成的。即,如图2所示,上侧构件3以及下侧构件4具有大致矩形的主板部3a、4a(由单点划线包围住的区域)、以及与该主板部3a相比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设置的大致梯形的侧板部3b、4b,两个侧板部3b、4b向着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分别末端变宽而形成。这样,后述的高刚性的侧端构件10与主体构件2的接合区域变大,主体构件2的刚性变高,是优选的。上侧构件3和下侧构件4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端部3b、4b在安放于侧端构件10的上下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或者螺栓等固定手段而相连结(参照图4)。但是,也可以不是这样的接合状态,而是将两侧端部3b、4b折弯,将该折弯端部通过焊接或者螺栓等固定手段连结于侧端构件10的直立部11。另一方面,如图3中的(A)所示,上侧构件3和下侧构件4在前后方向上的端部3c,4c折弯成直角,使前端部对上,由此形成纵壁5。若形成纵壁5,则主体构件2更加高刚性化,而且主体构件2由高刚性的侧端构件10和纵壁5包围住,成为刚性更高的悬架系统。另外,该纵壁5并不一定是折弯成直角而将前端部对上来形成,也可以是将倾斜的前端部对上来形成(未图示),也可以形成为图3中的(B)所示的L字形,或者如图3中的(C)所示,构成为前端部重叠在一起的结构。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宽小礒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万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