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同步对中的双钳拔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7108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自动同步对中的双钳拔管装置,它由拔管车、拔管钳、铸型和同步控制回路装置连接构成;拔管钳装于拔管车上,同步控制回路装置通过控制信号管线与拔管钳相连接;拔管钳由钳臂、固紧螺母、调节螺钉、转轴、托架、油缸、螺栓、轴耳、销轴、拉杆、合金片、上、下钳爪、链片共同连接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双管钳实现自动同步对中,使双钳拔管一次成功率达95%以上,使拔管成功率大大提高。(*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自动同步对中的双钳拔管装置,属离心铸造设备。目前国内外单工位或多工位离心铸造机的拔管装置一般采用一把两爪钳、三爪钳或多爪钳,对于小口径(Φ50mm~Φ200mm)的离心铸铁件,常采用一把两爪钳或三爪钳,并且,通常在设备安装时就已经将拔管钳与铸型调整到同一个中心,生产同一种规格的产品时,这一中心始终不用再作调整,只有在变换不同规格的产品时才会将两者中心重新对中一次。与上述机型不同的是,我们的双铸型离心铸造机拥有两根铸型,拔管装置必须配两副拔管钳,并且,在正常生产时两副拔管钳必须同时动作。如果采用现有上述拔管装置,每次拔管均要求两副拔管钳同时分别对准两根铸型的中心就会比较困难,在实际生产中常有下列几种情况出现①两钳中心分别与各自对应的铸型中心重合时,通常拔管顺利,一次拔管成功率可达100%;②两钳中心均比对应的铸型中心偏高或偏低时,拔管不顺利,这种情况的一次拔管成功率几乎为零;③当其中一副钳的中心比对应的铸型中心偏高或偏低,另一副钳的中心比对应的铸型中心偏低或偏高或重合时,这五种状态的一次拔管成功率约为50%;以上几种情况的一次拔管成功率平均约为30~35%,可见,一次拔管成功的效率较低。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和解决现有离心铸造机的拔管机构一般采用两爪或三爪钳,而要求两钳同时分别对准两根铸型中心较困难,使在实际生产中一次拔管成功率的平均值仅有30~35%,成功率较低的缺点和问题,研究设计一种双铸型卧式离心铸造机自动同步对中的双钳拔管装置,使两副拔管钳能同步动作且能自动调整其中心来实现对两根铸型的对中,使一次拔管成功率的平均值能提高到95%以上。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自动同步对中的双钳拔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其单把管钳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其自动对中原理示意图如图5~7所示,双钳拔管装置的同步控制回路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自动同步对中的双钳拔管装置由拔管车1、管钳2、3、铸型4、5以及同步控制回路装置共同连接构成,其相互连接关系为管钳2、3分别安装于拔管车1上面,同步控制回路装置通过控制信号管线24、25与管钳2、3相连接;其中管钳2或3由钳臂6、固紧螺母7、调节螺钉8、转轴9、托架10、油缸11或35、螺栓组件12、轴耳13、销轴组件14、16、19、20、拉杆15、硬质合金片17、上钳爪板18、链片21、下钳爪板22共同连接构成,其相互连接关系为钳臂6的一端通过转轴9与拔管车1相连接并支撑在托架10上面;钳臂6的另一端通过销轴组件20与链片21相连接;链片21与上、下钳爪板18、22相连接构成抓爪,抓爪通过销轴组件16与拉杆15的一端相连接,拉杆15的另一端通过轴耳13与油缸11相连接;油缸11通过螺栓组件12固定在钳臂6上;调节螺钉8安装于托架10上面;拔管装置的同步控制回路装置由泵站31、起压阀32、溢流阀33、换向阀30、34,单向节流阀26、27、28、29和管线24、25共同连接构成,其相互连接关系为泵站31分别与溢流阀33和换向阀30、34相连接;溢流阀33与起压阀32相连接;换向阀30、34与单向节流阀26、27、28、29相连接;单向节流阀26与27并联连接;单向节流阀28与29并联连接后再通过管线24、25分别与油缸11、35的两端相连接。本技术的自动对中原理及同步工作原理如下该装置自动对中与同步工作过程是,拔管前抓爪处于松开状态,而抓爪的中心均位于铸型中心的下方(见图5);拔管时油缸驱动拉杆使抓爪张开,在抓爪张开过程中下钳爪首先接触到铸件的内下壁并逐渐压紧铸件(见图6);接着迫使抓爪中心往上移动,同时通过销轴16与拉杆之间和销轴与销轴孔之间的间隙实现水平方向的左右微动调节,达到水平方向的对中,直到上钳爪接触并压紧铸件上内壁时,两抓爪的中心自然与各自对应的铸型中心重合(见图7)。将两把拔管钳的驱动油缸并联连接并在油路系统中设置4个单向节流阀,使它们的张钳速度相同,两钳的同步动作也就解决;本拔管装置的工作原理与固定式钳臂不同的是该钳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活动。在张钳过程中,一旦下钳爪压至铸件内下壁,在铸件的反作用力下,钳臂就能绕着旋转轴向上偏移并使抓爪中心逐渐向铸型中心靠拢,直到两中心重合为止。可见,通过活动式钳臂的作用,抓爪与铸型能自动完成相互间的对中过程。这与那种不能自动调节中心的固定式钳臂相比,在性能和使用上,前者要优良和实用得多;两爪钳板是镶嵌硬质合金的,硬质合金T8的硬度比灰铸铁的硬度高得多,有利于抓爪咬紧铸件,使它能顺利地从铸型中取出。而两爪钳板与三爪钳和多爪钳板比较,显然,在结构上两爪更为简单、更方便于日常的维修和装卸。另外,在置换不同规格的铸型时,只需更换上爪钳板和链片即可,对于调整两钳口与铸型间的相对位置也较为容易和快捷。这种两爪钳更适应于生产小口径的(Φ50mm~Φ200mm)铸件,尤其适合于生产重量较轻、长度较短的铸铁排水管及其它套筒类合金铸件。本装置可用螺钉微调,由于在张钳前当抓爪中心位于铸型中心的上方时,张钳过程中上钳爪会比下钳爪先触及到铸型内铸件的内上壁,可能使铸型抬起,甚至脱离支撑滚轮造成事故;或者下钳爪根本不能与铸件内壁接触,致使抓爪中心与铸型中心无法重合,上下爪不能同时咬紧铸件,铸件也无法取出。而当抓爪中心位于铸型下方时,可以实现如前所述的自动对中过程,所以,张钳前抓爪中心应在铸型中心的下方。调节螺钉安装在托架上,可以通过它来调节抓爪中心与铸型中心在拔管前的相对位置并使它们的垂直距离保持在较合适的3~5毫米之间;两钳间水平准距离是固定的,众所周知,对中是由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参数确定的。拔管钳垂直方向的上下调节在上面已提及,这里不再赘述。两钳水平方向的间距是依据两根铸型中心的水平距离在拔管车上预先调整好并加于固定的。每副拔管钳水平方向的对中调节是通过上爪钳板与拉杆之间的间隙以及销轴与销轴孔之间的间隙在张钳过程中的左右微动而实现调节的。因此,使本装置的自动对中大为简化,生产操作较为容易;本技术的驱动缸是并联连接的。为了使两根铸型内的铸件能同时取出,驱动两副拔管钳的油缸采用了并联连接的方法,并且在油路系统中设置了4个单向节流阀用于调节它们的张钳速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两钳同步动作的问题(见图8);两拔管钳的两拉力方向一致,本钳张紧的驱动力方向与拔管拉力方向是一致的,这有助于钳爪充分咬紧铸件内壁,减少打滑现象,将铸件顺利取出。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拔管钳采用不同的对中方式,它的拔管效果大不一样。例如,当两把拔管钳的中心固定时,由于难于保证在每次拔管过程中两钳中心均能分别对准各自的铸型中心位置,因而一次拔管成功的效率较低;当两拔管钳采用本对中装置时,由于可以排除前者不对中的情况,拔管成功率就大为提高,抓爪中心固定与抓爪自动对中对比情况请参见下表1表1 下面对说明书附图进一步说明如下图1是自动同步对中的双钳拔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单把管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图4是图2的B-B向视图;图5~图7是本装置的自动对中情况示意图,其中图5是管钳抓爪中心位于铸型中心下方情况示意图;图6是下钳爪首先接触到铸件内下壁并逐渐压紧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同步对中的双钳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拔管车(1)、管钳(2)、(3)、铸型(4)、(5)以及同步控制回路装置共同连接构成,其相互连接关系为:管钳(2)、(3)分别安装于拔管车(1)上面,同步控制回路装置通过控制信号管线(24)、(25)与管钳(2)、(3)相连接;其中:管钳(2)或(3)由钳臂(6)、固紧螺母(7)、调节螺钉(8)、转轴(9)、托架(10)、油缸(11)或(35)、螺栓组件(12)、轴耳(13)、销轴组件(14)、(16)、(19)、(20)、拉杆(15)、硬质合金片(17)、上钳爪板(18)、链片(21)、下钳爪板(22)共同连接构成,其相互连接关系为:钳臂(6)的一端通过转轴(9)与拔管车(1)相连接并支撑在托架(10)上面;钳臂(6)的另一端通过销轴组件(20)与链片(21)相连接;链片(21)与上、下钳爪板(18)、(22)相连接构成抓爪,抓爪通过销轴组件(16)与拉杆(15)的一端相连接,拉杆(15)的另一端通过轴耳(13)与油缸(11)相连接;油缸(11)通过螺栓组件(12)固定在钳臂(6)上;调节螺钉(8)安装于托架(10)上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隆有姚锡凡陈生隘张城生古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