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回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2454 阅读:199 留言:2更新日期:2013-01-26 1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量回馈装置,包括一壳体和一壳盖,所述壳体内部呈长方体,所述壳体内部包括竖直设置的一第一隔热板和一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本能量回馈装置结构紧凑,散热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内部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特别是一种内部隔离式能量回馈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工业的发展,能源供给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技术研发人员纷纷致力于节能环保设备的研究工作。能量回馈装置,全名为“变频器专用型能量回馈装置”,是变频器专用型制动单元的一种,主要用于大惯量、拖动性的变频调速系统中,帮助电机将其减速过程中所产生的再生电能回馈到电网,同时协助系统实现快速制动功能 。在变频调速系统中,电机的负载可能是位能式负载,如油田抽油机、矿用提升机等;可能是大惯量负载,如风机、水泥制管、动平衡机等;以及轧钢机、大型龙门刨床、机床主轴等。当这些负载需要快速制动类负载时,电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发电过程,即电机转子在外力的拖动或负载自身转动惯量的维持下,使得电机的实际转速大于变频器输出的同步转速,电机所发出的电能将会储存在变频器的直流母线滤波电容中,如果不把这部分能量消耗掉,那么直流母线电压就会迅速升高,影响变频器的正常工作。能量回馈装置,通过自动检测变频器的直流母线电压,将变频器的直流环节的直流电压逆变成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压,经多重噪声滤波环节后连接到交流电网,从而达到能量回馈电网的目的,回馈到电网的电能达到发电能量的97%以上,有效节省电倉泛。在能量回馈产品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抑制内部电器元件相互间的结温叠加和电磁干扰。目前大多数产品使用的是元器件相互间留出一定距离、增加风扇和散热孔的方式,这些解决方案会不可避免地加大能量回馈产品的整体外形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体积合理,空间占用不大的能量回馈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能量回馈装置散热效率低,占用空间大,内部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高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能量回馈装置。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能量回馈装置,包括一壳体和一壳盖,其特点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呈长方体,所述壳体内部包括竖直设置的一第一隔热板和一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较佳地,所述第二隔热板为一电路板支架。较佳地,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均为铁板。较佳地,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置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置一电抗单元,所述第三容纳腔内设置一控制单元。较佳地,所述壳体长为270mm,宽为200mm,高为450mm。较佳地,所述壳体和壳盖均设置散热孔。本技术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能量回馈装置结构紧凑,散热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内部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低。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下的能量回馈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下的能量回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已装入装置壳体。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下的能量回馈装置的外形示意图,其中壳盖已安装在壳体上。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说明书附图中,具有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件将用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附图只是为了便于说明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并不是要对本技术进行穷尽性的说明,也不是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制。图I和图2共同示出了一个具体实施例下的能量回馈装置示意性结构。在该实施例中,能量回馈装置包括壳体10和壳盖16,壳体10内部呈长方体。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壳体长270mm,宽200mm,高450mm,壳体和壳盖均设置散热孔,以便于散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壳体的内部尺寸可以随着内部电子设备的变化而进行更改。壳体10内部竖直设置的第一隔热板12和一第二隔热板14,第一隔热板12两端与壳体的侧壁连接,第二隔热板14 一端与第一隔热板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0侧壁连接,这样,第一隔热板12和一第二隔热板14将壳体10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第二隔热板14设置为电路板支架,便于技术人员固定设置电子设备。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隔热板12和第二隔热板14均为铁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隔热板12和第二隔热板14材料不限,只要是能够进行隔热并能屏蔽电磁干扰的材料均可适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内设置驱动单元20,第二容纳腔内设置一电抗单元30,控制单元40设置在第三容纳腔内的电路板支架上。这些电子设备在壳体内进行电气连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属于业内熟知的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如图3所示,当电子设备在装置壳体内设置完毕后,盖上壳盖,这样能量回馈装置即组装完毕。技术人员即可将该能量回馈装置投入使用。这样,各个电子设备之间隔热设置,避免的解热问题的发生,而且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被隔热板隔绝,大大减少了电磁干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同样可以理解,本技术方案可以不仅使用在能量回馈装置中,同样可以应用在任何其它需要对装置内部的电子设备进行隔热和屏蔽电磁干扰的场合。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 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能量回馈装置,包括一壳体和一壳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呈长方体,所述壳体内部包括竖直设置的一第一隔热板和一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能量回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板为一电路板支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回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均为铁板。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能量回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置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置一电抗单元,所述第三容纳腔内设置一控制单元。5.如权利要求I至4任一项所述的能量回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长为270mm,宽为20Ctam,高为450臟。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回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壳盖均设置散热孔。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能量回馈装置,包括一壳体和一壳盖,所述壳体内部呈长方体,所述壳体内部包括竖直设置的一第一隔热板和一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本能量回馈装置结构紧凑,散热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内部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低。文档编号H05K7/20GK202697126SQ20122029650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1日专利技术者张洪恩, 孟庆旭, 李佳德, 段杰芳, 曹叶楠 申请人: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量回馈装置,包括一壳体和一壳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呈长方体,所述壳体内部包括竖直设置的一第一隔热板和一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恩孟庆旭李佳德段杰芳曹叶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2条评论
  • 来自[未知地区] 2013年01月28日 14:34
    该装置结构紧凑,散热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内部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低,经济适用。
    0
  • 来自[未知地区] 2013年01月27日 16:50
    该能量回馈装置结构紧凑,散热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很适用。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