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及其培养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58752 阅读:3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的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及其培养的方法。培育装置包括有机玻璃管、中空塑料底座和塑料软管;有机玻璃管两端带有法兰片,两端法兰片分别与上层法兰片和下层法兰片通过螺栓固定,下层法兰片中间设有连接管,中空塑料底座侧壁上设有孔洞,塑料软管穿过孔洞与下层法兰片中间设有的连接管相连;有机玻璃管一端法兰片与上层法兰片之间设有筛绢和硅胶垫片;另一端法兰片与下层法兰片之间设有硅胶垫片。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设计的设施培养栉江珧幼虫,可使幼虫漂浮粘连减少94%~98%,幼虫成活率在85%以上,大幅提高栉江珧幼虫的成活率和培育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的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
技术介绍
柿江珧Atrina pectinata(Linnaeus, 1767)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目、江珧科、栉江珧属,在中国沿海的自然分布海域较广,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贝类,广泛分布于温、热带泥沙质近海海域,我国渤、黄、东、南海均有分布。它的后闭壳肌特别肥大,可制成名贵的“江瑶柱”,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珍品,鲜活产品更是宴席上名贵的佳肴,尤其在我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倍受青睐。 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条件的恶化,我国栉江珧资源量急剧下降,在许多海区已经很难采集,单纯依靠野生的栉江珧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展栉江珧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势在必行。虽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栉江珧的人工育苗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栉江珧的人工繁育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出苗效率较低,还未达到完全高效稳定的产业化水平。目前,国内外栉江珧苗种生产技术没有获得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幼虫漂浮粘连问题。幼虫漂浮粘连是栉江珧幼虫培养期间不同于其它贝类幼虫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幼虫漂浮粘连,就是当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一般在孵化成D形幼虫24h以后),大量幼虫聚集到池水表面,密集成群。幼虫漂浮粘连对幼虫培养的影响很大,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幼虫大量死亡。现在主要通过控制幼虫培养密度、加强水质管理、增加充气点和加大充气量以及勤倒池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控制幼虫培养密度是关键。降低培育密度,虽然可以部分解决幼虫漂浮粘连问题,但幼虫培育效率太低,一般培育密度为I个/ml以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包括两端带有连接法兰的有机玻璃管及接有软管的中空底座,其中有机玻璃管一端的连接法兰密封连接上层法兰片,该端连接法兰与上层法兰片之间设有筛絹,有机玻璃管另一端的连接法兰通过下层法兰片与所述中空底座相连;所述下层法兰片上设有与中空底座内软管插接的连接管。所述有机玻璃管两端的连接法兰与上、下层法兰片之间分别设有防腐密封的硅胶片。所述塑料软管上设有连接阀门。所述筛絹根据幼虫不同发育阶段采用300-100目的规格进行替换。所述塑料软管一端向上弯折与下层法兰片中间设有的连接管相连。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的培养方法,将生长至“D形幼虫”阶段的栉江珧幼虫由培育装置下端的塑料软管导入有机玻璃管内,采用流水的培养方式,在水温18-28°C,盐度25-35,pH值7. 0-8. 5条件下将培育密度为5_10个/ml的幼虫培育至附着变态,整个培养过程中幼虫分布在由有机玻璃管和筛絹、塑料软管围成的筒状体中,不接触水汽界面。所述流水的培养方式是水流从下端塑料软管进入、从上端筛絹溢出,并根据幼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控制水流流量,水流流量为O. 05-0. 2m3/h。所述筛絹根据幼虫不同发育阶段采采用300-100目的规格进行替换。通过详细研究栉江珧幼虫的漂浮粘连机理,根据前期研究结果,造成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原因主要为幼虫的趋光性、幼虫分泌粘液和海水的表面张力。据观察,栉江珧幼虫与其他贝类幼虫相似,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光照对幼虫的上浮有明显影响,合适的光照能够使幼虫大量聚集在水体上层;柿江珧幼虫会在壳表面分泌一层疏水性粘液将自己包 裹;当幼虫游到水面时,在海水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位于水汽界面处的幼虫会互相聚集粘连。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I.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主要原因是幼虫分泌的粘液粘附在贝壳外表面,导致幼虫外壳的表面局部或大部形成了一个疏水性的超微结构,从而在海水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发生漂浮粘连。为了消除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现象,本专利技术采用物理方法,使幼虫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接触水汽液面,消除海水表面张力对幼虫的作用,防止幼虫粘连的发生。进而可使幼虫漂浮粘连减少94% -98%,幼虫成活率在85%以上。2.本专利技术采用流水培养栉江珧幼虫,可调节水流大小,充分搅拌,使幼体分布均匀。3.利用本专利技术可大幅提高幼虫培养密度,幼虫培养密度可达5-10个/ml,培育效率较高。4.本专利技术采用有机玻璃管作为培养幼虫的主要材质,无色透明,可实时观察幼体的生长情况及饵料摄食情况等,方便技术人员实时控制和调整幼虫的培养条件。5.本专利技术所用材料无毒无害,操作简单,方便拆卸,经久耐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主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各部件分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装置整体图。其中,I.直径5mm的316不锈钢螺栓;2.上层法兰片外直径300mm,内直径140mm,厚10mm,其上钻有12个直径5mm小孔;3·上层硅胶垫片外直径300臟,内直径140mm,厚10mm,其上钻有12个直径5mm小孔;4·筛絹直径300mm,其上钻有12个直径5mm小孔;5.带有法兰片的有机玻璃管有机玻璃管内直径190mm,外直径200mm,管壁厚10mm,法兰片外直径300mm,内直径200mm,厚IOmm ;6.直径5mm的316不锈钢螺帽;7·下层娃胶垫片外直径300mm,内直径200mm ;8.下层法兰片外直径300mm ;下端有机玻璃管外直径30mm,内直径25mm,管壁厚5mm ;9. PVC底座高250mm,外直径200mm,内直径190mm,厚IOmm,侧面开口直径32mm; 10.塑料软管内直径30mm ; 11.阀门。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给出以栉江珧幼虫为例的几个典型实施例,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局限在以下实施例中。培养装置由以下8部分组成带有法兰片的有机玻璃管、法兰片、螺栓、硅胶垫片、300-100目筛絹、塑料软管、U-PVC阀门和U-PVC塑料底座。有机玻璃管上端设有筛絹,下端与塑料软管、阀门之间以承接方式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有机玻璃管上端以法兰结构将筛絹加以固定,有机玻璃管下端以法兰结构与塑料软管连接,法兰片之间采用材质为316不锈钢的外六角螺栓固定,筛絹与上层法兰片之间、有机玻璃管上带有的法兰片与下层法兰片之间采用环形硅胶垫片加以密封,水流经下端塑料软管进入有机玻璃管从上端筛絹溢出。有机玻璃管下端有一圆桶形U-PVC塑料底座支撑管体,塑料软管从圆桶形底座的侧面开口伸出,在塑料软管进水口一端连接U-PVC阀门,以方便控制水流。 实施例I培育装置包括两端带有连接法兰的有机玻璃管及接有软管的中空底座,其中有机玻璃管一端的连接法兰密封连接上层法兰片,该端连接法兰与上层法兰片之间设有筛絹,有机玻璃管另一端的连接法兰通过下层法兰片与所述中空底座相连;所述下层法兰片上设有与中空底座内软管插接的连接管。软管另一端上设有连接阀门。所述有机玻璃管两端的连接法兰与上、下层法兰片之间分别设有防腐密封的硅胶片。在栉江珧受精卵经24小时后(25°C)发育至D型幼虫时期时,将幼虫由下端塑料软管导入有机玻璃管内,再用流水进行培养。有机玻璃管直径为200mm,高度为800mm,法兰片厚度为IOmm,筛絹规格为300目,娃胶垫片厚度为5mm,塑料软管直径为26mm。幼虫培养的适宜条件为水温18-28°C,盐度为25-35,pH值为7. 0-8. 5,单胞藻饵料为金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带有连接法兰的有机玻璃管及接有软管的中空底座,其中有机玻璃管一端的连接法兰密封连接上层法兰片,该端连接法兰与上层法兰片之间设有筛绢,有机玻璃管另一端的连接法兰通过下层法兰片与所述中空底座相连;所述下层法兰片上设有与中空底座内软管插接的连接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潘洋杨红生邱天龙王平川班绍君柏雨岑周毅刘鹰张福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