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管扣件桁架平台体系,包括一列平行设置的主梁桁架和若干行平行设置的次梁桁架,上述两者纵横交错插接形成网格状骨架以及其上密铺有平台板,所述主梁桁架和次梁桁架等高,两者相交处通过直角扣件连接,在主梁桁架穿有电动平台的三脚架,所述三脚架与主梁桁架的交点处通过设置一对角钢形成铰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钢管扣件桁架平台节点处无需焊接,确保施工平台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连接要求,具有搭拆方便,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同时可与电动平台组合使用,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施工中的操作平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施工操作平台,特别是一种高大空间顶部装修或维修施工用的钢管扣件桁架平台。技术背景 在对待高大空间顶部装修、翻新及维修等相关施工内容时,常规处理方案为搭设满堂红式脚手架,提供上部操作平台。采用满堂红式脚手架人工、物料投入较大,经济性较差且施工过程中安全性较差。工程人员想到采用桁架结构形式来替代满堂红脚手架,因为桁架结构具有如下特点各杆件受力均以单向拉、压为主,通过对上下弦杆和腹杆的合理布置,可适应结构内部的弯矩和剪力分布。由于水平方向的拉、压内力实现了自身平衡,整个结构不对支座产生水平推力。结构布置灵活,应用范围非常广。桁架梁和实腹梁(即我们一般所见的梁)相比,在抗弯方面,由于将受拉与受压的截面集中布置在上下两端,增大了内力臂,使得以同样的材料用量,实现了更大的抗弯强度。在抗剪方面,通过合理布置腹杆,能够将剪力逐步传递给支座。这样无论是抗弯还是抗剪,桁架结构都能够使材料强度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适用于各种跨度的建筑屋盖结构。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将横弯作用下的实腹梁内部复杂的应力状态转化为桁架杆件内简单的拉压应力状态,使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力的分布和传递,便于结构的变化和组合。然而,常见桁架结构多为钢结构,构件之间为焊接连接,其造价较高,加工周期长,焊接连接要求较高,重复利用率较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管扣件桁架平台体系,要解决目前采用的满堂红脚手架搭设复杂,费工费料,安全性差以及焊接形成的桁架结构形式的施工平台造价高,制造周期长,节点连接要求高,无法重复利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钢管扣件桁架平台体系,包括一列平行设置的主梁桁架和若干行平行设置的次梁桁架,上述两者纵横交错插接形成网格状骨架以及其上密铺有平台板,所述主梁桁架和次梁桁架等高,两者相交处通过直角扣件连接,在主梁桁架穿有电动平台的三脚架,所述三脚架与主梁桁架的交点处通过设置一对角钢形成铰接连接。所述主梁桁架包括上弦杆A、下弦杆A、主立杆以及斜腹杆,所述上弦杆A和下弦杆A水平平行设置,所述主立杆间隔设置在上弦杆A和下弦杆A之间,所述斜腹杆设置在两根主立杆之间,其两端部均带有连接段,所述连接段顶在主立杆和上弦杆A或下弦杆A之间形成的夹角内,并与上弦杆A或下弦杆A以及主立杆焊接连接,所述主立杆之间设置有附加立杆,所述上弦杆A和下弦杆A均通过搭接钢管续接而成,所述主梁桁架间距为I. 5米。所述次梁桁架由上弦杆B、下弦杆B以及直腹杆组成,其中,所述上弦杆B和下弦杆B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直腹杆间隔设置在上弦杆B和下弦杆B之间,整体呈梯子状,所述次梁桁架间距I. 8米,所述上弦杆B和下弦杆B均为钢管通过旋转扣件续接而成。所述上弦杆A、下弦杆A、上弦杆B和下弦杆B均为圆钢管。所述主立杆为圆钢管,其两端部带有与上弦杆A和下弦杆A外表面相吻合的弧形凹槽,所述直腹杆端部与主立杆相同。所述旋转扣件在每个连接点处不少于4个。所述一对角钢之间的间距为50 60mm。所述主梁桁架和次梁桁架形成的网格状骨架底部设置有密目安全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首先,通过设置高度相同的系列主梁桁架和次梁桁架,且使两者插接形成网格状骨架并在节点处通过扣件固定,确保安全平台本身的安全性,同时由于节点无需焊接连接,降低了搭设施工要求,且结构简单,搭拆方便,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其次,本技术所述施工平台取材方便,可反复拆装,损耗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再者,通过将主立杆和直腹杆的两端部设计成与上弦杆和下弦杆外表面相吻合的弧形凹槽,使连接节点更牢靠,确保焊接质量。另外,通过将主梁桁架穿过电动施工平台下部的三角架内并分别在三脚架与主梁桁架的上弦杆A与下弦杆A的三个交点处设置角钢形成铰接连接,实现了电动平台和钢扣架平台的可靠连接,在为电动平台提供稳定的支撑的同时,与电动平台的结合可扩大钢扣架平台的应用范围。本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高大空间顶部装修、翻修时的施工操作平台。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主梁桁架详图。图3是次梁桁架详图。图4是图I中节点A处分解详图。图5是图2中节点B处分解详图。图6是图I中节点C处详图。图7是图I中节点D处详图。图8是管扣件祐1架平台与电动施工平台连接示意图。图9是电动施工平台和主梁桁架的连接详图。附图说明图10是图9中E处详图。附图标记1 —主梁祐1架、I. I —上弦杆A、l. 2 —下弦杆A、l. 3 —主立杆、I. 3a —弧形凹槽、I. 4 一斜腹杆、I. 4a —连接段、I. 5 —附加立杆、2 —次梁桁架、2. I 一上弦杆B、2.2 一下弦杆B、2. 3 一直腹杆、3 —平台板、4 一直角扣件、5 —旋转扣件、6 —角钢、7 —密目安全网、8 —电动平台、9 一三角架。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I 图10所示,一种钢管扣件桁架平台体系,包括一列平行设置的主梁桁架I和若干行平行设置的次梁桁架2,上述两者纵横交错插接形成网格状骨架以及其上密铺有平台板3,所述主梁桁架I和次梁桁架2等高,两者相交处通过直角扣件4连接,在主梁桁架I穿有电动平台8的三脚架9,所述三脚架9与主梁桁架I的交点处通过设置一对角钢6形成铰接连接。所述主梁桁架I包括上弦杆Al. I、下弦杆Al. 2、主立杆I. 3以及斜腹杆I. 4,所述上弦杆Al. I和下弦杆Al. 2水平平行设置,所述主立杆I. 3间隔设置在上弦杆Al. I和下弦杆Al. 2之间,所述斜腹杆I. 4设置在两根主立杆I. 3之间,其两端部均带有连接段I. 4A,所述连接段I. 4a顶在主立杆I. 3和上弦杆Al. I或下弦杆Al. 2之间形成的夹角内,并与上弦杆Al. I或下弦杆Al. 2以及主立杆I. 3焊接连接,所述主立杆I. 3之间设置有附加立杆I. 5,所述上弦杆Al. I和下弦杆Al. 2均通过搭接钢管续接而成,所述主梁桁架I间距为I. 5米。所述次梁桁架2由上弦杆B2. I、下弦杆B2. 2以及直腹杆2. 3组成,其中,所述上弦杆B2. I和下弦杆B2. 2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直腹杆2. 3间隔设置在上弦 杆B2. I和下弦杆B2. 2之间,整体呈梯子状,所述次梁桁架2间距I. 8米,所述上弦杆B2. I和下弦杆B2. 2均为钢管通过旋转扣件5续接而成。所述上弦杆Al. I、下弦杆Al. 2、上弦杆B2. I和下弦杆B2. 2均为圆钢管。所述主立杆I. 3为圆钢管,其两端部带有与上弦杆Al. I和下弦杆Al. 2外表面相吻合的弧形凹槽I. 3a,所述直腹杆2. 3端部与主立杆I. 3相同。所述旋转扣件5在每个连接点处不少于4个。所述一对角钢6之间的间距为50 60mm。所述主梁桁架I和次梁桁架2形成的网格状骨架底部设置有密目安全网7。所述的钢管扣件桁架平台体系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焊接主梁桁架I的上弦杆Al. 1,上弦杆Al. I水平接头处内穿长800mm的无缝钢管,左右分别搭接400mm,上弦杆Al. I与无缝钢管焊接牢固;步骤二,按照步骤一所述方法制作主梁桁架I制作下弦杆Al. 2 ;步骤三,在主梁桁架I的上弦杆Al. I与下弦杆Al. 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管扣件桁架平台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列平行设置的主梁桁架(1)和若干行平行设置的次梁桁架(2),上述两者纵横交错插接形成网格状骨架以及其上密铺有平台板(3),所述主梁桁架(1)和次梁桁架(2)等高,两者相交处通过直角扣件(4)连接,在主梁桁架(1)穿有电动平台(8)的三脚架(9),所述三脚架(9)与主梁桁架(1)的交点处通过设置一对角钢(6)形成铰接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磊,王亮,梅晓丽,赵春颖,薛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