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装设在前车架上的前轮,装设在后车架上的后轮和驱动装置,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转向机构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方向盘相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连接块与第二连杆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与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转向杆一端与连接板相连接,转向杆另一端远离转向轴的中心点与转向轴边缘处相连接,转弯时车辆前轮与后轮同步转向,前车架(驾驶舱)可向转向方向一侧倾斜,使驾驶者与车体一同在转向入弯过程中倾斜对抗离心力,并增加驾驶乐趣,且车辆能自动调节转向灵敏度,运行平稳,不易发生侧翻,且舒适度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向机构,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机动车转向机构一般通过方向控制把手与前叉相连接,通过施加控制力转动方向控制把手,使得前车轮发生转向,进而使机动车发生转向,这类机动车在转弯时,由于转向角较大使得控制把手的难度增大,操作复杂,不方便,并且还存在以下不足1、车辆的稳定性差,高速转弯时无法改变车体姿态抵抗离心力,容易侧翻,2、驾驶舒适性差,转向灵敏度不可根据行驶状况自我调节,3、转向灵活度固定不变,适应力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自动调节转向灵敏度,有效提高车辆在弯道中的平稳性,保证车辆运行的平稳,不容易发生侧翻,具有舒适度高,减震效果好,操作简单、灵活,稳定性好等优点的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装设在前车架上的前轮,装设在后车架上的后轮和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与后轮传动连接,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转向机构相连接,所述转向机构包括方向盘,装设在前车架上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接板、转向杆及装设在后车架上的转向轴,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方向盘相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连接块与第二连杆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与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转向杆一端与连接板相连接,转向杆另一端远离转向轴的中心点与转向轴边缘处相连接。还包括装设在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的转向灵敏度调节机构,所述转向灵敏度调节机构是由装设在前车架尾部的传动转轴,与传动转轴固定连接的支撑减震杆构成,所述传动转轴一端与转向轴相连接,所述支撑减震杆一端与传动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减震杆另一端与后车架固定连接。本技术所述的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方向盘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连接块与第二连杆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与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转向杆一端与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转向杆另一端与远离转向轴的中心点与转向轴边缘处相连接,当方向盘转动时,带动第一连杆、连接块、第二连杆,从而带动连接板,连接板带动转向杆,转向杆推拉转向轴边缘,使得后车架中心点绕传动转轴转动,从而使后轮转向,由于传动转轴与地面有O到90度的夹角,此传动转轴与始终平行地面的后轮转动中轴结构上保持垂直不变,进而同时带动前车架偏转并自然产生转向效应,从而实现转弯时前轮与后轮同步转向,此时驾驶者就能更深体会到驾驶过程中倾斜身体对抗离心力的作用,增加驾驶乐趣,且车辆运行平稳,不易发生侧翻。此外,通过所述转向灵敏度调节机构,所述的前车架的尾部倾斜角可调,所述支撑减震杆的长度受压力作用伸缩可变,因此传动转轴与地面的角度可相应变化,实现转向灵敏度自动调节,车辆转弯时,有效的提高车辆在弯道中的平稳性,保证车辆运行的平稳,不容易发生侧翻,并且支撑减震杆能有效的防震和减震,使得车辆具有舒适度高,操作简单、灵活,稳定性好等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所述的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所述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的最佳实例,并不因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参照图I、图2,提供一种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前车架10,后车架20,装设在前车架10上的前轮11,装设在后车架20上的后轮21和驱动装置22,该驱动装置22与后轮21传动连接,所述前车架10与后车架20通过转向机构30相连接,所述转向机构30包括方向盘31,装设在前车架10上的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连接板35、转向杆36及装设在后车架20上的转向轴37,所述第一连杆32 —端与方向盘31相连接,第一连杆32另一端通过连接块34与第二连杆33 —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33另一端与连接板35相连接,所述转向杆36 —端与连接板35相连接,转向杆36另一端远离转向轴37的中心点与转向轴37边缘处相连接,当转动方向盘31时,带动第一连杆32、连接块34、第二连杆33,从而带动连接板35,连接板35带动转向杆36,转向杆36推拉转向轴37边缘,使得后车架20中心点绕传动转轴41转动,从而使后轮21转向,进而带动前车架偏转,前车架带动前轮11发生角度变化从而转向,因此转弯时前轮11与后轮21同步转向,前车架10向转向方向一侧倾斜,使得驾驶者能更深体会到驾驶过程中倾斜身体对抗离心力的作用,增加驾驶乐趣。还包括装设在前车架10和后车架20之间的转向灵敏度调节机构40,所述转向灵敏度调节机构40是由装设在前车架10尾部的传动转轴41,与传动转轴41固定连接的支撑减震杆42构成,所述传动转轴41 一端与转向轴37相连接,所述支撑减震杆42 —端与传动转轴41固定连接,支撑减震杆42另一端与后车架20固定连接,从而固定支撑着传动转轴41,所述传动转轴41用于承载前车架10的重量,并使后车架20绕传动转轴41转动,所述支撑减震杆42的长度伸缩可调,所述前车架10的尾部为倾斜角可调,因此传动转轴41与地面的角度可调,实现车辆能自动调节转向灵敏度,车辆转弯时,速度越快,车身受离心力作用越大,传动转轴41受离心力和重力施压增大,支撑减震杆42缩短,传动转轴41与地面的夹角变小,后轮21转向幅度减小,前车架10的尾部倾斜幅度增加以抵抗离心力,从而提高车辆在弯道中的平稳性,保证车辆运行的平稳,不容易发生侧翻;当车辆低速或刹车时,传动转轴41没有过多离心力和重力施压,前车架10的倾斜幅度降低,支撑减震杆42拉长,传动转轴41与地面的夹角变大,后轮21转向灵活度和幅度增加,转弯半径减小,转向灵活度提升,并且支撑减震杆42能有效的防震和减震,具有能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车辆舒适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 方式,都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前车架(10),后车架(20),装设在前车架(10)上的前轮(11),装设在后车架(20)上的后轮(21)和驱动装置(22),该驱动装置(22)与后轮(21)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10)与后车架(20)通过转向机构(30)相连接,所述转向机构(30)包括方向盘(31),装设在前车架(10)上的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连接板(35)、转向杆(36)及装设在后车架(20)上的转向轴(37 ),所述第一连杆(32 ) 一端与方向盘(31)相连接,第一连杆(32 )另一端通过连接块(34)与第二连杆(33)—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33)另一端与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自我调节转向灵敏度的三轮或三轮以上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前车架(10),后车架(20),装设在前车架(10)上的前轮(11),装设在后车架(20)上的后轮(21)和驱动装置(22),该驱动装置(22)与后轮(21)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10)与后车架(20)通过转向机构(30)相连接,所述转向机构(30)包括方向盘(31),装设在前车架(10)上的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连接板(35)、转向杆(36)及装设在后车架(20)上的转向轴(37),所述第一连杆(32)一端与方向盘(31)相连接,第一连杆(32)另一端通过连接块(34)与第二连杆(33)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33)另一端与连接板(35)相连接,所述转向杆(36)一端与连接板(35)相连接,转向杆(36)另一端远离转向轴(37)的中心点与转向轴(37)边缘处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庸,
申请(专利权)人:吴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