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铸造领域的工艺技术,特别适用于扁圆形铸件的浇铸。传统的铸造工艺一般采用砂箱和地坑单体平面,湿砂造型,冒口补缩的工艺浇铸。由于湿砂铸型直接承受金属熔液的作用,金属溶液冷却时产生体积收缩,凝固时折出石墨又会产生体积膨胀,浇铸时产生大量气体,因而铸件容易产生气孔、夹砂、缩孔等缺陷。为了降低废品率,往往需要加大加工留量,这样又会使铁水利用率降低。浇注时还需要放置各种不同口径的冒口进行补缩,这样金属利用率下降,成本上升,工作效率不高,至今尚无新的铸造工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变传统铸造方式,将砂箱单体造型单件冒口补缩的传统工艺改为无需砂箱造型,多件组芯,无冒口立浇新工艺。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用型砂予制成一个直浇口8,一个横浇槽2,两个以上的型芯7,和与型芯7数量相等的内浇口3和监测口6,然后在平整的砂床上埋放横浇槽2,内浇口3摆动放在横浇口2上,将若干个型芯7成型面垂直于砂床1相互水平贴靠并列在各个内浇口3上方,各个内浇口3将各型腔5与横浇槽2连通,与各个型芯7的型腔5相通的监测口2放在型芯7顶面,最后将直浇口8直立在组芯一侧的横浇槽2上。预制型芯7时将1个铸件的型状同时成型在一个型芯7的两个相对面上,当n个型芯依次面面相靠,可同时构成n-1个符合铸件形状的型腔5。金属溶液从直浇口8进入,经横浇槽2,内浇口3分配到各型腔5。型芯7互相贴靠使铸件能在型腔5内缓慢冷却,铸件冷却体积收缩均匀且时间相应后移,而石墨析出充分,体积膨胀又相对提前,这样就促使收缩与膨胀叠加互补,从而实现了均衡凝固和无砂箱造型。在铸件顶端设置了监测口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列组芯立浇工艺,其特征是用型砂予制成一个直浇口8,一个横浇槽2,两个以上的型芯7,和与型芯数量相等的内浇口3和监测口6,然后在平整的砂床上埋放横浇槽2,内浇口3摆放在横浇口2上,将若干个型芯7成型面垂直于砂床1相互水平帖靠并列在各个内浇口3上方,各个内浇口3将各型腔5与横浇槽2连通,与各个型芯7的型腔5相通的监测口2放型芯7顶面,最后将直浇口8直立在组芯一侧的横浇槽2上。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