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擦螺旋压力机,包括飞轮,所述飞轮通过螺旋副与滑块连接,以控制滑块的下降和回升,所述飞轮上设有相距近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第一摩擦轮的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边缘与第二摩擦轮的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摩擦轮固定在作为第一活塞的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摩擦轮套在所述第二摩擦轮上,第一摩擦轮随第二摩擦轮轴向移动,且第一、第二摩擦轮转向相反,所述第二摩擦轮的第一端设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第二摩擦轮之间还设第一回复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第一、第二摩擦轮实现了飞轮的正反向的旋转,同时由于与第一、第二摩擦轮接触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很近,降低了飞轮的重心,使整个压力机的结构紧凑,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锻造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摩擦螺旋压力机。
技术介绍
螺旋压力机通常由电动机通过摩擦盘带动飞轮轮缘而使飞轮旋转,所以这种压力机又称摩擦压力机。在这种压力机中,螺杆、螺母作为传动机构,并靠螺旋传动将飞轮的正反向回转运动转变为滑块的上下往复运动的锻压机械。工作时,飞轮朝一个方向旋转以储蓄能量,同时通过螺杆、螺母推动滑块向下运动。当滑块接触工件时,飞轮被迫减速至完全停止,储存的旋转动能转变为冲击能,通过滑块打击工件,使之变形。打击结束后,迫使飞轮反转,带动滑块上升,回到原始位置。申请号为201210085244. 5的中国技术申请公开了一种摩擦螺旋压力机。该压力机包括飞轮,所述飞轮通过螺旋副与滑块连接,所述飞轮上设有第一边缘、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第一摩擦轮的第一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边缘与第二摩擦轮的第一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摩擦轮的第二端的中心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第一缸体密封连接,所述转轴与第一缸体之间设第一回复机构,所述第一摩擦轮的第一端还设有作为第二缸体的腔室,所述第二缸体与所述第二摩擦轮的第二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摩擦轮随第一摩擦轮转动,第二摩擦轮与第一摩擦轮之间设有第二回复机构。第一、第二摩擦轮为同向旋转,为了使飞轮实现正反向的双向旋转,飞轮的第一、第二边缘分布在上、下两个半区内。这种结构设置使飞轮离地面的距离很高,而压力机的飞轮工作时为高速旋转,如果飞轮离地面太高,会使压力机的底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既不利机器工作,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飞轮重心的摩擦螺旋压力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符合压力机的发展规律。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摩擦螺旋压力机,包括飞轮,所述飞轮通过螺旋副与滑块连接,以控制滑块的下降和回升,所述飞轮上设有相距近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第一摩擦轮的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边缘与第二摩擦轮的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摩擦轮固定在作为第一活塞的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摩擦轮套在所述第二摩擦轮上,第一摩擦轮随第二摩擦轮轴向移动,且第一第二摩擦轮转向相反,所述第二摩擦轮的第一端设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第二摩擦轮之间还设第一回复机构。由于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相隔比较近,优选两边缘均在所述飞轮的半个部分区域内或均集中在所述飞轮的上半部分,这样可以减少飞轮与地面的距离。这种结构使用起来更安全可靠。为实现第一、第二摩擦轮的反向旋转,可以在所述第一摩擦轮的第二端上固定有内齿圈,所述第二摩擦轮的第二端上固定有外齿轮,所述内齿圈与外齿轮分别与中间齿轮啮合。优选地,所述中间齿轮套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转轴与电机连接,而且该电机相对设置于飞轮的下方。第一转轴同时作为第一活塞,可以带动第二摩擦轮、第一摩擦轮的轴向移动。第一转轴的设置可以是这样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一缸体连接,所述第一缸体设在压力机的机架上。所述机架与第一转轴之间设第二回复机构。所述第二回复机构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一端与机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二回复机构用于使第一转轴的反向移动。所述第二活塞包括第三端,所述第二摩擦轮内设第二缸体,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摩擦轮的第一端平齐,第一摩擦轮第一端的端面比第二摩擦轮的端面更接近飞轮。第一摩擦轮随第二摩擦轮一起轴向移动,当第一转轴靠近飞轮,先接触到飞轮的是第一摩擦轮。作为第一回复机构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回复机构包括螺栓-螺母组件、第一弹簧、和弹簧座,所述螺栓-螺母组件一端固定在第二活塞上,所述弹簧座套于螺栓-螺母组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弹簧也套于螺栓-螺母组件上,并在第二活塞与弹簧座之间。所述第一边缘、第二边缘平齐,所述第一摩擦轮的第一端与第一边缘的距离为LI,所述第三端与第二边缘的距离为L2,初始状态时,L1〈L2。所述第二摩擦轮内设第一台阶,所述弹簧座与第一台阶的距离为L3,初始状态时,L3>L2。距离L3也是第二活塞的行程,如果持续地给第二活塞加压,当第二活塞到达第二边缘后,由于行程还未走完,第二摩擦轮会沿反向移动,这样可以带动第一摩擦轮离开第一边缘,实现了两摩擦轮与两边缘的交换接触。优选地,所述第三端上的推力大于第一摩擦轮的第一端上的推力。第二活塞的压力输送路线可以这样安排所述第一转轴内设第一气路,所述第二摩擦轮设有第二气路,所述第一气路通过第二气路与第二缸体连接。同时,所述压力机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向第一缸体内输送压力,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向第一气路内输送压力。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涉及的摩擦螺旋压力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摩擦驱动装置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组件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第一、第二摩擦轮转动的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涉及的摩擦螺旋压力机的部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摩擦螺旋压力机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水平旋转的飞轮2,所述飞轮2连接螺杆37,螺杆37和滑块39中的螺母38组成螺旋副,飞轮2可控制滑块39的下降和回升。飞轮2的两侧对称设置摩擦驱动装置,安装于机架40上。飞轮2内还设有制动飞轮2的制动器I。参见图2,为摩擦驱动装置的放大示意图。由图可知,可将飞轮2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为半个部分区域。飞轮2 —侧外圆上设有向外突出的第一边缘4、第二边缘3。所述第一、第二边缘3之间的距离很近,且集中在飞轮2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优选地,第一、第二边缘4、3在上半部分。与摩擦驱动装置部分可相应设在相同高度上,与飞轮2相接触。飞轮2与摩擦驱动装置中的第一、第二摩擦轮5、13的位置如下所述第一边缘4与第一摩擦轮5的第一端4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边缘3与第二摩擦轮13的第一端46相对设置。在这里,第一摩擦轮5靠近飞轮2的部分为第一摩擦轮5的第一端41,第一摩擦轮5远离飞轮2的部分为第一摩擦轮5的第二端42 ;同样地,第二摩擦轮13靠近飞轮2的部分为第一摩擦轮5的第一端41,第二摩擦轮13远离飞轮2的部分为第一摩擦轮5的第二端42。所述第二摩擦轮13固定在作为第一活塞的第一转轴18上,所述第一摩擦轮5套在所述第二摩擦轮13上,第一摩擦轮5随第二摩擦轮13轴向移动,且第一、第二摩擦轮5、13转向相反,所述第二摩擦轮13的第一端46设有第二活塞6,所述第二活塞6与第二摩擦 轮13之间还设第一回复机构。第一第二摩擦轮5、13转动起来,而且两摩擦轮的转向相反。当第一转轴18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第二摩擦轮13、第一摩擦轮5随之运动,第一摩擦轮5的第一端41与第一边缘4接触,使飞轮2沿一个方向转动起来。再推动第二活塞6相对第二摩擦轮13移动,使第二活塞6与第二边缘3接触,使飞轮2沿相反方向转动。继续使第二活塞相对第二摩擦轮13移动,但因为第二活塞6已与第二边缘3接触,再加上第一回复机构的作用,此时第二活塞6的接触力的反作用力使第二摩擦轮13改变移动方向回退,因此,第一摩擦轮5的第一端46也跟着脱开第一边缘4。为实现第一、第二摩擦轮5、13能分别与第一、第二边缘3接触,两摩擦轮都经特别设计。结合图3,图3为第一摩擦轮5、和第二摩擦轮13组件的放大示意图。第二摩擦轮13上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空腔48、49、50。具体说是这样,第二摩擦轮13的第一空腔48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擦螺旋压力机,包括飞轮(2),所述飞轮(2)通过螺旋副与滑块(39)连接,以控制滑块(39)的下降和回升,其特征是:所述飞轮(2)上设有相距近的第一边缘(4)、第二边缘(3),所述第一边缘(4)与第一摩擦轮(5)的第一端(41)相对,所述第二边缘(3)与第二摩擦轮(13)的第一端(46)相对,所述第二摩擦轮(13)固定在作为第一活塞的第一转轴(18)上,所述第一摩擦轮(5)套在所述第二摩擦轮(13)上,第一摩擦轮(5)随第二摩擦轮(13)轴向移动,且第一、第二摩擦轮(5、13)转向相反,所述第二摩擦轮(13)的第一端(46)设有第二活塞(6),所述第二活塞(6)与第二摩擦轮(13)之间还设第一回复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友荣,龚伟兴,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运良锻压机床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