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式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4814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0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逆流式分离器,主要包括:进料单元;中心管;分离柱,环绕在所述中心管外侧,且与所述中心管一起界定出清洗空间,所述清洗空间的上端与进料单元连接;下固定单元;出料单元,与所述清洗空间连通;进气单元;导风通道,与所述进气单元和所述清洗空间分别连通;所述中心管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下固定单元上,且所述逆流式分离器进一步包括:将所述中心管设置在所述分离柱中的上固定单元,所述中心管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上固定单元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逆流式分离器易于安装,且可以增强中心管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分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逆流式分离器
技术介绍
逆流式分离器可以用于物料的清洗。现有的逆流式分离器主要包括进料单元、中心管、分离柱、下固定单元、出料单元以及进气单元。其中,中心管通过下固定单元固定在分离柱中,分离柱环绕在中心管外侧,分离柱和中心管之间的空间形成清洗空间,进料单元、出料单元以及进气单元分别与清洗空间连通,且进料单元位于逆流式分离器的上部,而出料单元以及进气单元设置于逆流式分离器的下部。当物料从上部的进料单元投入到逆流式分离器中后,会向下运动进入到清洗空间中,由下部的进气单元进入的气流(如压缩空气)向上流动并进入到清洗空间中,这样,在清洗空间中,物料中的灰尘等细小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脱离开物料,并随气流向上运动,而质量较重的物料(如大块的物料)则会继续向下运动,并最终从出料单元排出,实现了物料的清洗。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现现有的逆流式分离器,中心管是仅靠下固定单元定位固定的,这样,在逆流式分离器的安装过程中,存在不易定位且固定中心管的问题;而且,在逆流式分离器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中心管也存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逆流式分离器存在的技术问题,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逆流式分离器,能够克服现有的逆流式分离器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具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主要在于,克服现有的逆流式分离器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逆流式分离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逆流式分离器易于安装,且增强中心管的稳定性。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逆流式分离器,包括进料单元2 ;中心管3 ;分离柱4,环绕在所述中心管3外侧,且与所述中心管3 —起界定出清洗空间5,所述清洗空间5的上端与进料单元2连接;下固定单元6 ;出料单元7,与所述清洗空间5连通;进气单元8 ;导风通道11,与所述进气单元8和所述清洗空间5分别连通;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下固定单元6上,且所述逆流式分离器进一步包括将所述中心管3设置在所述分离柱4中的上固定单元12,所述中心管3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上固定单元12上。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较佳的,前述的逆流式分离器,其中所述出料单元7具有圆锥状的内排出部9和外排出部10,该内排出部9与所述清洗空间5和所述外排出部10分别连通,所述导风通道11被所述内排出部9和所述外排出部10界定为圆锥状,且所述导风通道11环绕在所述内排出部9的外侧。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逆流式分离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逆流式分离器中设置上固定装置,使中心管可以通过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定位和固定,从而方便了逆流式分离器的安装,且可以增强中心管的稳定性,由此可以避免中心管的不稳定性可能对物料的清洗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非常适于实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技术效果,成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逆流式分离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逆流式分离器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本实施例的逆流式分离器的结构如附图I所示。在图I中,逆流式分离器I主要包括进料单元2、中心管3、分离柱4、下固定单元6、出料单元7、进气单元8、导风通道11以及上固定单元12。进料单元2设置于逆流式分离器I的上部,且进料单元2与分离柱4连通,从而由进料单元2投入到逆流式分离器中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并可以进入到分离柱4中。中心管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分离柱4中,中心管3的下端与下固定单元6固定连接,从而中心管3被固定在下固定单元6上。中心管3的上部可以呈圆锥形,而其余部分可以呈圆柱形。另外,可选的,该中心管3的上端可以与上固定装置12固定连接,该上固定装置12可以起到协助定位或者固定中心管3的作用。分离柱4环绕在中心管3的外侧。分离柱4与中心管3之间的空间为清洗空间5,也就是说,分离柱4和中心管3 —起界定出清洗空间5,且该清洗空间5的上端与进料单元2连接,从而清洗空间5与进料单元2相连通。在本技术中,由进料单元2进入逆流式分离器I的物料主要是在清洗空间5处进行清洗的。下固定单元6与中心管3的下端固定连接。下固定单元6主要用于固定中心管3。出料单元7与清洗空间5连通,从而在清洗空间5清洗后的物料从出料单元7排出逆流式分离器I。出料单元7具有圆锥状的内排出部9和外排出部10,该内排出部9与清洗空间5和外排出部10分别连通,且外排出部10环绕在内排出部9的外侧。这里的圆锥状是指圆锥被去除尖顶后的部分所呈现出的形状。进气单元8设置于逆流式分离器I的下部。逆流式分离器I可以设置两个进气单元8。进气单元8与导风通道11连通,从而由进气单元8进入逆流式分离器I的气流可以通过导风通道11有方向性的且较集中的进入到清洗空间5中。导风通道11与进气单元8和清洗空间5分别连通。导风通道11是由出料单元的内排出部9和外排出部10共同界定出的。由于内排出部9和外排出部10均为呈 圆锥状,且外排出部10环绕在内排出部9的外侧,因此,导风通道11也呈圆锥状,即上大下小的漏斗状。上固定单元12与中心管3的上端固定连接,即与中心管3的圆锥形尖顶连接。上固定单元12可以用于辅助性的将中心管3定位或者固定在分离柱4中。在逆流式分离器I的安装过程中,上固定单元12可以有利于中心管3的定位以及固定操作。而在逆流式分离器I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上固定单元12可以根据需要拆除,也可以始终设置于逆流式分离器I中,以保证中心管3的稳定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逆流式分离器,包括 进料单元(2); 中心管(3); 分离柱(4),环绕在所述中心管(3)外侧,且与所述中心管(3)—起界定出清洗空间(5),所述清洗空间(5)的上端与所述进料单元(2)连接; 下固定单元(6); 出料单元(7 ),与所述清洗空间(5 )连通; 进气单元(8); 导风通道(11),与所述进气单元(8)和所述清洗空间(5)分别连通; 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逆流式分离器,包括:进料单元(2);中心管(3);分离柱(4),环绕在所述中心管(3)外侧,且与所述中心管(3)一起界定出清洗空间(5),所述清洗空间(5)的上端与所述进料单元(2)连接;下固定单元(6);出料单元(7),与所述清洗空间(5)连通;进气单元(8);导风通道(11),与所述进气单元(8)和所述清洗空间(5)分别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下固定单元(6)上,且所述逆流式分离器进一步包括:将所述中心管(3)设置在所述分离柱(4)中的上固定单元(12),所述中心管(3)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上固定单元(1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马斯葛若思加腾
申请(专利权)人:托马斯葛若思加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