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了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传输系统,抑制不必要的电磁场从电力接收设备的无源电极的泄漏以及电晕放电的发生。电力发送设备包括高频高压产生电路(13),将高频高压施加至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11)和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12)之间,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12)以围绕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11)和高频高压产生电路(13)的方式而放置。在电势实质上等于接地电势的电力发送设备(101)的接地和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12)之间提供了辅助高频高压产生电路(33)。辅助高频高压产生电路(33)抑制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22)相对于接地电势的电势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非接触方式传送电力(electric power)的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专利文件I公开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配置为通过电容性耦合传送电力。在专利文件I中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包括电力发送设备,所述设备包括高频高压发生器、无源电极和有源电极;以及电力接收设备,所述设备包括高频高压负载、无源电极和有源电极。图I是阐释专利文件I所述电力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的视图。所述电力发送设备 包括高频高压发生器I、无源电极2和有源电极3。所述电力接收设备包括高频高压负载5、无源电极7和有源电极6。所述电力发送设备的有源电极3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的有源电极6经由间隙4彼此靠近,使得所述两个电极彼此是电容性耦合的。(引用列表)(专利文献)(PTLl)国际专利申请的国家阶段公开No. 2009-531009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在专利文件I所述结构的电力传输系统中,无源电极彼此远离设置,使得每一个无源电极的电势与接地电势相比都是不期望地高。特别是当电力接收设备的无源电极的电势变高时,不必要的电磁场从由接地(地面)和无源电极形成的偶极中泄漏。在接地的外部物体被带到接近电力接收设备的未绝缘的无源电极的情况下,会出现问题,即当无源电极的电压过高时会发生电晕放电。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传输系统,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磁场从电力接收设备的无源电极泄漏以及电晕放电的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力发送设备配置如下。一种电力发送设备,包括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和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分别与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和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相对,高频高压产生电路,配置为将高频高压施加至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和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以及电势控制部,配置为控制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势,其中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以围绕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和所述高频高压产生电路的方式而放置。。利用这种配置,可以控制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势,使得该电势近似为接地电势,从而使得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磁场从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的泄漏以及电晕放电的发生。电势控制部例如检测与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相对的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势,并且基于检测结果控制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势。这种特征使得能够容易地将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势近似为接地电势。电势控制部例如具有检测电极,所述检测电极与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是电容性耦合的,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与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相对。 这种特征使得能够利用简单配置来检测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势。电势控制部例如具有辅助高频高压发生器,产生要施加至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力发送设备可以具有屏蔽电极,屏蔽电极屏蔽所述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和所述电势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可以与电力发送设备的接地相连。这种特征还使得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磁场从电力发送设备的泄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力传输系统包括具有上述配置的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接收设备,其中电力接收设备包括负载电路,负载电路接收在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和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之间感应的电力,以围绕所述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和所述负载电路的方式放置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利用这种配置,可以控制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势,使得其近似为接地电势,从而使得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磁场从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的泄漏以及由于过电压造成的电晕放电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有利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利效果。可以控制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的电势近似为接地电势,从而使得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磁场从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的泄漏以及电晕放电的发生。通过提供屏蔽电极,屏蔽电极屏蔽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和电势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与接地或者电势实质上等于接地电势的组件相连,也可以抑制不必要的电磁场从电力发送设备的泄漏。附图说明图I是阐释专利文件I中电力传输系统的基本配置的视图。图2是概念性地阐释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相关部分的截面图。图3A是电力接收设备201的底视图以及图3B是电力发送设备101的顶视图。图4是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通过在受控于或者不受控于辅助高频高压产生电路33情况下计算负载侧无源电极的电势V4的幅值得到的绘图结果。图6是概念性地阐释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2的相关部分的截面图。图7是概念性地阐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3的相关部分的截面图。图8是概念性地阐释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4的相关部分的截面图。图9是概念性地阐释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5的相关部分的截面图。图10是概念性地阐释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306的相关部分的截面图。图11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设备201的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 将参考图2至图5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系统的配置。图2是概念性地阐释电力传输系统301的相关部分的截面图。图3A是电力接收设备201的底视图以及图3B是电力发送设备101的顶视图。所述电力传输系统301包括电力发送设备101和电力接收设备201。在接近电力发送设备101的外壳(casing) 10的上表面处,提供了中心导体(central conductor) 11和外围导体(peripheral conductor) 12,所述中心导体用作电力发送设备侧有源电极,所述外围导体以与所述中心导体隔离的方式围绕中心导体11,并且用作电力发送设备侧无源电极。在电力发送设备101的外壳10内,提供了高频高压产生电路13,配置为将具有高频的高压施加至中心导体11和外围导体12之间。沿外壳10的外围表面内侧放置外围导体12。因此,高频高压产生电路13被外围导体12覆盖。电力发送设备101的外壳10是塑料成型,诸如ABS树脂成型,并且是与其中的中心导体11和外围导体12整体成型的,使得外壳10具有绝缘结构的外表面。在接近电力接收设备201的外壳20的下表面处,提供了中心导体21以及外围导体22,中心导体21用作电力接收设备侧有源电极,外围导体22以与中心导体21隔离的方式围绕中心导体21,并且用作电力接收设备侧无源电极。在电力接收设备201的外壳20内,提供了负载电路23,负载电路23接收在中心导体21和外围导体22之间感应的电力。在所阐释的示例中,沿外壳20的外围表面内侧放置外围导体22。因此,负载电路23被外围导体22覆盖。电力接收设备201的外壳20也是塑料成型,诸如ABS树脂成型,并且是与其中的中心导体21和外围导体22整体成型的,使得外壳20具有绝缘结构的外表面。电力发送设备101的中心导体11是圆形的。外围导体12具有与中心导体11同心定位的圆形开孔部分Al。也就是说,以与中心导体11隔离的方式将外围导体12放置在围绕中心导体11的位置。电力接收设备201的中心导体21也是圆形的。外围导体22具有与中心导体21同心定位的圆形开孔部分A2,并且以与中心导体21隔离的方式放置在围绕中心导体21的位置。在所阐释的示例中,中心导体11和21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尺寸。外围导体的开孔部分Al和A2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尺寸。如后所述,通过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敬一,亨利·邦达尔,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