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向忠国专利>正文

水稻厢垄定距丢播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3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稻厢垄定距丢播种器,结构包括支撑脚(1)、工作台面(2)、网状分隔标记(3)、网状漏斗状小格(4),漏斗状小格(4)底部有丢播种小孔及控制开关(5),支撑脚(1)安装在工作台面(2)四对角及四对边下部,工作台面(2)用网状分隔标记(3)分隔成网状漏斗状小格(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水稻抛撒播种为定距丢播种,可较合理水稻株(穴)行距大小及配置。(*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稻厢垄定距丢播种器本技术涉及农业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水稻在包衣或摧芽的基础上,在稻田起垄或开厢后直接播种的厢垄定距丢播种器。现有的水稻栽培技术按播种及栽插方式分为移栽稻、抛秧稻、直播稻、再生稻等几种方法,在水稻栽培实践中,株(穴)行距的大小和配置以及每蔸(每穴)的落田苗蘖(种粒)数十分重要,所以,移栽稻在秧田期的无序抛撒播种所存在的丢失株行距大小及配置的关键技术限制了秧田期秧苗的秧龄强性,而促使人们多采用两段育秧的有序移(丢)栽秧,以利延长秧龄,增加秧龄弹性,但两段育秧费时费工。直播稻的厢垄撒播更存在着草荒严重,田间郁闭、倒伏等问题,并影响中、后期的田间操作等缺点。因此,丢失株行距大小及配置的关键技术是直播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水稻厢垄定距丢播种器,其改水稻无序抛撒播种为定距丢播种,可较合理水稻株(穴)行距大小及配置,利于秧苗根系发达,分蘖早、穗数多、个体生长均匀健壮,有效地预防水稻僵苗以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等特点,借助定距丢播种器,不需用力抛撒播种,因而无需播种技巧,有利于挖掘劳动潜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案为,本丢播种器采用工作台而具有网(蜂窝)状漏斗状小格的结构,具有支撑脚、工作台面、网状分隔标记、网状漏斗状小格、漏斗状小格底部有丢播种小孔及控制开关,丢播种器大小和网状漏斗状小格按所需株(穴)行距大小及配置和厢垄宽度预先确定。-->在实施本技术时,丢播种操作者按丢播种器大小预先在待丢播种稻田开厢或起垄后,把丢播种器摆在待丢播种稻田的厢垄上,直身或略弯腰进行丢播种,它分如下三种丢播种方式:①逐格(孔)进行丢播种操作。②关闭定距丢播种器开关,使丢播种器漏斗能装入一定数量的稻种,然后打开丢播种器开关丢播种后再关闭丢播种器开关。③关闭漏斗开关,然后在漏斗中均匀播上稻种,并匀多补少后,打开开关,使种子从小孔中丢下,然后关闭开关,再均匀播种。然后照前述三种方法往前或往后移动丢播种器进行丢播种。由于本技术改人工远距离抛撒播种为近距离丢播种,克服了抛撒播种所造成的稻种密度不匀等缺点,可较合理株(穴)行距大小及配置,利于秧苗根系发达,分蘖早,穗数多,个体生长健壮,有效地预防水稻僵苗以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并有利于挖掘劳动潜力。本丢播种器且能用于移栽稻等的育秧田播种操作上。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附图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如附图所示:本丢播种器由支撑脚(1)、工作台面(2)、网状分隔标记(3)、网状漏斗状小格(4)组成,支撑脚(1)安装在工作台面(2)四对角及四对边下部,工作台面(2)用网状分隔标记(3)分隔成网状漏斗状小格(4),漏斗状小格(4)底部有丢播种小孔及控制开关(5),支撑脚(1)下端有防陷板(6),丢播种器大小及网状漏斗状小格按所需株行距大小及配置和厢垄宽度预先确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厢垄定距丢播种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撑脚(1)、工作台面(2)、网状分隔标记(3)、网状漏斗状小格(4),支撑脚(1)安装在工作台面(2)四对角及四对边下部,工作台面(2)用网状分隔标记(3)分隔成网状漏斗状小格(4),丢播种器大小及网状漏斗状小格按所需株(穴)行距大小及垄厢宽度预先确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厢垄定距丢播种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撑脚(1)、工作台面(2)、网状分隔标记(3)、网状漏斗状小格(4),支撑脚(1)安装在工作台面(2)四对角及四对边下部,工作台面(2)用网状分隔标记(3)分隔成网状漏斗状小格(4),丢播种器大小及网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忠国
申请(专利权)人:向忠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