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光纤光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光纤带,它是由多根轴线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导纤维、粘结材料一体构成的,光导纤维全部位于粘结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结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间隔分布的凸体和凹槽构成的;光导纤维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邻的光导纤维之间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揭示了采用上述光纤带的光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纤带耐侧压力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耐侧压力更高,产品的性能更稳定、可靠;产品生产简单、对盘绕光纤带的盘具要求更低、对操作人员要求的注意事项更少。(*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光纤光缆
,尤其是涉及一种耐压的光纤带及采用该光纤带的光缆。
技术介绍
随着宽带需求的不断增长,光纤的应用量与日俱增,为了达到高密度用户群的宽带需求及云计算的宽带要求,光纤带光缆被大量应用。在国内光纤光缆行业中,光纤带光缆中的光纤带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 979-2009《光纤带技术要求及验收方法》的规定来生产和检验的,该标准中规定了两种类型的光纤带,分别为边缘粘结型和整体包覆型。边缘粘结型光纤带中,光纤之间通过粘结涂料粘结,光纤的上、下方是外露的,因此,光纤带在生产过程中及易被外物刮伤及被压迫而断裂或对光纤产生应力,造成光纤 带不能正常使用;整体包覆型光纤带为环状体(见标准的图3),光纤整体位于并带涂料中,在并带生产中由于光纤带是盘绕在盘具上的,随着盘绕层数的增多,内层的光纤带不断地被压迫,因此,内层光纤带需要承受较大的侧压力,故生产完成光纤带后,在测试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内层光纤带断裂或受力后光学参数变劣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生产、交货,而且给检验、生产人员带来了不少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技术一种光纤带,在光纤带的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减少因侧压力造成的光纤断裂、光纤光学及机械性能劣化的问题;进一步有,本技术还揭示了一种使用该种光纤带的光缆。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光纤带,它是由多根轴线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导纤维2、粘结材料I 一体构成的,光导纤维全部位于粘结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结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间隔分布的凸体11和凹槽12构成的;光导纤维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邻的光导纤维之间有间隙。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实例中,凸体位于光导纤维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凹槽位于相邻的光导纤维的间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横截面上,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为直线,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为直线,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位于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上方,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为直线,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为直线,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位于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下方,凸体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之外;凸体的形状为圆弧形。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实例中,凹槽位于光导纤维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凸体位于相邻的光导纤维的间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横截面上,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为直线,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为直线,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位于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上方,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为直线,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为直线,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位于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下方,凸体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之外;所述凸体的形状为矩形。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实例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凸体的形状为三角形。本技术的第四个实施实例与第三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凸体的形状为梯形。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为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为G. 652型或G. 651型或G. 653型或G. 654型或G. 655型或G. 657型或Ala型或Alb型。本技术实施实例五中揭示的一种光缆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光 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位于中央的松套管3、位于松套管外且与松套管紧贴的加强件4、包覆在加强件上的护套层5构成的;所述松套管中包含有多根上述所述的光纤带,且多根光纤带以层叠的方式依次叠放,光纤带与松套管管壁是不接触的。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或聚丙烯。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材料为芳伦纱或玻璃纤维带。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层的材料为低密度聚乙烯或中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或低烟无卤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本技术中的光缆不局限于实施例五的情形,只要是采用本技术光纤带的光缆,都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光纤带中,由于凸体与凹槽的存在,以及它们与光纤带的位置关系,使得本技术的光纤带具有优良的耐抗侧压性能,本技术的光纤带在经历短期2200N/100mm、长期lOOON/lOOmm压扁力的情况下,光纤带的附加衰减没有超过0. 03dB/km ;短期时间为持续的10分钟,长期时间为持续的I小时;而且试验后,光纤带在5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未有任何裂纹。因此,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耐侧压力更高,产品的性能更稳定、可靠;产品生产简单、对盘绕光纤带的盘具要求更低、对操作人员要求的注意事项更少。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光纤带的实施实例I的一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光纤带的实施实例2的一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光纤带的实施实例3的一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光纤带的实施实例4的一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光缆的一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实例I至实施实例4为本技术光纤带的实施例,实施实例5为本技术光缆的实施例。实施实例I请见图I和图2,一种光纤带,它是由多根轴线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导纤维2、粘结材料I 一体构成的,光导纤维全部位于粘结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结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间隔分布的凸体11和凹槽12构成的;光导纤维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邻的光导纤维之间有间隙;凸体位于光导纤维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凹槽位于相邻的光导纤维的间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横截面上,在任一横截面上,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为直线,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为直线,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位于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上方,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为直线,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为直线,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位于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下方,凸体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 底部连线LI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之外;凸体的形状为圆弧形。实施实例2请见图3和图4,一种光纤带,它是由多根轴线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导纤维2、粘结材料I 一体构成的,光导纤维全部位于粘结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结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间隔分布的凸体11和凹槽12构成的;光导纤维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邻的光导纤维之间有间隙;凹槽位于光导纤维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凸体位于相邻的光导纤维的间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横截面上,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为直线,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为直线,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位于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上方,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为直线,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为直线,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位于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下方,凸体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I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之外;所述凸体的形状为矩形。实施实例3请见图5和图6,一种光纤带,基本同实施实例1,不同之处在于凸体的形状为三角形。实施实例4请见图7和图8,一种光纤带,基本同实施实例1,不同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光纤带,它是由多根轴线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导纤维、粘结材料一体构成的,光导纤维全部位于粘结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结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间隔分布的凸体和凹槽构成的;光导纤维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邻的光导纤维之间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群华,
申请(专利权)人:林丽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