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1969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包括支架、弹性元件以及设在支架上的用于固定弹性元件的固定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固定架连接,另一端与称重斗连接;所述弹性元件上设有竖向的限位杆,该限位杆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第二限位面的上方;自然状态下,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弹性元件在与限位杆对应处的允许的竖直向下的最大位移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组合秤称重单元可以防止称重单元因过载而损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组合秤,具体涉及一种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J Li ο
技术介绍
组合秤是一种由振动送料装置、多个独立的称重单元以及集料机构组成的称重装置,其利用排列组合原理将称量单元的载荷量进行自动优选组合计算,得出最佳、最接近目标重量值的重量组合进行包装。其中,称重单元主要由支架、位于支架一侧的自上而下设置的缓冲斗和称重斗以及位于支架另一侧的自上而下设置的两个电机和称重元件构成,其中,称重元件主要包括弹性元件、传感元件以及测量电路,其中,弹性元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称重斗连接,传感元件为电阻应变计,该电阻应变计设置在弹性元件上,测量电路与电 阻应变计连接。上述称重元件的工作原理是称重斗上加载后,弹性元件受力变形,设置在弹性元件上的电阻应变计也随之变形,该变形量转换成测量电路可识别的电信号,最后通过运算得出物料的重量。在称重部件工作过程中,如果称重元件实际负载超过其额定最大负载,那么称重元件会因为变形过大而损坏。现有的组合秤称重单元中,称重单元中均没有设置过载保护装置,容易损坏称重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当称重元件实际负载超过其额定最大负载时,称重元件自动停止变形。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包括支架、弹性元件以及设在支架上的用于固定弹性元件的固定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固定架连接,另一端与称重斗连接;所述弹性元件上设有竖向的限位杆,该限位杆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第二限位面的上方;自然状态下,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弹性元件在与限位杆对应处的允许的竖直向下的最大位移量。为了能够调节所述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所述限位杆与固定架之间设有可调节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的调节机构。上述调节机构可以是限位杆与固定架之间螺纹连接。这样拧动限位杆可以使限位杆上下运动,从而调整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上述调节机构也可以是所述限位杆为光杆,所述固定架上设有与该光杆匹配的光孔,所述光杆插入在该光孔内,光孔的壁内设有紧固螺钉,该紧固螺钉的端部锁紧在光杆的外壁上。松开紧固螺钉时,限位杆可作上下调整,当位置调整合适后,上紧紧固螺钉即可,从而实现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的调整。上述调节机构也可以是所述固定架上螺纹连接有一调节杆,该调节杆的端面构成所述的第二限位面;这样转动调节杆可以使调节杆上下运动,从而调整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在该方案中,所述调节杆也可以是光杆,所述固定架上设有与该光杆匹配的光孔,所述光杆插入光孔内,光孔的壁内设有紧固螺钉,该紧固螺钉的端部锁紧在光杆的外壁上;所述调节杆的端面构成所述的第二限位面。在使用过程中,称重斗有可能被人为地向上拉起,此时称重斗会带动弹性元件向上运动从而变形,为了防止弹性元件向上的变形量超过允许的最大值,所述弹性元件上设有限位柱,该限位柱的末端具有第三限位面,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四限位面,所述第四限位面位于第三限位面的上方;自然状态下,第三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之间的距离等弹性元件在与限位柱对应处的允许的竖直向上的最大位移量。本技术所述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限位杆从弹性元件向下延伸,限位杆的下端面为第一限位面;所述的限位柱从弹性元件向上延伸,限位柱的上端面第三限位面。本技术所述的另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杆的上端与弹性元件固定连接,限位杆的下端具有一沿径向扩大的杆头,所述固定架上设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该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分别位于所述杆头的上方和下方;所述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上分别螺纹连接有竖向的上调节螺杆和下调节螺杆;所述杆头的下端面为第一限位面,上端面为第三限位面;所述下调节螺杆的上端面为第二限位面,所述上调节螺杆的下端面为第四限位面。在上述方案中,如果所述限位杆与固定架螺纹连接,那么,所述只需在上限位部或下限位部上连接一调节螺杆即可,例如,只在上限位部螺纹连接有竖向的上调节螺杆,这样,所述下限位部的上端面为第二限位面,所述上调节螺杆的下端面为第四限位面。本技术的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I、本技术在弹性元件与固定架之间设置了由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构成的限位机构,当称重元件实际负载超过其额定最大负载时,弹性元件的变形受到限制,从而避免弹性元件以及传感元件因变形过大而损坏。2、本技术结构简单,只需在现有的称重单元中的弹性元件上设置一限位杆即可实现(第二限位面可直接使用固定架上现有的面),易于制造且实用。附图说明图I 图3为本技术的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的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I为主视图,图2为图I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去除缓冲斗和称重斗后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的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参见图I 图3,本技术的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主要 包括支架I、位于支架I 一侧的自上而下设置的缓冲斗4和称重斗5以及位于支架I另一侧的自上而下设置的缓冲斗控制电机2、称重斗控制电机3和称重元件;其中,缓冲斗控制电机2和称重斗控制电机3的一端分别与缓冲斗4和称重斗5连接,另一端分别设有检测盘7,该检测盘7的外侧设有用于防止线缆被检测盘7卷起的保护壳6。所述称重元件包括弹性元件8、电阻应变计、测量电路以及用于固定弹性元件8的固定架9,其中,电阻应变计设置于弹性元件8上,测量电路设置于模块盒22内;所述固定架9为一端开口的矩形框,其中开口的一端与支架I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保护壳6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元件8呈矩形,中间具有通孔,该弹性元件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架9内靠近保护壳6的一端,该弹性元件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11,该连接件11的外端穿过支架I与称重斗5连接。参见图I 图3,所述连接件11的中部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块11-1,该连接块11-1的下部连接有竖向的限位杆10 (即限位杆10从连接块11-1向下延伸),上部连接有竖向的限位柱12(即限位柱12从连接块11-1向上延伸),所述限位杆10和限位柱12均为一螺杆,螺杆的杆体螺纹连接在连接块11-1上,从而形成调节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的调节机构,其中,限位杆10下端的杆头的下端面10-1为第一限位面,限位柱12上端的杆头的上端面12-1为第三限位面。所述固定架9在与限位杆10和限位柱12的杆头对应处分别设有下限位部9-3和上限位部9-4,其中,下限位部9-3的上端面9-1为第二限位面,该第二限位面位于第一限位面的下方,自然状态下,两者之间的距离等于弹性元件8在作允许的向下最大变形量的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防止称重元件过载损坏的组合秤称重单元,包括支架、弹性元件以及设在支架上的用于固定弹性元件的固定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固定架连接,另一端与称重斗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上设有竖向的限位杆,该限位杆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第二限位面的上方;自然状态下,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弹性元件在与限位杆对应处的允许的竖直向下的最大位移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贻端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力德智能机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