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钛管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1655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式钛管换热器,它包括右筒盖(1)、筒体(2)、左筒盖(3)、出水口(9)和进水口(12),筒体(2)内设有换热器夹层(13),换热器夹层(13)内缠绕有钛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钛盘管为两根,分别是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所述的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的管壁外表面上设有用于扩大管壁表面积的突起(1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同时接入两路冷媒且换热效率更高的卧式钛管换热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
,具体是指一种卧式钛管换热器
技术介绍
钛管换热器是一种由优质钛管制成的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换热设备。目前这种设备被广泛使用于各类海鲜养殖,海水换热,盐水换热,化工,食品,医药,冶金,制冷,集中供热等行业和领域。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卧式钛管换热器,其运用相当广泛,它采用的是如附图I至附图3中所示的结构,它包括右筒盖01、筒体02、左筒盖03、冷媒进口04、冷媒出口 05、出水口 06、进水口 07和钛盘管09,其中右筒盖01盖在筒体02的右端,左筒盖03盖在筒体02的左端,筒体02内设有换热器夹层010,所述的钛盘管09缠绕在换热器夹层010内,所述的钛盘管09 —般是在换热器夹层010内绕成内外两层的形状,这样可以使钛盘管09的两个管口位于钛管换热器的同一端。所述的两个管口分别是冷媒进口 04 和冷媒出口 05。所述的出水口 06和进水口 07分别设置在换热器夹层010的右部和左部。换热器夹层010上一般还安装有测温口 08,用于检测水温。这种结构的卧式钛管换热器在工作时,水从进水口 07进入换热器夹层010内,并在换热器夹层010内与钛盘管09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从出水口 06流出。由此来实现对养殖用水、泳池用水、其他行业用水或是其他流体的温度控制。但是这种结构的卧式钛管换热器在实际使用时因为只有一根钛盘管09,与之对应的冷媒进口 04和冷媒出口 05也就各只有一个,然而现有技术中,换热系统里经常需要两路换热冷媒同时使用。当需要使用两路换热冷媒时,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卧式钛管换热器因为只有一个冷媒进口和一个冷媒出口无法同时接入两路冷媒,只能通过另外增加一个卧式钛管换热器来解决两路冷媒的接入问题,从而增加了整个换热系统的成本和所占用的空间。同时这种结构的卧式钛管换热器使用的钛盘管09 —般是表面光滑的钛管,如附图4中所示,钛盘管09的管壁011是表面光滑的结构,这样钛盘管09内的冷媒与换热器夹层010中的水的有效换热面积就是浸在水中的钛管的外管壁的表面积,受表面积大小的限制,卧式钛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高。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卧式钛管换热器无法同时接入两路冷媒,且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同时接入两路冷媒且换热效率更高的卧式钛管换热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卧式钛管换热器,它包括右筒盖、筒体、左筒盖、出水口和进水口,右筒盖盖在筒体的右端,左筒盖盖在筒体的左端,筒体内设有换热器夹层,换热器夹层内缠绕有钛盘管,出水口和进水口分别位于换热器夹层的右左两端,所述的钛盘管为两根,分别是第一钛盘管和第二钛盘管,第一钛盘管的进口为第一冷媒进口,第一钛盘管的出口为第一冷媒出口,第二钛盘管的进口为第二冷媒进口,第二钛盘管的出口为第二冷媒出口,第一冷媒进口、第一冷媒出口、第二冷媒进口和第二冷媒出口均通过管接头延伸出换热器夹层外,所述的第一钛盘管和第二钛盘管的管壁外表面上设有用于扩大管壁表面积的突起。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钛盘管由一根变成了两根,两根均缠绕在换热器夹层内,一根钛盘管对应一路冷媒,这样本技术卧式钛管换热器就能同时接入两路冷媒,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卧式钛管换热器因为只能接入一路冷媒而造成整个换热系统的成本高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同时所述的第一钛盘管和第二钛盘管的管壁外表面上设有用于扩大管壁表面积的突起。钛盘管的表面积得到较大的增加,相比于外壁光滑的钛管换热效率更高。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钛盘管和第二钛盘管均呈螺旋状交错缠绕在换热器夹层内,所述的第一钛盘管和第二钛盘管均按内外两层的结构缠绕在换热器夹层内。该结构可以使两根钛盘管对应的四个冷媒进出口都统一朝向卧式钛管换热器的一端,这样安装与维护更加方便。作为优选,所述的突起呈螺纹状分布于第一钛盘管和第二钛盘管的管壁外表面 上。螺纹状结构加工更方便,可以通过车铣工艺一次成型。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中卧式钛管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卧式钛管换热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卧式钛管换热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卧式钛管换热器使用的钛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卧式钛管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卧式钛管换热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卧式钛管换热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卧式钛管换热器使用的钛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技术中01、右筒盖,02、筒体,03、左筒盖,04、冷媒进口,05、冷媒出口,06、出水口,07、进水口,08、测温口,09、钛盘管,010、换热器夹层,011、钛管壁;本技术中I、右筒盖,2、筒体,3、左筒盖,4、第一冷媒进口,5、第一冷媒出口,6、第二冷媒进口,7、第二冷媒出口,8、测温口,9、出水口,10、第一钛盘管,11、第二钛管,12、进水口,13、换热器夹层,14、钛管壁,15、突起。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结合附图5到附图8,一种卧式钛管换热器,它包括右筒盖I、筒体2、左筒盖3、出水口 9和进水口 12,右筒盖I盖在筒体2的右端,左筒盖3盖在筒体2的左端,筒体2内设有换热器夹层13,换热器夹层13内缠绕有钛盘管,出水口 9和进水口 12分别位于换热器夹层13的右左两端,所述的钛盘管为两根,分别是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第一钛盘管10的进口为第一冷媒进口 4,第一钛盘管10的出口为第一冷媒出口 5,第二钛盘管11的进口为第二冷媒进口 6,第二钛盘管11的出口为第二冷媒出口 7,第一冷媒进口 4、第一冷媒出口 5、第二冷媒进口 6和第二冷媒出口 7均通过管接头延伸出换热器夹层13外,所述的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的管壁外表面上设有用于扩大管壁表面积的突起15。所述的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均呈螺旋状交错缠绕在换热器夹层13内,所述的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均按内外两层的结构缠绕在换热器夹层13内。所述的突起15呈螺纹状分布于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的管壁外表面上。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的卧式钛管换热器还包括测温口 8,所述的测温口8与现有技术中的卧式钛管换热器相同,此处不再详述。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筒体2内设有换热器夹层13是指在筒体2内插有一根芯柱,一般来说芯柱是圆柱结构,芯柱的外表面与筒体2的外壁之间的空腔即换热器夹层13,关于这种换热器夹层的结构也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同,不再做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的筒体2在生产时一般是通过模具注塑制成的。具体实施时为了保证最佳的换热效果,对换热器夹层13的长度设置是越长越好,这样钛盘管可以缠绕更多圈,冷媒与待处理水之间能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左,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卧式钛管换热器,它包括右筒盖(I)、筒体(2)、左筒盖(3)、出水口(9)和进水口(12),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钛管换热器,它包括右筒盖(1)、筒体(2)、左筒盖(3)、出水口(9)和进水口(12),右筒盖(1)盖在筒体(2)的右端,左筒盖(3)盖在筒体(2)的左端,筒体(2)内设有换热器夹层(13),换热器夹层(13)内缠绕有钛盘管,出水口(9)和进水口(12)分别位于换热器夹层(13)的右左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钛盘管为两根,分别是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第一钛盘管(10)的进口为第一冷媒进口(4),第一钛盘管(10)的出口为第一冷媒出口(5),第二钛盘管(11)的进口为第二冷媒进口(6),第二钛盘管(11)的出口为第二冷媒出口(7),第一冷媒进口(4)、第一冷媒出口(5)、第二冷媒进口(6)和第二冷媒出口(7)均通过管接头延伸出换热器夹层(13)外,所述的第一钛盘管(10)和第二钛盘管(11)的管壁外表面上设有用于扩大管壁表面积的突起(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富华姜平祝卫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天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