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液瓶的充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6393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液瓶的充液结构,包括装在瓶体端口内的活塞和活塞芯,活塞芯与活塞装接,活塞上套装有弹簧,所述瓶体的端口内壁装设有尾盖,活塞装在尾盖内,活塞的进口端套接有下密封圈,该下密封圈的端口表面贴装在尾盖下端面,活塞外圆周表面设有疏气齿槽,活塞上端开有出液孔,活塞上部套装有第一上密封圈,第一上密封圈侧壁与活塞外表面紧密接触,该第一上密封圈上端面与活塞芯的内端面紧密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液行程短,按压力较小,便于使用者操作,而且密封性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液瓶,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循环充液的充液瓶的充液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便携式喷液瓶是由喷头组件、内瓶和外壳组成,大部分喷液瓶均为一次性使用,液体用完后喷液瓶也无使用价值,唯有丢弃。也有配带再充液附件的充液瓶,但操作繁琐,在充液时容易洒漏,使用很不方便。现有喷液瓶均采用塑胶或玻璃材料制作,丢弃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环保,而且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也不经济,并造成生产材料的极大浪费。目前的可循环充液的充液瓶,其充液结构已经能较好的满足再次充液的需求,但是在充液的时候,充液母瓶的充液嘴头容易发生偏位,而且需要较大的按压力才能将液体充进充液瓶内,母瓶的运动行程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液瓶的充液结构,缩短了充液行程,按压力小,充液方便,密封性佳。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充液瓶的充液结构,包括装在瓶体端口内的活塞和活塞芯,活塞芯与活塞装接,活塞上套装有弹簧,所述瓶体的端口内壁装设有尾盖,活塞装在尾盖内,活塞的进口端套接有下密封圈,该下密封圈的端口表面贴装在尾盖下端面,活塞外圆周表面设有疏气齿槽,活塞上部开有出液孔。所述瓶体内壁装设有第一上密封圈,第一上密封圈侧壁与活塞外圆周表面紧密接触,该第一上密封圈上端面与活塞芯的内端面紧密接触。所述第一上密封圈的硬度大于或小于下密封圈的硬度。所述瓶体内壁装有与活塞芯的内端面紧密接触的第二上密封圈,瓶体内壁装设有压环,瓶体内壁设有与活塞外圆周表面紧密接触的中密封圈,压环顶压着中密封圈。所述压环底面与尾盖上端面连接,压环下部和/或上部开设有排气槽。所述第二上密封圈的硬度大于或小于下密封圈的硬度。所述下密封圈的内壁呈圆锥台形状。所述活塞和尾盖均设有与该下密封圈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所述尾盖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凸起,该环形凸起与瓶体内壁紧密接触。所述活塞芯上端的内端面设有与第一上密封圈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所述活塞芯上端的内端面设有与第二上密封圈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所述活塞芯上开设有出液槽。所述活塞芯上端的内端面设有凸起的棱台,与该活塞芯装接的活塞的上端端面设有凹槽。所述活塞芯上端的内端面设有凹槽,与该活塞芯装接的活塞的上端端面设有凸起的棱台。本技术将充液口的下密封圈设为圆锥台形状,便于对充液母瓶的出液嘴定位,方便操作,密封性好,保证充液的时候液体不会倒流撒出。另外,大大缩短了充液行程,有效降低充液时的按压力,使用者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完成充液过程。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附图I所示,一种充液瓶的充液结构,包括装在瓶体4端口内的活塞7和活塞芯5,活塞芯5与活塞7装接,活塞7上套装有弹簧6,瓶体4的端口内壁装设有尾盖1,活塞7装在尾盖I内,活塞7的进口端套接有下密封圈8,该下密封圈8的端口表面贴装在尾盖I下端面,活塞7上部开有出液孔17,活塞7外圆周表面设有疏气齿槽,该疏气齿槽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尾盖I上设有倒扣,便于尾盖I与瓶体4的固定。在以上所述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下,有以下两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附图I所示,在活塞7上部套装有第一上密封圈2,第一上密封圈2侧壁与活塞7外圆周表面紧密接触,该第一上密封圈2上端面与活塞芯5的内端面紧密接触。第一上密封圈2还与瓶体4内壁相固定。第一上密封圈2的硬度小于下密封圈8的硬度;或者第一上密封圈2的硬度大于下密封圈8的硬度。即第一上密封圈的硬度与下密封圈的硬度不同,便于实现第一上密封圈与下密封圈同步密封的目的。实施例二,如附图2所示,瓶体4内壁装有第二上密封圈9,该第二上密封圈9与活塞芯5的内端面紧密接触,瓶体4内壁装设有中密封圈10,该中密封圈10与活塞7的外圆周表面紧密接触,瓶体4内壁装设有压环11,该压环11顶压着中密封圈10。第二上密封圈9的硬度小于下密封圈8的硬度;或者第二上密封圈9的硬度大于下密封圈8的硬度。即第二上密封圈的硬度与下密封圈的硬度不同,便于实现第二上密封圈与下密封圈同步密封的目的。实施例三,如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一致,区别为将压环11的底面与尾盖I的上端面装接,压环11的下部开设有排气槽15。当然,也可以在压环11的上部开设排气槽,或者在压环11的上部和下部同时开设排气槽,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具体设定。另外,将下密封圈8的内部壁设为圆锥台形状,即下密封圈8的内部形状为圆锥台形状,而该下密封圈8的外部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在充液的时候使下密封圈8与母瓶的出液嘴能够自动定心。活塞芯5的外圆周表面开设有出液槽,活塞芯上端的内端面设有凸起的棱台,与该活塞芯装接的活塞的上端端面设有凹槽。或者在活塞芯上端的内端面开设凹槽,而在活塞的上端端面设凸起的棱台。保证在充液的过程中,活塞的上端端面与活塞芯上端的内端面之间具有空隙,使液体更加顺利的进入瓶体内。当然,凸起的棱台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并不限定。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尾盖I与下密封圈8接触的位置设有与下密封圈8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3。活塞7上与下密封圈8接触的位置也设有与下密封圈8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3。活塞芯5上端的内端面与第一上密封圈2接触的位置同样设有与该第一上密封圈2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3。或者活塞芯5上端的内端面与第二上密封圈9接触的位置设有与该第二上密封圈9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3。瓶体4内壁与第一上密封圈接触的区域也设有与该第一上密封圈2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3。或者瓶体4内壁与第二上密封圈9接触的区域设有与该第二上密封圈9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3。即尾盖、活塞、活塞芯及瓶体内壁与密封圈接触的区域都至少设置有一个与相应密封圈紧密接触的凸起的密封条。在同一个区域,密封条至少设置一处。尾盖I的外表面还设有环形 凸起12,该环形凸起12与瓶体4内壁紧密接触,对瓶体4内壁起到密封的作用。尾盖I上还可设置倒扣13,有利于尾盖I与瓶体4的固定。实施例一揭示的结构,在充液的时候,活塞被往上顶而向上发生位移,由于下密封圈的硬度与第一上密封圈的硬度不同,即硬度较小的相对柔软一些,硬度较大的则相对硬一些。随着活塞向上移,第一上密封圈紧紧的对活塞外圆周表面和活塞芯的内端面进行密封住,停止液体回流和撒出瓶体外。第一密封圈既起到对活塞外圆周表面的密封作用,又起到对活塞芯和瓶体内壁的密封作用。实施例二揭示的结构,第二密封圈起到对活塞芯及瓶体内壁的密封作用,中密封圈起到对活塞的密封作用,保证充液时候瓶内液体不会倒流出瓶体外。实施例三揭示的结构,充液过程与实施例二揭示的结构一致,实施例二中的压环直接与瓶体内壁相安装。实施例三中,则是将压环与尾盖相装接,并且在压环下部开设排气槽。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只是对本技术作出直接替换或等同替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充液瓶的充液结构,包括装在瓶体(4)端口内的活塞(7)和活塞芯(5),活塞芯与活塞装接,活塞上套装有弹簧(6),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液瓶的充液结构,包括装在瓶体(4)端口内的活塞(7)和活塞芯(5),活塞芯与活塞装接,活塞上套装有弹簧(6),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的端口内壁装设有尾盖(1),活塞装在尾盖内,活塞的进口端套接有下密封圈(8),该下密封圈的端口表面贴装在尾盖下端面,活塞外圆周表面设有疏气齿槽,活塞上部开有出液孔(1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贻明王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怡信磁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