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丰亮专利>正文

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2968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属于旋风除尘器领域,包括:进风管、锥体集灰器、缓冲料斗和筒体,筒体内包括:排风管、旋风器和锥体沉降筒,排风管上固定有螺旋导流叶片,集灰器下端设有排灰口,进风管设在旋风器一侧且与旋风器相通,旋风器下端连接圆锥形沉降筒与旋风器相通,沉降筒与集灰器之间设有倒锥形的缓冲料斗,锥体沉降筒长度加长且锥角大小设为20°~25°。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了现有除尘器中存在的灰尘二次返混排出和灰尘在沉降筒内的沉降时间较短的问题,增加了气流在旋风器中的停留时间,并且防止了内侧部分尘粒裹进出风管,有利于小颗粒的沉降完全,从而提高了设备的除尘效率,除尘效果较彻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旋风除尘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尘效率高、除尘彻底的增长型的旋风除尘器。
技术介绍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流做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灰尘粒从气体中分离并捕集下来的装置,与布袋除尘器、布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脱硫除尘器相比,以其结构简单、体积小、制造维修方便、除尘效率较为理想等优点,成为目前主要的除尘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工厂窑炉烟气除尘、锅炉除尘器和工厂通风除尘等,如何提高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是当前除尘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旋风除尘器工作时,当含尘气体从进气口以较高的速度进入蜗壳内时,气流将由 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并向上、向下流动。旋转气流中的一部分向上旋转时被顶盖阻挡返回,而旋转气流中绝大部分沿壳内壁呈螺旋向下,朝锥体流动,形成内旋气流。由于尘粒的密度比空气大很多倍,因此旋转的尘粒在与气体作圆周运动中,受离心加速度的作用,将从气流中分离甩向蜗壳内壁,落进圆锥体集灰器中经排灰口排出。影响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很多,排气管的深度、锥体的长度和锥角大小对除尘器除尘效率影响较大,排风管插入过浅,易造成进风口含尘气流直接进入排尘管,而且增大了灰尘二次返混排出的可能性,影响除尘效率;锥体长度过短和锥角过大时,灰尘在沉降筒内的沉降时间较短,不利于灰尘的沉降,同样也影响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能够解决现有除尘器中存在的灰尘二次返混排出和灰尘在沉降筒内的沉降时间较短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包括进风管、锥体集灰器、缓冲料斗和筒体,所述筒体内包括排风管、旋风器和锥体沉降筒,所述排风管上固定有螺旋导流叶片,所述集灰器下端设有排灰,所述进风管设在旋风器一侧且与旋风器相通,所述旋风器下端连接圆锥形沉降筒与旋风器相通,所述沉降筒与集灰器之间设有倒锥形的缓冲料斗,所述锥体沉降筒长度加长且锥角大小设为20。 25。。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管下端伸至旋风器的最底端。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筒体内壁上衬有玄武岩和陶瓷复合涂料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增加了气流在旋风器中的停留时间,并且防止了内侧部分尘粒裹进出风管,有利于小颗粒的沉降完全,从而提高了设备的除尘效率,除尘效果较彻底。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进风管,2、筒体,21排风管,211、螺旋导流叶片,22、旋风器,23、锥体沉降筒,3、锥形集灰器,31、排灰口,4、缓冲料斗,5、复合涂料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 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包括进风管I、锥体集灰器3、缓冲料斗4和筒体2,筒体2内包括排风管21、旋风器22和锥体沉降筒23,排风管21上固定有螺旋导流叶片211,集灰器3下端设有排灰口 31,进风管I设在旋风器22 —侧且与旋风器22相通,旋风器22下端连接圆锥形沉降筒23与旋风器22相通,锥体沉降筒23长度加长且锥角大小设为20° 25°,增加了气流在旋风器22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小颗粒的沉降完全,且使向下旋转的气体平缓地转变成折转向上的旋转,从而使除尘效果得到提高。进一步,沉降筒23与集灰器3之间设有倒锥形的缓冲料斗4,减少了沉降筒23的反混和下灰环产生的二次扬灰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排风管21下端伸至旋风器22的最底端,防止了内侧部分尘粒裹进出风管,提高了设备的除尘效率,除尘效果较彻底。进一步,筒体2内壁上衬有玄武岩和陶瓷复合涂料层5,增强了筒体2内壁的耐腐和耐磨性能,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传统的旋风除尘器基础上对其结构做了进一步改进(1)圆锥体沉降筒23长度加长并且采用20° 25°小锥角,增加了气流在旋风器22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小颗粒的沉降完全,且使向下旋转的气体平缓地转变成折转向上的旋转,从而使除尘效果得到提高;(2)排风管21下端至旋风器22最下端,防止了内侧部分尘粒裹进排风管21,提高了设备的除尘效率,除尘效果较彻底。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包括进风管、锥体集灰器、缓冲料斗和筒体,所述筒体内包括排风管、旋风器和锥体沉降筒,所述排风管上固定有螺旋导流叶片,所述集灰器下端设有排灰口,所述进风管设在旋风器一侧且与旋风器相通,所述旋风器下端连接圆锥形沉降筒与旋风器相通,所述沉降筒与集灰器之间设有倒锥形的缓冲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沉降筒长度加长且锥角大小设为20° 25°。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下端伸至旋风器的最底端。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壁上衬有玄武岩和陶瓷复合涂料层。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属于旋风除尘器领域,包括进风管、锥体集灰器、缓冲料斗和筒体,筒体内包括排风管、旋风器和锥体沉降筒,排风管上固定有螺旋导流叶片,集灰器下端设有排灰口,进风管设在旋风器一侧且与旋风器相通,旋风器下端连接圆锥形沉降筒与旋风器相通,沉降筒与集灰器之间设有倒锥形的缓冲料斗,锥体沉降筒长度加长且锥角大小设为20°~25°。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能够解决了现有除尘器中存在的灰尘二次返混排出和灰尘在沉降筒内的沉降时间较短的问题,增加了气流在旋风器中的停留时间,并且防止了内侧部分尘粒裹进出风管,有利于小颗粒的沉降完全,从而提高了设备的除尘效率,除尘效果较彻底。文档编号B04C5/085GK202667014SQ201220250418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专利技术者郭丰亮 申请人:郭丰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于小颗粒沉降的旋风除尘器,包括:进风管、锥体集灰器、缓冲料斗和筒体,所述筒体内包括:排风管、旋风器和锥体沉降筒,所述排风管上固定有螺旋导流叶片,所述集灰器下端设有排灰口,所述进风管设在旋风器一侧且与旋风器相通,所述旋风器下端连接圆锥形沉降筒与旋风器相通,所述沉降筒与集灰器之间设有倒锥形的缓冲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沉降筒长度加长且锥角大小设为20°~2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丰亮
申请(专利权)人:郭丰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