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麻粘纱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12320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7 0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麻粘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一预并,得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将毛型粘胶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二预并,得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将所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与所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混合,然后依次进行并条、粗纱和细纱,得到麻粘纱。本发明专利技术以长纤维麻条和毛型粘胶条为原料,应用苎麻长纺设备纺制麻粘纱。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生产方法生产的麻粘纱。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的麻粘纱条干较好,毛羽较少,强度较高,有丝光感,无接头、无大小结,完全满足针织用纱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麻纺纱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纺织服装领域中,麻类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涤麻纱和麻粘纱等麻纱的需求日益增多。 目前,传统方法一般采用苎麻短纤维和粘胶短纤维在棉纺设备上进行麻粘纱的纺制,其生产方法具体为将平均长度达IOOmm的苎麻纤维切断形成40mm以下的苎麻短纤维(切断麻或落麻)后,将其与粘胶短纤维(棉型粘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将混合后的纤维依次在棉纺设备上进行清花、钢丝、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从而得到麻粘纱。但是,切断之后的苎麻纤维的短绒含量比切断之前的苎麻纤维的短绒含量增加了一倍,加之苎麻纤维的抱合力差,使其在纺纱的加捻过程中,毛羽增多,条干很差,强力较低,如麻粘比例为55 :45的60Nm/l传统麻粘纱的单纱断裂强度仅为9. 5CN/tex。同时,由于苎麻短纤维与棉型粘胶纤维是先混合、然后再经过钢丝机梳理,使得两种纤维在钢丝机针面上的梳理程度不同、性状不同,无法达到最佳的梳理效果,造成麻粒增多。因此,传统方法生产的麻粘纱无法适应针织用纱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该生产方法生产的麻粘纱强力较高,条干较好,完全满足针织用纱的需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麻粘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一预并,得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将毛型粘胶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二预并,得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将所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与所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混合,然后依次进行并条、粗纱和细纱,得到麻粘纱。优选的,所述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的纤维支数> 2000Nm,硬条率(O. 12%,束纤维断裂强度彡5. OCN/tex。优选的,所述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依次采用絹纺梳理方法、毛纺梳理方法制成。优选的,所述毛型粘胶条的细度< 3旦。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并的牵伸倍数为7. 9^8. I。优选的,所述第二预并的牵伸倍数为7. 3^7. 4。优选的,所述并条在相对湿度为659Γ70%、温度为21°C 23°C的条件下进行。优选的,所述并条包括四道,所述并条后的条干的cv值< 16%。优选的,所述粗纱包括两道,所述粗纱后的条干的cv值< 2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上文所述的生产方法生产的麻粘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将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一预并,得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将毛型粘胶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二预并,得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将两种纤维条混合后再依次进行并条、粗纱和细纱,得到麻粘纱。本专利技术将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毛型粘胶条分别进行梳理,减少纤维中杂物的含量,能达到最佳的梳理效果;梳理后的两种纤维条分别经过第一预并、第二预并,然后混合、并条,提高纤维伸直长度,降低条干的长度变异系数;再经粗纱、细纱,得到高品质的麻粘纱。本专利技术以长纤维麻条和毛型粘胶条为原料,应用苎麻长纺设备纺制麻粘纱。本专利技术生产的麻粘纱条干较好,毛羽较少,强度较高,有丝光感,无接头、无大小结,完全满足针织用纱的需求。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麻粘纱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麻粘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一预并,得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将毛型粘胶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二预并,得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将所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与所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混合,然后依次进行并条、粗纱和细纱,得到麻粘纱。本专利技术以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和毛型粘胶条为原料,在苎麻长纺设备上纺制得到麻粘纱,其条干较好,毛羽较少,强度较高,有丝光感,无接头、无大小结,完全满足针织用纱的需求。本专利技术将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一预并,得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其可简称为预麻条。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的纤维支数彡2000Nm,硬条率彡O. 12%,束纤维断裂强度彡5. OCN/tex。所述麻条优选为苎麻条。所述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优选依次采用絹纺梳理方法、毛纺梳理方法制成,具体为将精干麻依次进行粗梳、园梳、排麻、分磅、延展和制条,得到连续的麻条;将所述连续的麻条依次进行第三预并、第三精梳、第四预并、第四精梳、第五预并、第五精梳和并条,得到并条后的麻条;将所述并条后的麻条进行成球,得到成球的麻条。上述方法将精干麻依次进行粗梳、园梳、排麻、分磅、延展和制条,得到连续的麻条。上述方法对所述精干麻没有特殊限制,采用经过本领域常用的脱胶方法得到的精干麻即可,优选为苎麻精干麻。上述方法利用大切或者中切,优选利用大切对所述精干麻进行粗梳,使纤维分离劈细,所述粗梳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手段,上述方法对其没有特殊限制。对精干麻粗略梳理后,上述方法利用园型精梳机对经过粗梳的精干麻进行园梳,即,将卷绕成段的棒麻的一端被滑板夹持,另一端被梳理,然后将棒麻翻转,使梳理过的一端被夹持,对原来被夹持的一端进行梳理,得到呈片状的纤维(麻页)。所述园梳为园型精梳,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手段,上述方法对其没有特殊限制。所述园梳的锡林和梳辊的隔距可以为3. 2mm ;所述园梳后的麻页重量优选为150克 200克。完成园梳后,上述方法进行排麻,利用人工排除麻页中的杂物、生丝和硬条,得到叠成一定规格的麻片。上述方法对所述排麻没有特殊限制,所述排麻优选为一次排麻,所述排麻后的麻片重量优选为11克/片 15克/片,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影响质量的因素,同 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上述方法将得到的叠成一定规格的麻片进行分磅,磅成一定重量,一般为200克/个。所述分磅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手段,上述方法对其没有特殊限制。上述方法将得到的磅成一定重量的麻片经延展机进行延展,制成具有一定长度与一定重量的延展球。所述延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手段,上述方法对其没有特殊限制,所述延展优选包括两道,即包括第一延展和第二延展。上述方法将得到的延展球连续喂入制条机进行制条,得到连续的麻条。所述制条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手段,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制条的前罗拉车速优选为125转/分 130转/分;所述制条的前隔距可以为20mm,后隔距可以为30mm。得到连续的麻条后,上述方法将其依次进行第三预并、第三精梳、第四预并、第四精梳、第五预并、第五精梳和并条,得到并条后的麻条。将精干麻通过原有絹纺设备进行初梳后,上述方法利用精梳机进行三次并合梳理,然后再利用并条机进行一道并条,能使纤维更加充分分离,利于充分去除纤维中杂物,提高纤维平均长度和平行伸直度,消除纤维中硬条和并丝,降低短纤维含量。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精梳机优选为型号为1603的德国精梳机,所述并条机优选为高速数控匀整并条机,型号如CZ423-D1和日本OKK ;所述第三预并的前罗拉车速优选为35米/分 50米/分,隔距可以为40mnT45mm ;所述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麻粘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纤维平均长度在40mm以上的麻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一预并,得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将毛型粘胶条依次进行梳理、第二预并,得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将所述第一预并后的麻条与所述第二预并后的毛型粘胶条混合,然后依次进行并条、粗纱和细纱,得到麻粘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祝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