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志武专利>正文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和操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10061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7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和操作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含有内循环、外循环、内加热、外换热和破壳功能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反应器的罐体、导流加热装置、沼气循环系统、污水循环系统,罐体内分为污泥床区、悬浮区和沉降区,悬浮区内设有若干个由导流筒和加热蛇管组成的导流加热装置,沼气与污水分别设有外接管路与反应器的罐体构成循环通路,可进行厌氧处理、导流循环混合、加热、反冲及外循环、排泥、破壳等操作,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污水与活性污泥接触时间长、厌氧消化反应温度均匀、有机负荷率高、产气量大、不易结壳、结壳后易破壳、比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节能等优点,适于处理高含固量有机污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体地说是一种含有内循环、外循环、内加热、外换热和破壳功能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及其操作方法。沼气工程技术是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转化有机废弃物为沼气等可利用物质的十分有效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经过厌氧消化反应转化为沼气。目前,处理高含固量污水(固体含量> 5%)所用的厌氧消化设备主要有地埋式厌氧消化池、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STR)、升流式固体反应器(USR)。(I)地埋式厌氧消化池在消化池内呈自然沉淀状态,厌氧消化活动旺盛场所只限于活性层内,因而地埋式厌氧消化池处理效率较低。·(2)完全混合式反应器体积较大、易启动,但其污泥停留时间等于水力停留时间,不能在反应器内积累起足够浓度的污泥,并且由于全混导致反应器内反应物浓度较低,处理效率不高。( 3 )升流式固体反应器升流式固体反应器是一种专用于处理固体物含量较大的厌氧消化反应器,其构造特点是反应器内不设三相分离器和其它构件。有机物固体含量高的污水由反应器底部配水系统进入,在底部均匀分散后上升流动,通过含有高浓度厌氧微生物的污泥床,使污水中的有机固体与厌氧微生物充分接触反应,有机固体被液化和厌氧分解成沼气。产生的沼气随水流上升具有搅拌混合作用,促进了固体与微生物的接触。比重较大的固体物(包括微生物、未降解的有机固体和无机固体等)依靠重力沉降作用被累积在反应器下部,使反应器内保持较高的固体量和生物量,可使反应器有较长的微生物和固体停留时间。在出水溢流渠前设置挡渣板,可减少反应器内悬浮固体的流失,通过污泥床的水流从池顶的出水渠溢流至池外。升流式固体反应器液面会形成浮渣层,在长期稳定运行过程中,浮渣层达到一定厚度后趋于动态平衡。反应器集气室中的沼气经排气管引出后进入沼气储气柜,反应器内设排泥管可将多余的污泥和下沉在底部的惰性物质定期排除。厌氧反应器液面的浮渣通常会产生结壳,国内专利申请CN102191172A中公开了一种免结壳的沼气池结构,在沼气池体内设置突出物,利用产气和用气时发酵室液面的升降,突出物划破发酵室料液上面的浮渣,达到破壳的效果,这种破壳方法其破壳力度和范围太小,无法用于反应器中。升流式固体反应器通常通过增加内循环来增加反应接触的时间,国内专利CN101891302A公开了一种内循环式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该技术方案的反应器两端设有溢流出水堰,中间设有三相分离器,其在三相分离器的两端的反应器罐体上设有挡板,配合三相分离器上的凸起堰,增加内循环,但是这种内循环方式的循环出口是细长的管道,容易导致堵塞,其循环出口对准了污泥床层,容易冲开污泥,导致浓度下降,反应效率降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破壳、内循环的上述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兼具破壳、内循环、外循环、内加热和外换热功能的。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包括反应器的罐体、导流加热装置、沼气循环系统、污水循环系统,罐体内自下而上分为污泥床区、悬浮区和沉降区,罐体悬浮区连接排水管,罐顶连接排气管,罐体沉降区的内壁上设有出水溢流渠,罐体对应出水溢流渠的位置连接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区内设有若干个导流加热装置,所述的罐体连接排水管的位置低于导流加热装置的顶端位置。所述的导流加热装置由导流筒和加热蛇管组成,导流筒外盘有加热蛇管。所述的沼气循环系统由排气管、气体加压装置、排气支管、曝气管和曝气头组成,所述的排气管出口与气体加压装置进口连接,气体加压装置出口连接净化管和排气支管, 与曝气管出口相连的曝气头位于导流筒下方,排气支管出口与曝气管进口相连,所述的气体加压装置包括风机或者压缩机。所述的污水循环系统由排水管、排水支管、吸泥泵、反冲管和排泥管组成,所述罐体的污泥床区内连接排泥管,所述的排泥管和排水支管与吸泥泵进口连接,吸泥泵出口连接污泥出口管和反冲管,反冲管另一端与排泥管连接。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优化方案溢流渠外设有挡渣板,挡渣板由上部竖直的第一挡板和下部的与罐体内壁形成锐角的第二挡板连接构成,第一挡板的顶端位置高于溢流渠顶端,出水溢流渠、挡渣板和罐体间存在的空间构成沉降通道。所述的净化管和排气支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罐体的污泥床区内连接进水管,进水管上水平方向设有若干布水支管,支管底部设有若干的排水孔。所述的排泥管、排水管、排水支管、污泥出口管和反冲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的进水管在进入所述反应器前,先与出水管通过换热器换热。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上述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厌氧处理方法,污水从反应器底部进入后上升流动,经过污泥床区与污泥反应产生沼气,升流污水及沼气带动污泥上升至悬浮区和沉降区,并继续进行厌氧消化反应;在间歇性的导流循环混合期间,排气管中的部分沼气通过排气支管、曝气管、曝气头循环进入反应器中,所述的污泥在悬浮区内受到从曝气头中逸出沼气的浮力,经过导流筒导流向上流动,流动至导流筒顶端后自然向下沉淀,形成内循环;同时,污水和污泥受到加热蛇管的加热,使反应器内温度均匀地控制在中温消化温度(35 °C )或高温消化温度(55 °C )附近。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上述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破壳方法,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在液面会形成浮渣的结壳,通过排水管排水降低反应器中液位的高度,液位在降至导流加热装置顶部时,通过导流加热装置的顶部破开所述的结壳;反应器停止排水,其液位升高到正常液位后,进行导流加热装置的导流循环混合操作,进一步粉碎已破开的浮渣。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上述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反冲及外循环方法,悬浮区中的悬浮液经排水管、排水支管由吸泥泵送至所述的反冲管中,然后反冲管中的悬浮液将排泥管中的污泥反冲入污泥床区底部,其后悬浮区中的悬浮液继续通过吸泥泵抽出,经反冲管、排泥管循环进入污泥床区,搅动沉积在反应器下部的污泥,使污泥床向上膨胀,污水外循环持续一段时间,从而增大主要发生厌氧消化反应的污泥床空间区域。本专利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推流式反应器的特点,同时反应器上部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导流循环混合,并且反应器排渣前的反冲及外循环操作使污泥床向上膨胀,提高了反应器上部活性污泥的浓度,强化了该区域厌氧消化反应,从而兼顾了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STR)、升流式固体反应器(USR)的优点,适于处理高含固量有机污水,具有有机负荷率高、产气量大、运行稳定、抗冲击能力强、比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EGSB)节能等优点。2.在反应器的截面中均匀布置了多个导流加热装置对污水进行加热与内循环流动,显著提高了传热效率,并能实现反应器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使厌氧菌都处于适宜的消化温度,避免了常规的反应器外壁夹套加热导致反应器内部的温度梯度分布现象; 3.反应器上部设有间歇性的导流循环混合操作,使反应器液面不易结壳;即使出现了浮渣结壳现象,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能够进行破壳操作,从而解决了地埋式厌氧消化池与升流式固体反应器最致命的结壳问题,也避免了完全混合式反应器采用搅拌装置带来的因搅拌轴动密封失效导致沼气泄露的风险;4.反应器排渣采用动力排渣,解决了传统沼气池存在的沼渣沉积问题。图I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A-A剖面图;图3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包括反应器的罐体、导流加热装置、沼气循环系统、污水循环系统,罐体内自下而上分为污泥床区、悬浮区和沉降区,罐体悬浮区连接排水管,罐顶连接排气管,罐体沉降区的内壁上设有出水溢流渠,罐体对应出水溢流渠的位置连接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区内设有若干个导流加热装置,所述的罐体连接排水管的位置低于导流加热装置的顶端位置,所述的导流加热装置由导流筒和加热蛇管组成,导流筒外盘有加热蛇管,所述的沼气循环系统由排气管、气体加压装置、排气支管、曝气管和曝气头组成,所述的排气管出口与气体加压装置进口连接,气体加压装置出口连接净化管和排气支管,与曝气管出口相连的曝气头位于导流筒下方,排气支管出口与曝气管进口相连,所述的气体加压装置包括风机或者压缩机,所述的污水循环系统由排水管、排水支管、吸泥泵、反冲管和排泥管组成,所述罐体的污泥床区内连接排泥管,所述的排泥管和排水支管与吸泥泵进口连接,吸泥泵出口连接污泥出口管和反冲管,反冲管另一端与排泥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志武
申请(专利权)人:蔡志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