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军专利>正文

自平衡助力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01133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8:28
自平衡助力升降装置,包括:底架、摆臂支撑组、摆臂组、床架支撑组、配重组、电磁动力组、角度检测器和载台,摆臂支撑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摆臂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床架支撑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当载台上加减了负荷之后,摆臂组的平衡被打破,这一变化被角度检测器感应,随即启动配重组使其重心进行调整,直到角度检测器感应到摆臂组的重新进入平衡状态,此时仅需较小的动力即可驱动载台,因此电磁动力组的额定功率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助力升降技术,具体是一种自平衡助力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常见的机械设备的驱动装置为了实现线性传动,大都采用旋转电机配合曲柄连杆、凸轮等运动副可以实现线性传动。譬如公告号CN2810570所公开的电动摇摆床,包括机架、床身,床身通过固定于其底中部的转轴支撑于机架上,床身的一侧底部铰接有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采用电机驱动的曲柄铰接,电机驱动曲柄并通过连杆使床身摆动。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摇摆床的负载重量和电机的输出功率无法自动匹配,为了满足较大范围的负载重量,必须采用输出功率较大的电机,导致功耗过大,不利于节能环保和用电安全,易磨损,具有噪声污染,尤其难以适用于日常生活的范畴,应用范围受到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提供了一种自平衡助力升降装置,通过配重装置自动平衡负载重量,在平衡状态下仅采用低功耗的动力装置即可实现平稳升降,结构简单,节能环保。具体的,本技术的自平衡助力升降装置,包括底架、摆臂支撑组、摆臂组、床架支撑组、配重组、电磁动力组、角度检测器和载台。摆臂支撑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摆臂支撑组包括第一摆臂支撑梁、第二摆臂支撑梁、第三摆臂支撑梁、第四摆臂支撑梁、第五摆臂支撑梁,第一摆臂支撑梁的末端与第二摆臂支撑梁的首端铰链,第二摆臂支撑梁的中部与第三摆臂支撑梁的首端铰链,第四摆臂支撑梁、第五摆臂支撑梁的首端皆与第一摆臂支撑梁的首端铰链;摆臂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摆臂组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第一摆臂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两段结合部铰连于底架上,第二摆臂也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两段结合部也铰连于底架上,第二摆臂支撑梁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下段的中上部,第四摆臂支撑梁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下段的中部,第三摆臂支撑梁的末端铰连于第二摆臂下段的中上部,第五摆臂支撑梁的末端铰连于第二摆臂下段的中部;床架支撑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床架支撑组包括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臂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首端铰连于第二摆臂上段的中部,其两段结合部铰连于第二支撑臂的首端,第二支撑臂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上段的中部;配重组固定在两组摆臂组的第二摆臂的下段上,其重心沿第二摆臂的下段方向可调;电磁动力组固定在底架上,具有竖直运动的主轴;角度检测器固定在底架上;载台的底面与主轴的顶端配合,且其四角分别设有立柱,立柱的末端分别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上段的端部铰接,第一支撑臂的末端分别铰连于其中一个立柱的中部。上述结构中,以第二摆臂为杠杆,配重组和载台为杠杆两端负荷,调节配重组使其重心沿第二摆臂的下段方向进行调整,直到杠杆平衡后角度检测器将第二摆臂的上段当前位置记录为参考值。当载台上加减了负荷之后,摆臂组的平衡被打破,第二摆臂的上段必然会转动一定角度,这一变化被角度检测器感应,随即启动配重组使其重心沿第二摆臂的下段方向进行调整,直到角度检测器感应到第二摆臂的上段位置回到为参考值,作为杠杆的第二摆臂重新进入平衡状态,此时仅需较小的动力即可驱动载台,因此电磁动力组的额定功率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配重装置自动平衡负载重量,在平衡状态下仅采用低功耗的动力装置即可实现平稳升降,结构简单,节能环保;应用范围广泛,可替代现有电动摇摆床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回转木马等游乐装置,以及其他类似的助力升降装置。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底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摆臂支撑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摆臂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床架支撑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配重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电磁动力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电磁动力组的局部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的载台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I到图10所示,本技术的自平衡助力升降装置包括底架I、摆臂支撑组2、摆臂组3、床架支撑组4、配重组5、电磁动力组6、角度检测器7和载台8。图中所示,本技术实施为保健床,载台8为床体。摆臂支撑组2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摆臂支撑组2包括第一摆臂支撑梁21、第二摆臂支撑梁22、第三摆臂支撑梁23、第四摆臂支撑梁24、第五摆臂支撑梁25,第一摆臂支撑梁21的末端与第二摆臂支撑梁22的首端铰链,第二摆臂支撑梁22的中部与第三摆臂支撑梁23的首端铰链,第四摆臂支撑梁24、第五摆臂支撑梁25的首端皆与第一摆臂支撑梁21的首端绞链;摆臂组3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摆臂组3包括第一摆臂31和第二摆臂32,第一摆臂31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两段结合部铰连于底架上,第二摆臂32也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两段结合部也铰连于底架I上,第二摆臂支撑梁22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31下段的中上部,第四摆臂支撑梁24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31下段的中部,第三摆臂支撑梁23的末端铰连于第二摆臂32下段的中上部,第五摆臂支撑梁25的末端铰连于第二摆臂32下段的中部;床架支撑组4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床架支撑组4包括第一支撑臂41和第二支撑臂42,第一支撑臂41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首端铰连于第二摆臂32上段的中部,其两段结合部铰连于第二支撑臂42的首端,第二支撑臂42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31上段的中部;配重组5固定在两组摆臂组3的第二摆臂32的下段上,其重心沿第二摆臂32的下段方向可调;电磁动力组6固定在底架I上,具有竖直运动的主轴64 ;角度检测器7固定在底架I上;载台8的底面与主轴64的顶端配合,且其四角分别设有立柱81,立柱81的末端分别与第一摆臂31和第二摆臂32的上段的端部铰接,第一支撑臂41的末端分别铰连于其中一个立柱81的中部。上述结构中,以第二摆臂32为杠杆,配重组5和载台8为杠杆两端负荷,调节配重组5使其重心沿第二摆臂32的下段方向进行调整,直到杠杆平衡后角度检测器7将第二摆臂32的上段当前位置记录为参考值。当载台8上加减了负荷之后,摆臂组3的平衡被打破,第二摆臂32的上段必然会转动一定角度,这一变化被角度检测器7感应,随即启动配重组5使其重心沿第二摆臂32的下段方向进行调整,直到角度检测器7感应到第二摆臂32的上段位置回到为参考值,作为杠杆的第二摆臂32重新进入平衡状态,此时电磁动力组6仅需较小的动力即可驱动载台8,因此电磁动力组6的额定功率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为充分发挥保健床的功能,电磁动力组6将载台8抬升后将其释放,载台8自然下降,随后作为杠杆的第二摆臂32可以逐渐停止摇摆进入平衡状态,若人乘卧其上,可感觉到失重感,如此往复,可实现平稳舒适的催眠效果,让人体得到极佳的放松和恢复。第一摆臂31和第二摆臂32各自的夹角范围影响着第二摆臂32进入平衡状态过程中的摆动频率,夹角越大频率越低。床架支撑组4主要起支撑载台8的作用,使其始终保持上下运动,避免水平摆动。如图7所示,配重组5具有沿第二摆臂32的下段方向的丝杆51和导轨52,导轨52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平衡助力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摆臂支撑组、摆臂组、床架支撑组、配重组、电磁动力组、角度检测器和载台;摆臂支撑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摆臂支撑组包括第一摆臂支撑梁、第二摆臂支撑梁、第三摆臂支撑梁、第四摆臂支撑梁、第五摆臂支撑梁,第一摆臂支撑梁的末端与第二摆臂支撑梁的首端铰链,第二摆臂支撑梁的中部与第三摆臂支撑梁的首端铰链,第四摆臂支撑梁、第五摆臂支撑梁的首端皆与第一摆臂支撑梁的首端铰链;摆臂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摆臂组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第一摆臂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两段结合部铰连于底架上,第二摆臂也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两段结合部也铰连于底架上,第二摆臂支撑梁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下段的中上部,第四摆臂支撑梁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下段的中部,第三摆臂支撑梁的末端铰连于第二摆臂下段的中上部,第五摆臂支撑梁的末端铰连于第二摆臂下段的中部;床架支撑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每个床架支撑组包括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臂具有夹角范围为165?180度的上下两段,其首端铰连于第二摆臂上段的中部,其两段结合部铰连于第二支撑臂的首端,第二支撑臂的末端铰连于第一摆臂上段的中部;配重组固定在两组摆臂组的第二摆臂的下段上,其重心沿第二摆臂的下段方向可调;电磁动力组固定在底架上,具有竖直运动的主轴;角度检测器固定在底架上;载台的底面与主轴的顶端配合,且其四角分别设有立柱,立柱的末端分别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上段的端部铰接,第一支撑臂的末端分别铰连于其中一个立柱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陈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