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包括支管、底座复板、副支管、插销和固定于底座复板上套管,所述副支管的上端可滑动的套接于所述主支管下端内侧;所述主支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高度调节孔,所述副支管的侧壁上相应地设有第二高度调节孔,所述插销依次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后,将主支管与副支管固定;所述副支管的下端套接于套管内侧,且抵顶底座复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工作效率高,能够多次调节刚性支撑装置的高度,且能够实现升降可调。(*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船舶建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船舶建造技术中,无论是分段中组还是合拢过程,所用到的支撑方法都为原支柱控制方法,即为采用单钢管焊接支撑,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钢管直接焊接在船体上,不仅耗时长,还破坏船体,同时受场地和船台平整度的限制,在用完的拆卸过程中,往往是对钢管进行截断,这样的钢管的长度就会变短,再次使用时,短的钢管需要接长,若使用新的钢管又要割除,不利于再次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倘若对于上述钢管材料的一次性使用,又会造成了原材料的大量浪费,同时,钢管在焊接时,对船体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有时,在调节支撑高度时,会采用木质垫块,而木质垫块在承受重压状态下会收缩,从而影响主挠度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将钢管直接焊接在船体上所带来的工作效率低,耗时长,而且钢管不能重复使用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及垫木块带来的挠度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包括主支管和底座复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支管、插销和固定于底座复板上套管,所述副支管的上端可滑动的套接于所述主支管下端内侧;所述主支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高度调节孔,所述副支管的侧壁上相应地设有第二高度调节孔,所述插销依次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后,将主支管与副支管固定;所述副支管的下端套接于套管内侧,且抵顶底座复板。其中,所述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均为由多个相互连接的圆孔组成的波浪孔。其中,还包括斜口复板与紧固补偿刹,所述斜口复板固定于主支管的上端的端口面,且所述斜口复板上与紧固补偿刹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副支管下端的端口面固定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紧贴底座复板。其中,所述主支管的内侧延其长度方向设有凹槽,所述副支管的外侧相应设有凸条,所述凸条与凹槽卡合。其中,还包括螺丝,所述底座复板上设有螺孔,所述螺丝与螺孔相适配。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将钢管直接焊接在船体上所带来的工作效率低,耗时长,而且钢管不能重复使用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及垫木块带来的挠度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主要包括主支管、副支管和插销,采用将副支管的上端可滑动的套接于所述主支管下端内侧;然后在主支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高度调节孔,而在副支管的侧壁上相应地设有第二高度调节孔,插销依次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后,将主支管与副支管固定。使用时,通过改变插销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的位置可实现主支管与副支管的位置变化,工作效率高,能够多次调节刚性支撑装置的高度,且能够实现升降可调。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刚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I中副支管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I-主支管,2-副支管,3-套管,4-底座复板,5-紧固补偿刹,6_斜口复板,7_承接板,11-第一高度调节孔,12-插销,21-第二高度调节孔,41-螺丝,42-螺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I以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包括主支管I、底座复板4、副支管2、插销12和固定于底座复板4上套管3,所述副支管2的上端可滑动的套接于所述主支管I下端内侧;所述主支管I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高度调节孔11,所述副支管2的侧壁上相应地设有第二高度调节孔21,所述插销12依次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11与第二高度调节孔21后,将主支管I与副支管2固定;所述副支管2的下端套接于套管3内侧,且抵顶底座复板4。所述第一高度调节孔11与第二高度调节孔21均为由多个相互连接的圆孔组成的波浪孔,插销12的杆部的半径与圆孔的半径相适应。当然,上述第一高度调节孔11与第二高度调节孔21也可为所述第一高度调节孔11与第二高度调节孔21均为由多个相互连接的圆孔组成的波浪孔。工作时,插销12穿过圆孔实现主支管I与副支管2的固定,当需要调节刚性支撑装置的高度时,将插销12拔出,确定好合适的高度后将插销12插入,工作效率高,能够多次调节刚性支撑装置的高度,且能够实现升降可调。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斜口复板6与紧固补偿刹5,所述斜口复板6固定于主支管I的上端的端口面,且所述斜口复板6上与紧固补偿刹5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副支管2下端的端口面固定有承接板7,所述承接板7紧贴底座复板4,所述承接板7在于增大副支管2与底座复板4的接触面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主支管I的内侧延其长度方向设有凹槽,所述副支管2的外侧相应设有凸条,所述凸条与凹槽卡合,便于第一高度调节孔11与第二高度调节孔21的配八口 ο上述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螺丝41,所述底座复板4上设有螺孔42,所述螺丝41与螺孔42相适配,使得底座复板4与船体有一个较佳的固定关系。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将钢管直接焊接在船体上所带来的工作效率低,耗时长,而且钢管不能重复使用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及垫木块带来的挠度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主要包括主支管、副支管和插销,采用将副支管的上端可滑动的套接于所述主支管下端内侧;然后在主支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高度调节孔,而在副支管的侧壁上相应地设有第二高度调节孔,插销依次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后,将主支管与副支管固定。使用时,通过改变插销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的位置可实现主支管与副支管的位置变化,工作效率高,能够多次调节刚性支撑装置的高度,且能够实现升降可调。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包括主支管和底座复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支管、插销和固定于底座复板上套管,所述副支管的上端可滑动的套接于所述主支管下端内侦h所述主支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高度调节孔,所述副支管的侧壁上相应地设有第二高度调节孔,所述插销依次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后,将主支管与副支管固定;所述副支管的下端套接于套管内侧,且抵顶底座复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均为由多个相互连接的圆孔组成的波浪孔。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口复板与紧固补偿刹,所述斜口复板固定于主支管的上端的端口面,且所述斜口复板上与紧固补偿刹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支管下端的端口面固定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紧贴底座复板。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管的内侧延其长度方向设有凹槽,所述副支管的外侧相应设有凸条,所述凸条与凹槽卡合。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丝,所述底座复板上设有螺孔,所述螺丝与螺孔相适配。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舶建造用的刚性支撑装置,包括主支管和底座复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支管、插销和固定于底座复板上套管,所述副支管的上端可滑动的套接于所述主支管下端内侧;所述主支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高度调节孔,所述副支管的侧壁上相应地设有第二高度调节孔,所述插销依次穿过第一高度调节孔与第二高度调节孔后,将主支管与副支管固定;所述副支管的下端套接于套管内侧,且抵顶底座复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清洁,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华海船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