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铠装线的布线结构,其是将具有从干线(11)经由分支部(13)分支的支线(12)的铠装线(10)通过管体(20)来外护。该管体(20)具备覆盖干线(11)并分别具有互相对接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21A、121A;22A、122A)的第一和第二管体(21;22)。该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21A、121A;22A、122A)具有对应于支线(12)的剖面形状冲裁而成的切口部(30)。切口部(30)具有分别形成在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21A、121A;22A、122A)的第一切口部分和第二切口部分(31;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干线和支线的铠装线由长条状波纹管(管体)外装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通过将布设在汽车等的车体中的多根电线构成的铠装线由长条状(且为圆筒状)的波纹管(管体)外装,从而保护其不受其它构件的干扰或飞石等的冲击。在这样的铠装线中的从干线向支线分支的分支部,由于受支线的干扰而不能外装波纹管,因而,通常会设置与分支部的形状相匹配的T字形的接头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0-84611号公报(第2 4页,图I和图2)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按照上述关联技术,尽管能够保护分支部,但需要设置接头构件等其它构件。因此,导致部件数目增多,制造成本增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能够切实保护分支部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要点在于,一种铠装线的布线结构,其将具有干线和从上述干线经由分支部分支的支线的铠装线通过长条状管体来外装,其中,上述管体具有第一管体,其覆盖上述干线并具有配置在上述支线侧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管体,其覆盖上述干线并具有与上述第一开口端抵接的第二开口端。上述第一开口端和上述第二开口端具有对应于上述支线的剖面形状冲裁而成的切口部。上述切口部具有形成在上述第一开口端的第一切口部分;和形成在上述第二开口端的第二切口部分。根据上述方面,切口部对应于支线的剖面形状冲裁而成。即,在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抵接的状态下,第一切口部分和第二切口部分与支线的剖面形状一致。由此,能够切实保护铠装线不受其它构件的干扰或飞石等的冲击。此外,在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设有由第一切口部分和第二切口部分构成的切口部。由此,将第一切口部分和第二切口部分与支线契合嵌入,仅通过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的抵接就能保护由干线和支线分支而成的分支部。即,为了保护分支部,无需如关联技术所示地设置其它构件,也不再需要用于安装该其它构件的操作。因此,能够实现降低操作效率,不会使部件数目增多,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此外,上述第一管体和上述第二管体至少其中之一具有沿上述管体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切缝(slit),上述切口部也可横跨上述切缝而形成。根据上述结构,切口部横跨切缝而形成。由此,在第一管体或第二管体上形成切口部时,切缝成为切口部形成位置的标记,能够高效实现切口部的形成操作。此外,能够将管体以从切口部侧朝向干线插入的方式安装于干线。因此,向干线安装管体时,由切缝形成的边缘部分不易发生与干线的接触,能够防止干线的破损。此外,上述第一切口部分和上述第二切口部分也可以为相同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切口部分和第二切口部分为相同的形状。因此,与第一切口部分和第二切口部分为不同形状的情况不同,不需要分别区别使用第一切口部分和第二切口部分。因此,不仅使得在第一管体或第二管体形成切口部的操作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防止对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管理趋于复杂,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此外,上述支线的剖面形状为圆形,上述第一切口部分和上述第二切口部分可以形成为U字形。根据上述结构,支线的剖面形状为圆形,第一切口部分和第二切口部分形成为U字形。由此,在通常的支线的剖面形状呈圆形的情况下,尤其便于保护分支部的附近。此外,也可以使上述第一开口端形成于上述第一管体的管径最小的位置,上述第二开口端形成于上述第二管体的管径最小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开口端形成于第一管体的管径最小的位置,第二开口端形成于第二管体的管径最小的位置。由此,形成在第一开口端或第二开口端处的端缘部分将不会向管体的长度方向突出。因此,在向干线安装管体时,形成在第一开口端或第二开口端处的端缘部分不会与干线接触,因而更容易防止干线的破损。此外,也可以使上述第一开口端形成于上述第一管体的管径最大的位置,上述第二开口端形成于上述第二管体的管径最小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开口端形成在第一管体的管径最大的位置,第二开口端形成在第二管体的管径最小的位置。由此,第二开口端进入第一开口端内并被定位,因此,易于将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装配到干线上。此外,由于第一管体的一部分和第二管体的一部分重合,因此能够增强分支部附近,更易于保护分支部附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制造成本得到抑制,并能切实保护分支部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 Ca)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波纹管的俯视示意图,图3 (b)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波纹管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波纹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图5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波纹管装配在铠装线上的方法示意图。图6 Ca)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波纹管抵接前的俯视示意图,图6 (b)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波纹管抵接后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其它实施方式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I)第一实施方式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2)波纹管的制造方法、(3)波纹管的安装方法、(4)作用和效果、(5)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及(6)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述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相似部分标记相同或相似的符号。但应注意的是,附图为示意性表示,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情况不同。因此,应参考下数说明对具体尺寸等进行判断。此外,附图相互之间也包括尺寸关系或比例相互不同的部分。( 1)铠装线的布线结构的说明首先,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I进行说明。图I为本实施方式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I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铠装线的布线结构I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 Ca)为本实施方式的波纹管20的俯视示意图,图3 (b)为本实施方式的波纹管20的侧视示意图。如图I和图2所示,在铠装线的布线结构I中,铠装线10由长条状波纹管20 (管体)外装。由此,能够保护铠装线10不受其它构件的干扰或飞石等的冲击。铠装线10由布设在汽车等车体(未图示)中的多条电线组成。铠装线10具有大致呈圆筒状的干线11 (主干线)、和从干线11经由分支部13朝向一个方向(一根)分支的大致呈圆筒状的支线12(分支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干线11的剖面形状和支线12的剖面形状分别为圆形。波纹管20覆盖铠装线10,由大致呈圆筒状的树脂制构件(例如,在外周面具有凹凸的管)形成。波纹管20具有在分支部13的一侧覆盖干线11的第一管21 (第一管体)和在分支部13的另一侧覆盖干线11的第二管22 (第二管体)。第一管21具有配置在支线12侧的第一开口端21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开口端21A形成在第一管21的管径最小(PL ;Path Lane)的位置,即,形成于外周面的凹部。在第一管21上,沿波纹管20的长度方向L形成有切缝21B。切缝21B延伸至第一管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并在两端开口。第二管22与第一管21具有相同的管径。第二管22具有配置在支线12侧并与第一管21的第一开口端21A抵接的第二开口端22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二开口端22A形成在第二管22的管径最小(PL;Path Lane)的位置,S卩,形成于外周面的凹部。在第二管22上,沿波纹管20的长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铠装线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将具有干线和从所述干线经由分支部分支的支线的铠装线通过长条状管体来外装,所述管体具有:第一管体,其覆盖所述干线并具有配置在所述支线侧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管体,其覆盖所述干线并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端抵接的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一开口端和所述第二开口端具有对应于所述支线的剖面形状冲裁而成的切口部,所述切口部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端的第一切口部分;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开口端的第二切口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外村洋志,森伸也,成瀬钢二,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