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80655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漏电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设置于壳体内,主控制板与漏电检测板连接;所述漏电检测板包括若干漏电检测模块,各漏电检测模块通过各自的引出线缆与要检测的部件连接,各引出线缆通过分线块固定。所述壳体为钣金外壳,包括顶盖、底座、前支撑板,前支撑板的顶部、底部分别连接顶盖、底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漏电检测装置,既能实现单个部件的漏电检测,又能同时实现多个部件的漏电检测,还对检测装置的输入输出电缆出线方式,整个装置的钣金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减小了检测装置的体积,提高了检测装置的使用性,可靠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ー种漏电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在采煤机作业过程中,为了掌握采煤机电控箱中各部件的工作情况,需要对各部件进行实时漏电检测。现有的漏电检测装置体积较大,并且每个检测装置只能对ー个部件进行检测,使用时要检测的部件需配置独立检测装置,要专门设计安装位置,占用的电控箱内部空间,阻碍了电控箱的整体性能提升。为了优化电控箱内部结构,提升电控箱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提高电控箱的使用维护性能,有必要设计ー种集成度更高,使用安装更方便的漏电检测装置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漏电检测装置,既能实现单个部件的漏电检测,又能同时实现多个部件的漏电检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漏电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设置于壳体内,主控制板与漏电检测板连接;所述漏电检测板包括若干漏电检测模块,各漏电检测模块通过各自的引出线缆与要检测的部件连接,各引出线缆通过分线块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为钣金外壳,包括顶盖、底座、前支撑板,前支撑板的顶部、底部分别连接顶盖、底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各漏电检测模块焊接固定于漏电检测板上,各引出电缆通过分线块固定分别引出,分线块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漏电检测板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控制板通过支撑螺柱固定在底座上,漏电检测板通过支撑螺柱固定在主控制板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控制板两侧为通讯接ロ,前端为通讯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漏电检测板上集成有五个小型漏电检测模块。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五个漏电检测模块的引出电缆通过分线块固定,分线块的过线孔为半圆孔,孔两端増加倒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出的漏电检测装置,既能实现单个部件的漏电检测,又能同时实现多个部件的漏电检测,还对检测装置的输入输出电缆出线方式,整个装置的钣金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减小了检测装置的体积,提高了检测装置的使用性,可靠性。所述装置在漏电检测模块的引出电缆处设有分线固定块,分线固定块压好电缆后通过螺钉及螺母固定到漏电检测板上,分线固定块上有特别设计的走线槽,压住电缆使其不会串动,避免对检测模块产生拉扯力,损坏检测模块及电路板;槽的两侧有倒角,并采用工程塑料加工制造,防止电缆绝缘层或导体受到损坏,提高电缆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漏电检测装置结构主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漏电检测装置结构横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漏电检测模块布置及电缆走线固定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漏电检测装置分线固定块轴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一请参阅图I、图2,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新型漏电检测装置,包括有顶盖I、分线块2、紧固件3、漏电检测板4、支撑螺柱5、主控制板6、前支撑板7、底座8。如图1、2所示,顶盖I、前支撑板7、底座8构成了所述装置的壳体;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结构特点是顶盖I、前支撑板7采用O. 8毫米不锈钢钣金材料制成。为了提高壳体的强度底座8采用I. 5毫米不锈钢钣金材料制成,并且底板上铆接有不锈钢螺母81,保证安装的主控制板6与底座8之间有足够的电气间隙。顶盖I、前支撑板7、底座8通过紧固件3和支撑螺柱5连接组成漏电检测装置壳体。如图4所示,分线块2的外形结构为长方形,其底面上开有U型槽,用以固定漏电检测模块41上的引出电缆42,本技术分线块2的特点是其上的U型槽22截面尺寸略小于引出电缆42直径尺寸,U型槽22周边增加倒角23,使其能够压紧引出电缆42不至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因振动或拉扯而产生轴向串动损坏漏电检测模块41及减小对引出电缆42的磨损。分线块2为工程塑料制成,以减少磨损及自重,延长装置使用寿命。如图3所示,漏电检测板4上布置有五个漏电检测模块41,该模块通过其上的针脚焊接固定于检测板上,引出电缆42通过分线块2固定引出连接到要检测的部件上。此外,主控制板6两侧为通讯接口 61、前端为通讯接口 62,用于数据传输。装配时,先将底座8平放,将主控制板6置于其上方,用支撑螺柱5穿过主控制板安装孔拧在底板上的不锈钢螺母81上,然后在其上叠加上漏电检测板4,漏电检测板与主控制板之间有对接接口,安装时将接口对齐插入,拧紧支撑螺柱5固定;在安装漏电检测板4前,要先把漏电检测板4和分线块2用紧固件3装配为一个整体,引出电缆42必须穿过U型槽22压紧固定后引出;然后安装前支撑板7,将引出电缆42穿过顶盖3后端的腰型孔引出,腰型孔周边加护套减小摩擦,延长引出电缆寿命,最后装入顶盖I用螺钉固定。综上所述,本技术提出的漏电检测装置,既能实现单个部件的漏电检测,又能同时实现多个部件的漏电检测,还对检测装置的输入输出电缆出线方式,整个装置的钣金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减小了检测装置的体积,提高了检测装置的使用性,可靠性。所述装置在漏电检测模块的引出电缆处设有分线固定块,分线固定块压好电缆后通过螺钉及螺母固定到漏电检测板上,分线固定块上有特别设计的走线槽,压住电缆使其不会串动,避免对检测模块产生拉扯カ,损坏检测模块及电路板;槽的两侧有倒角,并采用工程塑料加工制造,防止电缆绝缘层或导体受到损坏,提高电缆使用寿命。这 里本技术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技术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技术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权利要求1.一种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壳体、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设置于壳体内,主控制板与漏电检测板连接; 所述漏电检测板包括若干漏电检测模块,各漏电检测模块通过各自的引出线缆与要检测的部件连接,各引出线缆通过分线块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为钣金外壳,包括顶盖、底座、前支撑板,前支撑板的顶部、底部分别连接顶盖、底座。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漏电检测模块焊接固定于漏电检测板上,各引出电缆通过分线块固定分别引出,分线块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漏电检测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板通过支撑螺柱固定在底座上,漏电检测板通过支撑螺柱固定在主控制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板两侧为通讯接口,前端为通讯接口。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电检测板上集成有五个小型漏电检测模块。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五个漏电检测模块的引出电缆通过分线块固定,分线块的过线孔为半圆孔,孔两端增加倒角。专利摘要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漏电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主控制板、漏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壳体、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主控制板、漏电检测板、分线块设置于壳体内,主控制板与漏电检测板连接;所述漏电检测板包括若干漏电检测模块,各漏电检测模块通过各自的引出线缆与要检测的部件连接,各引出线缆通过分线块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洪清邱锦波陈虎赵名安美珍刘宏睿
申请(专利权)人:天地上海采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