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密封技术,提出一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所述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中间旋转体(3)内安装蓄热介质(4),中间旋转体(3)的底部具有支撑筋板(5);中间旋转体(3)的上方连接的上盖(1)的底面设有凸面Ⅰ(2);凸面Ⅰ(2)与蓄热介质(4)的上表面形成面与面的间隙密封;中间旋转体(3)的下方连接的下盖的顶面设有凸面Ⅱ(7);凸面Ⅱ(7)与支撑筋板(5)的下表面形成面与线的间隙密封;所述凸面Ⅰ(2)与所述凸面Ⅱ(7)形状、面积相同并上下位置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分仓密封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小冷热空气之间的相互串流,同时,满足高温工况下的连续相对运动稳定可靠性的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密封技木,尤其涉及一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余热回收装置,其冷空气与热烟气的分隔及密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间壁式余热回收方法(也即传统的换热器式方法),即热烟气与冷空气沿各自管路流动,永不交汇,因此不存在密封问题,烟气与空气间的换热是通过管壁之间的热传导实现,由于受到换热比表面积的限制,空气预热温度不高,余热回收效率较低;另外一种是采用周期切換式的蓄热式换热方式,即在通道中预置蓄热介质,烟气流过时,将蓄热介质预热,一定周期后进行切換,冷空气从相同通道流过,已预热的蓄热介质将冷空气预热,同时将自身冷却,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实现烟气余热回收效果。在这种余热回收方法中,烟气与空气共用ー个流道,烟气与空气间的分隔密封是通过换向阀实现的,这种余热回收方式换向比表面积大,可将空气预热到很高的温度(理论上仅比烟气温度低100度左右),可最大限度的回收烟气中余热,实现极高的余热回收效率,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余热回收方案,但这种换向 方法需要很多阀门频繁切換,烧嘴频繁点火,炉压波动性很大,设备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这种换向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蓄热装置内部冷热空气之间的串流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其专利技术目的一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所述旋转蓄热式换热器具有中间旋转体,并在所述中间旋转体内安装蓄热介质,所述中间旋转体的底部具有支撑蓄热介质的支撑筋板;所述中间旋转体的上方连接有上盖,所述上盖的底面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扇形凸面,所述的两个扇形凸面相连构成一整体结构的凸面I ;所述上盖底面的凸面I与中间旋转体内蓄热介质的上表面形成面与面的间隙密封;所述中间旋转体的下方连接有下盖,所述下盖的顶面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扇形凸面,所述的两个扇形凸面相连构成一整体结构的凸面II ;所述下盖顶面的凸面II与中间旋转体底部支撑筋板的下表面形成面与线的间隙密封;上盖底面的所述凸面I与下盖顶面的所述凸面II形状、面积相同并上下位置对应。上述的一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所述上盖底面的凸面I的面积为上盖面积的1/5 1/3 ;所述下盖顶面的凸面II的面积为下盖面积的1/5 1/3。上述的一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所述上盖底面的凸面I与中间旋转体内蓄热介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为3 5_ ;所述下盖顶面的凸面II与中间旋转体底部支撑筋板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为2 3_ ;这些间隙尺寸的确定是充分考虑中间旋转体体及蓄热介质热胀冷缩特性做出的,并且这些间隙是可以通过调整中间旋转体及下盖的高度进行调整。本技术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I.上盖所具有的凸面I与蓄热介质上表面、下盖所具有的凸面II与蓄热介质支撑筋板之间通过较小间隙的方式实现动态分仓目的,蓄热介质被上盖上的凸面I与下盖上的凸面II分成冷仓区域、过度区域和热仓区域三部分,由于蓄热介质是相对上盖和下盖连续旋转运动的,因此蓄热介质的三部分区域界限也是时刻变化的;较好的实现冷热区域的分离,将冷热区域的空气串流降到允许的最低限度。2.通过这种合理的设置上、下盖与中间旋转体体间的间隙进行面密封处理,实现中间旋转体体正常无摩擦运转,同时也实现了冷空气与热烟气间的相互泄露量的最小控制,从而保证了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可靠实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a是中间旋转体的俯视示意图。图2b是中间旋转体的仰视示意图。图3是上盖的仰视示意图。图4是下盖的俯视示意图。图中;1、上盖,2、凸面I,3、中间旋转体,4、蓄热介质,5、支撑筋板,6、下盖,7、凸面II。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作进ー步说明如图l、2a、2b所示,一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所述旋转蓄热式换热器具有中间旋转体3,并在所述中间旋转体内安装蓄热介质4,安装于中间旋转体内的蓄热介质4由中间旋转体底部的支撑筋板5支撑;所述中间旋转体3的上方连接有上盖1,所述上盖的底面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扇形凸面,所述的两个扇形凸面相连构成一整体结构的凸面I 2 ;凸面I 2的面积为上盖面积的1/5 1/3,所述上盖底面的凸面I与中间旋转体内蓄热介质的上表面形成面与面的间隙密封;上盖底面的凸面I 2与蓄热介质4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为3 5mm ;如图3所示,所述中间旋转体3的下方连接有下盖6,所述下盖6的顶面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扇形凸面,所述的两个扇形凸面相连构成一整体结构的凸面II 7 ;如图4,下盖顶面的凸面II 7的面积为下盖面积的1/5 1/3,下盖顶面的凸面II 7与中间旋转体底部支撑筋板的下表面形成面与线的间隙密封,下盖顶面的凸面II 7与支撑筋板5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为2 3_。上盖底面的所述凸面I 2与下盖顶面的所述凸面II 7形状、面积相同并上下位置对应。下盖6上设有空气进ロ,相对应地,上盖I上设有空气出口 ;上盖I上设有烟气进ロ,相对应地,下盖6上设有烟气出口。制作时,上盖I上制作凸面I 2,面积约占上盖面积的1/4。上盖I与中间旋转体3安装之后,凸面I 2与中间旋转体内部的蓄热介质4上表面有3 5_的缝隙。考虑到安装精度以及热态膨胀等因素,该缝隙不易过小,这样,上盖上的凸面I 2与中间旋转体内的蓄热介质4上表面形成面与面之间的小间隙密封,由于蓄热介质内部的冷热空气需转90°弯,且需经过很小间隙的宽面才能互相串流,因此该分仓密封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小冷热空气之间的相互串流,同时,满足高温エ况下的连续相对运动稳定可靠性的要求。下盖6上有凸面II 7,面积约占下盖面积的1/4,中间旋转体3的底部有密布的支撑筋板5,用以支撑蓄热介质4,同吋,安装后下盖上的凸面II 7与中间旋转体底部的支撑筋板5之间形成2 3mm的间隙,同样,冷热空气需转90°弯,并且经过多层的线-面密封小间隙实现互相串流,将串流量降到最低,同时,满足高温エ况下的连续相对运动稳定可靠性的要求。上盖的凸面I 2与蓄执介质上表面,下盖的凸面II 7与蓄热介质支撑筋板之间实现动态分仓,蓄热介质4被上盖上的凸面I 2与下盖上的凸面II 7分成冷仓区域、过度区域和热仓区域三部分,由于蓄热介质4是连续旋转运动的,而上盖I和下盖6是固定的,所以蓄热介质的三部分区域界限也是时刻变化的。上盖的扇形分仓结构将蓄热装置内的冷热半区分开,同时满足连续交替的相对运动要求。上盖上有対称的1/5 1/3的凸面区域用来与蓄热介质的上表面实现面密封,蓄热介质的上表面与上盖分仓凸面之间的平面间隙为3 5mm,即上盖上1/4凸面与被其覆盖的蓄热介质表面实现面与面的间隙密封,蓄热介质始终有近1/4区域处于冷半区和热半区的过度区域。蓄热介质下部有密布的支撑筋板,蓄热介质下部有1/5 1/3的支撑筋板被下盖的凸面II 7覆盖,两者之间有2 3_的间隙,这样,密布的支撑筋板与下盖的凸面II 7之间形成多层线与凸面的间隙密封。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分仓密封结构,较好的实现冷热区域的分离,同时将冷热区域的空气串流降到允许的最低限度。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所述旋转蓄热式换热器具有中间旋转体(3),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分仓密封结构,所述旋转蓄热式换热器具有中间旋转体(3),并在所述中间旋转体内安装蓄热介质(4),所述中间旋转体(3)的底部具有支撑蓄热介质的支撑筋板(5);所述中间旋转体(3)的上方连接有上盖(1),所述上盖(1)的底面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扇形凸面,所述的两个扇形凸面相连构成一整体结构的凸面Ⅰ(2);所述上盖底面的凸面Ⅰ(2)与中间旋转体内蓄热介质(4)的上表面形成面与面的间隙密封;所述中间旋转体(3)的下方连接有下盖(6),所述下盖(6)的顶面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扇形凸面,所述的两个扇形凸面相连构成一整体结构的凸面Ⅱ(7);所述下盖顶面的凸面Ⅱ(7)与中间旋转体底部支撑筋板(5)的下表面形成面与线的间隙密封;上盖底面的所述凸面Ⅰ(2)与下盖顶面的所述凸面Ⅱ(7)形状、面积相同并上下位置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中阳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