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流式多级固液分离装置,主要由滤砂动力模块,滤砂模块,底座漏砂模块,漏砂动力模块,进油口,出油口和壳体组成。所述的进油口设置在壳体顶部,所述的出油口设置在壳体圆周部分的底部,所述的滤砂动力模块驱动滤砂模块进行滤砂,所述的滤砂模块的大过滤网筒和小过滤网筒同轴地固定在壳体内部,所述的漏砂动力模块驱动底座漏砂模块进行间歇漏砂,壳体对整套装置进行封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电机带动转轴旋转,转轴速度根据油的流量及粘度等情况进行设定,加快了固液分离速度;多级分离的设计使固液分离更加纯净,且壳体容量大,工作效率高,装置简单,耗能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固液分离
,具体涉及ー种旋流式多级固液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固液分离装置多用于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油页岩中所含的页岩油是潜カ巨大的待开发能源,如何对页岩油进行分离和提纯是勘探领域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页岩油三相分离装置是对页岩油中的固体 砂砾、液态水及其中所含气体进行分离,以得到纯净页岩油的装置。目前的页岩油三相分离装置中固液分离采用的方式主要有重力沉降式和旋流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缺点分离彻底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和较高的能量消耗,使得分离周期较长,纯净率不高,能量消耗大。中国专利200810094026. I公开了ー种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重力沉降式设备进行气、液、固三相分离时存在的分离器体积大、内部结构复杂以及对高度离散在液体中的气体分离效果差等问题。其分离筒内侧面中心位置固定有一个槌形体,底端面封闭,开有一根排砂管及一根排液管,此分离筒内底端由下向上依次固定连接排液段、集液段以及脱气锥,排气管由脱气锥起,贯穿脱气锥、集液段以及排液段的中心部分后引出分离筒外,所述排液段的上端与集液段连通,下端与排液管连通;上述脱气锥、集液段以及排液段的中心轴线均与所述槌形体的中心轴线重合,且脱气锥的顶端面与折流板之间不相触。但由于受油中气体和液态的存在,该专利的旋转速度不高,无法纯净和分离页岩油中大量的固体砂砾,分离效率不高,分离纯净度较低,而且容易造成页岩油的大量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旋流式多级固液分离装置,主要利用多级旋流分离原理,设计出ー种新型的油、砂分离装置,本装置可实现连续进油和连续出油,且壳体7容量大,解决以往固液分离装置的分离效率低、分离纯净度低等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旋流式多级固液分离装置,主要由滤砂动カ模块1,滤砂模块2,底座漏砂模块3,漏砂动カ模块4,进油ロ 5,出油ロ 6和壳体7组成。所述的进油ロ 5设置在壳体7顶部,所述的出油ロ 6设置在壳体7圆周部分的底部,所述的滤砂动カ模块I驱动滤砂模块2进行滤砂,所述的漏砂动カ模块4驱动底座漏砂模块3进行间歇漏砂,壳体7对整套装置进行封闭。具体地,所述的滤砂动カ模块I由皮带轮All,皮带轮B 12,电机13和齿形带14组成。所述的电机13带动皮带轮All转动,进而通过齿形带14带动皮带轮B 12以及与皮带轮B 12固连的转轴23转动。电机13为低转速大扭矩电机,因为页岩油为石油的母油,有一定粘度,所以电机13的转矩要比较大。所述的滤砂模块2主要由大过滤网筒21,小过滤网筒22,转轴23和桨叶24组成。所述的电机13带动转轴23以及桨叶24转动。大过滤网筒21和小过滤网筒22同轴固定在壳体7内部,大过滤网筒21和小过滤网筒22上都均布有过滤孔,大过滤网筒21的孔眼直径大于小过滤网筒22的孔眼直径,起到过滤页岩油的目的。通过转轴23旋转,带动页岩油在大过滤网筒21内旋转,可以起到加速油砂的分离速度、分离效率的作用;其次,双层过滤网的过滤实现砂石的多级分离过滤,从而达到更加纯净的固液分离效果,本模块设计比以往单层过滤以及靠重力沉降实现过滤的固液分离装置分离效率高,且分离效果更加纯净。所述的底座漏砂模块3由底座底盘31,固定在底座底盘31上的淌砂板32,底盘开孔33,漏斗34,导轨35以及可移动的下密封阀门36和上密封阀门37组成。所述的底座底盘31固定在壳体7和漏斗34之间。底座底盘31上开有八个底盘开孔33,里圈四个,外圈四个;里圈四个底盘开孔33安置在大过滤网筒21内部,用于排放大过滤网筒21内过滤的砂石,外圈四个底盘开孔33安置在大过滤网筒21和小过滤网筒22之间,用于排放大过滤网筒21和小过滤网筒22之间过滤掉的砂石。底盘开孔33分别由底盘底部31的下密封阀门36和上密封阀门37进行密封。下密封阀门36和上密封阀门37为上下各一对,四个密 封阀门滑动连接在底座底盘31底部的导轨35上。密封阀门的一侧成齿条形,由小电机42通过小齿轮41带动,实现在导轨35上的移动。另外,当下密封阀门36和上密封阀门37均移动到中间位置时,底座底盘31上的八个底盘开孔33被全部打开,如图5所示,上密封阀门37的两个阀门接触,位于上侧;下密封阀门36的两个阀门接触,位于下侧;其中用于安装下密封阀门36比上密封阀门37的导轨35高出相当于一个密封阀门的高度,如图8所示,通过外加密封块将底盘开孔33周围封住,以实现与密封挡板的严密结合。淌沙板32的作用是将聚集在大过滤网筒21中间区域的砂石滑向两边底盘开孔33处,以实现漏砂彻底。漏砂动力模块4由四个小齿轮41以及分别与小齿轮41相连的小电机42组成。小电机42分别带动小齿轮41,小齿轮41带动底座漏砂模块3中的下密封阀门36和上密封阀门37的移动。优选地,进油口 6上安装有进油口流量计M,出油口 5上安装有出油口流量计N,根据进油口流量计M和出油口流量计N测得的信息对电机13的转速进行控制。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关闭底座底盘31上的下密封阀门36和上密封阀门37,页岩油从进油口 6进入大过滤网筒21内部,电机13带动顶盖上的转轴23转动,从而带动页岩油转动,油从大过滤网筒21流到小过滤网筒22后在流到壳体7与小过滤网筒22之间,然后从出油口 5流出。不能通过网孔的砂石则被阻挡在大过滤网筒21内部以及大过滤网筒21与小过滤网筒22之间的内部区域,当砂石积攒的一定程度之后,小电机42分别带动小齿轮41旋转从而带动下密封阀门36和上密封阀门37上的齿条,使得阀门开启,过滤掉得砂石从打开的底盘开孔33中迅速漏出,漏到一定量(是否漏完不影响下次工作)之后,关闭下密封阀门36和上密封阀门37,开始下一次的工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电机带动转轴旋转,转轴速度根据油的流量及粘度等情况进行设定,加快了固液分离速度;多级分离的设计使固液分离更加纯净,且壳体容量大,工作效率高,装置简单,耗能低。附图说明图I本技术的整体剖视图图2本技术的整体图图3本技术的半剖视图图4本技术底部的连接关系图图5本技术的上下两对密封阀门全部打开时的示意图图6上下两对密封阀门和小齿轮的连接关系图图7底盘底座以及底盘开孔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A-A向的剖视图图中1、滤砂动カ模块 11、皮带轮A 12、皮带轮B 13、电机 14、齿形带2、滤砂模块 21、大过滤网筒 22、小过滤网筒 23、转轴 24、桨叶3、底座漏砂模块 31、底座底盘 32、淌砂板 33、底盘开孔 34、漏斗35、导轨 36、下密封阀门 37、上密封阀门4、漏砂动カ模块 41、小齿轮 42、小电机5、进油ロ 6、出油ロ 7、壳体M、进油ロ流量计 N、出油ロ流量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进ー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过程。图I至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图及剖视图,可见本技术的一种旋流式多级固液分离装置,主要由滤砂动カ模块I,滤砂模块2,底座漏砂模块3,漏砂动カ模块4,进油ロ 5,出油ロ 6和壳体7组成。所述的进油ロ 5设置在壳体7顶部,所述的出油ロ 6设置在壳体7圆周部分的底部,所述的滤砂动カ模块I驱动滤砂模块2进行滤砂,所述的漏砂动カ模块4驱动底座漏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流式多级固液分离装置,包括有滤砂动力模块(1)、滤砂模块(2)、底座漏砂模块(3)、漏砂动力模块(4)、进油口(5)、出油口(6)和壳体(7),所述的进油口(5)设置在壳体(7)顶部,所述的出油口(6)设置在壳体(7)圆周部分的底部,所述的滤砂动力模块(1)驱动滤砂模块(2)进行滤砂,所述的漏砂动力模块(4)驱动底座漏砂模块(3)进行间歇漏砂,壳体(7)对整套装置进行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砂模块(2)包括有大过滤网筒(21)、小过滤网筒(22)、转轴(23)和桨叶(24),所述的大过滤网筒(21)和小过滤网筒(22)同轴地固定在壳体(7)内部;大过滤网筒(21)的孔眼直径大于小过滤网筒(22)的孔眼直径;所述的桨叶(24)固定在转轴(23)上与转轴(23)一起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新,沈望皓,杨兆军,张玉新,刘宁,季景方,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