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靠性优异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在电池盖(1)上形成有向绝缘构件(3)侧突出的圆筒状突起(1a),圆筒状突起(1a)通过在形成于绝缘构件(3)的突起插通孔(3b)的内部以向外侧被折弯的方式被铆接而被固定于绝缘构件(3)(铆接部(1A)),通过插通在销插通孔中的连接销(5)的顶端部被铆接(铆接部(5d)),连接销(5)和外部端子(4)导通,并且具有外部端子(4)、绝缘构件(3)、密封垫(2)和连接销(5)被固定于电池盖(1)的构造。端子部(15)不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次电池,特别是涉及包括收容发电元件的有底的金属制电池桶、封闭电池桶的开口部的金属制电池盖和设于电池盖的端子部的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近年来,面对地球环境保护的社会动向,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驱动用二次电池的实用化、普及是当务之急。作为车辆驱动用二次电池的构造,众所周知有以下的二次电池,即,由隔着隔板配置有正极板和负极板的发电元件组和浸润发电元件组的电解液构成的发电元件被收容在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有底电池桶内,电池桶的开口部由电池盖封闭,在电池盖上设有分别电连接于发电元件组的两极的端子部。对于到目前为止被实用化了的二次电池,其外形基本上呈圆柱状。可是,对于车辆驱动用二次电池,为了谋求输出和容量的提高,需要连接几十、多时超过一百的个数的二次 电池作为电池组,并装载于一台车辆中。因此,为了谋求安装密度(体积容量密度)、散热特性的提高,方形的二次电池也完成了积极地实用化研讨。这样的二次电池例如像以下那样构成。二次电池具有金属制的电池桶,该电池桶利用深拉深法形成比开口部的短边的尺寸大的深度尺寸。在电池桶中像上述那样收容有发电元件组和电解液。发电元件组由具有集电箔的正负极板卷绕或层叠而成,在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正负极混合剂的未涂敷部。在未涂敷部,各自极板在接合部利用超声波等接合。在电池桶的开口部配置有电池盖。在电池盖上,用于与外部连接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避免与电池盖电接触,且借助用于保持电池内部的气密的密封构件(例如密封垫等)被固定。电池桶的开口部通过激光(束)焊接等由电池盖封闭。在电池桶内从注液口注入了电解液之后,注液口通过激光焊接等由注液栓气密封闭(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09-129719号公报)。端子部具有板状的外部端子、将电池盖与外部端子电绝缘的绝缘构件、和分别电连接于发电元件组的正负极板的销状的导电构件,通过被铆接而被固定于电池盖。导电构件在形成于电池盖的贯穿孔中,通过以固定绝缘构件的一侧端部的方式被铆接,外部端子与导电构件导通,并且防止端子部的转动(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09-301874号公报)。可是,对于以往的端子部的构造,在导电构件铆接时,绝缘构件的铆接部附近受到压缩力,远离绝缘构件的铆接部的另一侧端部侧上浮,防止转动的效果变弱,其结果,端子部容易以铆接部为中心转动,若端子部转动,则具有端子密封部的密封性能降低、对构成电池内部的发电元件组的正负极板的集电箔造成损伤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状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优异的二次电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该二次电池包括有底的金属制电池桶,收容发电元件;金属制电池盖,形成有端子导出用的贯穿孔,并封闭上述电池桶的开口部;以及端子部,设于上述电池盖,该端子部具有板状的外部端子,形成有贯穿孔;绝缘构件,形成有贯穿孔,将上述电池盖与上述外部端子电绝缘;以及销状导电构件,电连接于构成上述发电元件的极板,依次插通在分别形成于上述电池盖、上述绝缘构件和上述外部端子的贯穿孔中,在上述电池盖上形成有向上述绝缘构件侧突出的第I突起,该第I突起与该第I突起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地通过被铆接在形成于上述绝缘构件的凹部或孔部而被固定,通过插通在上述贯穿孔中的上述导电构件的顶端部被铆接,上述导电构件和上述外部端子导通,并且上述外部端子、上述绝缘构件和上述导电构件被固定于上述电池盖。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第I突起的顶端部呈圆筒状或多边形筒状,该顶端部通过在形成于绝缘构件的凹部或孔部以向外侧被折弯的方式被铆接,而被固定于绝缘构件。此夕卜,为了防止端子部的转动,也可以是在电池盖上的贯穿孔与第I突起之间形成有向绝缘构件侧突出的第2突起,该第2突起与该第2突起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地与形成于绝缘构件的凹部或孔部嵌合。此时,也可以是在电池盖上形成有多个第2突起,在绝缘构件上的与第2突起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或孔部。优选的是,第2突起形成在从连结形成于电池盖的贯穿孔的中心与第I突起的中心的假想线上远离的位置。另外,在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为了通过变形而吸收其外力,优选的是,外部端子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宽度被缩窄的中间变细部。此外,优选的是,端子部还具有在形成于电池盖的贯穿孔中密封由电池盖和导电构件划分 出的间隙的绝缘性密封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电池盖上形成有第I突起,因为该第I突起通过被铆接在形成于绝缘构件的凹部或孔部而被固定,所以防止导电构件的顶端部被铆接时绝缘构件上浮,因此发挥能够解决上述课题,能够获得可靠性优异的二次电池这样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应用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负极端子部的剖视图。图3是负极端子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电池盖一侧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负极端子部的绝缘构件,(A)是俯视图,(B)是背面图。图6是收容于绝缘构件的外部端子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混合动力车用的方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结构)如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30的作为发电元件的一部分的发电元件组(电极组)11被浸润在未图示的非水电解液中,并被收容于有底的金属制(在本例中为铝合金制)电池桶20内,该电池桶20为对角部实施有倒圆角的方形(长方形状),利用深拉深法使深度尺寸比开口部的短边尺寸大。在发电元件组11与电池桶20之间,为了防止两者的电接触,以比电池桶20的内部尺寸稍小的尺寸夹设有树脂制(在本例中为聚丙烯制)的绝缘壳体21。另外,二次电池30的电池桶20和电池盖I是不具有极性的中性。本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组11具有依次重叠地卷绕隔板、负极板、隔板、正极板,并呈扁平状压扁的扁平卷绕构造。在卷绕开始端部,隔板被卷绕数周(为了谋求轻量化而不具有轴芯),在卷绕结束端部,隔板也被卷绕数周,为了防止卷绕解开,隔板的卷绕结束端部由预先在单面涂敷有粘着剂的带固定。负极板由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含有能够吸藏、放出锂离子的石墨等碳材的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大致均等且大致均匀地涂覆(涂敷)于铜合金箔(负极集电体)的两面而形成,两面均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的负极未涂敷部11a。另一方面,正极板由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例如含有锰酸锂等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大致均等且大致均匀地涂覆于铝合金箔(正极集电体)的两面而形成,两面均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的正极未涂敷部lib。隔板由锂离子能通过的微多孔质片材构成,在本例中,使用几十μm厚的聚乙烯片。负极未涂敷部Ila和正极未涂敷部Ilb相对于发电元件组11配置于彼此相反侧,负极未涂敷部Ila和正极未涂敷部Ilb的中央部通过由夹具按压,朝向发电元件组11的主 面(是面积最大的面,且是通过扁平卷绕构造的中心的假想面)折弯而集结。所集结了的负极未涂敷部Ila和正极未涂敷部Ilb构成负极接合部7a、正极接合部8a,在该部位,负极未涂敷部Ila和铜合金制的负极连接板7、正极未涂敷部Ilb和招合金制的正极接合部8a分别由夹具一体地按压,并进行超声波焊接,由此负极连接板7的一侧与构成发电元件组11的负极板,正极连接板8的一侧与构成发电元件组11的正极板分别电连接、机械连接。在发电元件组11的上部配置有电池盖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沼英幸,梶原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