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65537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筒状的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的气体传感器。在氧传感器(1)中,外侧连接端子(29)的延长部(55)具有从外配合部(53)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并且在外配合部(53)的与延长部(55)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75、77),该拉入防止部(75、77)与分隔件(27)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外配合部(53)被拉入到通孔(23)内。因而,在将外侧连接端子(29)的延长部(55)插入到分隔件(27)的通孔(23)内而将其从通孔(23)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外配合部(53)的端部(即拉入防止部(75、77))能够与分隔件(27)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从而防止进一步的拉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体传感器,其包括筒状的传感器元件;连接端子,其外套在该传感器元件上;以及分隔件,其具有供连接端子的一部分插入的通孔。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具有用于进行被检测气体的检测的传感器元件的传感器,例如公知有用于检测汽车的排气所含有的氧浓度的氧传感器。作为该氧传感器的传感器元件,如下述专利文献1、2所述的那样,公知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在固体电解质体的内侧具有内部电极并且在固体电解质体的外侧具有外部电 极的传感器元件。在这样的传感器元件的后端侧配置有内侧连接端子,该内侧连接端子内嵌于传感器元件而与内部电极电连接,在该内侧连接端子的后端侧连接有输出取出用的引线。另外,在传感器元件的内部插入有棒状的陶瓷加热器,内侧连接端子安装在该陶瓷加热器的外周上。另外,在该传感器元件的后端侧配置有外侧连接端子(接地端子),该外侧连接端子外套于传感器元件而与外部电极电连接,在该外侧连接端子的后端侧连接有接地用的引线。如图14的(a)所示,上述的外侧连接端子Pl由筒状的外配合部(详细来说,是由左右的弯曲的翼部P2、P3构成的外配合部)P4和长条状的延长部P5构成,该外配合部P4从外侧与传感器元件相接触,该延长部P5在左右翼部P2、P3的中央处,从左右翼部P2、P3的轴向的上端起延伸出。另外,在外侧连接端子Pl的延长部P5的上端处连接有引线,为了实现与引线的配置相适的偏置,该延长部P5被设为向两翼部P2、P3伸出的一侧(内侧)突出之后向轴向的上方(该图上方向)延伸的形状。另外,如图14的(b)所示,该外侧连接端子Pl的延长部P5贯穿陶瓷制的分隔件P6的通孔P7。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 28576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 286731号公报当组装上述氧传感器时,在将外侧连接端子Pl的延长部P5插入到分隔件P6的通孔P7内,使外侧连接端子P1、分隔件P6等成为一体的状态(中间组装体的状态)之后,利用自动机械将外侧连接端子Pl外套于传感器元件,但是,此时,有可能产生如下这样的问题。具体来说,在使外侧连接端子Pl与分隔件P6成为一体时,如图15的(a)所示,将插入到分隔件P6的通孔P7内的外侧连接端子Pl的延长部P5从通孔P7的另一端侧向拉出方向拉伸,此时,在拉出过量的情况下,有时不仅是延长部P5的根部,就连延长部P5周围的外配合部P4的一部分也嵌入到通孔P7内,从而使外配合部P4倾斜。然后,若如上所述外配合部P4相对于分隔件P6的轴向发生倾斜,则如图15的(b)所示,在将外侧连接端子Pl (与分隔件P6 —起)外套于传感器元件P8时,无法顺利地进行外套,如图15的(c)所示,有时会导致外配合部P4破损(压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筒状的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的气体传感器。( I)作为第I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该气体传感器包括筒状的传感器元件;连接端子,其沿该传感器元件的轴向延伸,并且与该传感器元件的外侧相接触;以及分隔件,其配置在比上述传感器元件靠后端侧,并具有供上述连接端子的后端侧插入的通孔,上述连接端子在顶端侧具有外套在上述传感器元件上的筒状的外配合部,并且在后端侧具有从上述外配合部起延伸而插入到上述分隔件的通孔内的延长部,并且,上述连接端子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而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第I技术方案中,在连接端子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分 隔件的顶端侧(配置有传感器元件的一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因而,在使连接端子与分隔件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的延长部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内而将其从通孔的另一端侧拉出时,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进一步的拉入。(2)作为第2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具有从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在上述外配合部的与上述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中,如图I的(a)、图I的(b)所例示,连接端子的延长部具有从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并且在外配合部的与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因而,在使连接端子与分隔件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的延长部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内而将其从通孔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外配合部的端部(即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进一步的拉入。(3)作为第3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外配合部的与上述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上述外配合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中,如图I的(C)所例示,在连接端子的外配合部的与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外配合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外配合部被拉入到通孔内。因而,在使连接端子与分隔件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的延长部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内而将其从通孔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外配合部的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进一步的拉入。(4)作为第4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该延长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中,如图I的(d)所例示,在连接端子的延长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延长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外配合部被拉入到通孔内。因而,在使连接端子与分隔件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的延长部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内而将其从通孔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延长部的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进一步的拉入。(5)作为第5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相对于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朝向内侧倾斜突出。(6)作为第6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具有如下形状,即,其根部侧沿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延伸,从中途相对于上述轴向朝向内侧倾斜延伸。(7)作为第7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向上述外配合部的内侧突出的位置比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央靠后端侧。(8)作为第8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外配合部的后端侧,在上述延长部的径向(即筒状的外配合部的圆周方向)的两侧,沿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具有缺口。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顶端侧是指配置有传感器元件的一侧(测量对象的检测侧),后端侧是指配置有分隔件的一侧。另外,内侧是指传感器元件、外配合部等筒状体的中心侧,外侧是指与内侧相反的一侧。由于在本专利技术的第I技术方案中,外配合部相对于分隔件的轴向无倾斜,因此在之后的工序中,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由于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中,外配合部相对于分隔件的轴向无倾斜,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秀和奥村达也浅井昌弘宫下知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