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uO的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8162831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能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能源的储存和转换。一种基于CuO的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复合负极材料采用颗粒尺寸为20nm~30μm的Cu或Cu合金粉为原材料,其中Cu或Cu合金粉中Cu的含量在80%以上,将原材料在200~600℃的含氧气的氧化性气体中氧化获得复合负极材料,该复合负极材料主要组成为CuO和/或Cu合金的氧化物,并含有0.5~30wt.%的Cu及含0~20wt.%Cu2O。本发明专利技术所用的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制备设备简单,产率高,适合规模化生产,获得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的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能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能源的储存和转换。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环境友好等优点,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小型便携式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现代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传统化石能源的有限储量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对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太阳能和风能的储备和转换、电动工具等用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绿色二次 电源的需求日益迫切,锂离子电池极具满足其要求的潜力。但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由于其正极材料LiCoO2和负极材料石墨碳的容量局限性(其理论容量分别约为140 mAh/g和372mAh/g),距上述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电源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负极材料的石墨碳,其密度只有2. 2 - 2. 4 g/cm3,这相当程度上降低了电池的体积容量,在大型高功率密度电池上尤为不利。而对于LiCoO2E极材料,除了其容量的局限性,Co还为战略性物资,且对环境有害。因而,近年来无论对于正极材料还是负极材料,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Cu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的储锂容量,若认为I个CuO分子嵌2个锂离子,则其理论容量为674 mAh/g,为石墨碳负极材料的2倍以上。Cu2O的理论容量为375mAh/g,虽其容量略低,但因其首次不可逆容量低,且其首次不可逆容量在循环过程中又部分可逆,因而仍表现出较高的容量。CuO和Cu2O的重量密度分别为6. 3 g/cm3和6. O g/cm3,是石墨碳负极材料的近2倍,因而其作为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储锂体积密度大。CuO及&120无毒无害、容易存储,因而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极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但CuO及Cu2O在嵌锂过程中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从而使活性物质粉化,活性物质间失去电接触失去有效活性,使其循环稳定性较差。CuO的制备方法主要为基于化学反应的方法,基本有两大类,固相法和液相法。固相法存在产物不纯等问题。液相法方法众多,各具特点和优势,但还往往存在制备工艺复杂、产率低等问题。不同方法制备的不同形貌和尺寸的CuO表现出差别很大的电化学性能。减小CuO颗粒尺寸至纳米大小,采用一维纳米结构等,有利于改善CuO在循环过程中由于脱嵌锂而产生的应力的释放,可有效提高CuO的循环稳定性。将CuO与其它材料复合,如与碳材料复合以缓解CuO的体积膨胀,与Ni复合促进CuO首次循环过程中形成Li2O分解等也有利于提闻CuO的循环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增强CuO颗粒间的电接触,提高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CuO的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由该方法制备的复合负极材料,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制备设备简单,产率高,适合规模化生产,获得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的特性。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应用上述制备的复合负极材料的锂离子或锂聚合物一次和二次电池。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CuO的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复合负极材料采用颗粒尺寸为20 ηπΓ30 μ m的Cu或Cu合金粉为原材料,其中Cu或Cu合金粉中Cu的含量在80%以上,将原材料在20(T60(TC的含氧气的氧化性气体中氧化获得复合负极材料,该复合负极材料主要组成为CuO和/或Cu合金的氧化物,并含有O. 5^30 wt. %的Cu及含(Γ20 wt. %Cu2O。作为优选,该复合负极材料含有O. 5 - 10 wt. %的Cu。作为优选,上述的氧化性气体选自空气、氧气、氧气和空气、氧气和氮气及氩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中的一种。作为再优选,上述的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以不低于20%。其中,采用在空气中氧化,氧化在普通热处理炉内即可进行。作为优选,上述的氧化时间根据初始铜粉颗粒的尺寸大小和使用的气氛不同为0.1-6小时。颗粒尺寸越大,所需氧化时间越长、氧化温度越高。作为优选,上述的Cu或Cu合金粉为原材料的颗粒尺寸为30ηπΓ 0 μ m。所采用的初始Cu粉的颗粒尺寸和氧化时间不同,Cu/CuO复合结构中Cu或Cu合金的剩余量和CuO及Cu2O的含量及晶粒尺寸不同,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可提供不同的电化学性能,满足不同使用要求。作为优选,上述的氧化的温度为30(T500°C。所制备的基于CuO的复合材料根据氧化温度的不同和Cu颗粒初始尺寸的不同,生成的CuO的结晶度不同,复合材料中Cu2O含量 不同。其中氧化温度越高,CuO的结晶性越好,Cu2O含量越少;初始Cu粉的颗粒尺寸越小,Cu2O含量越少。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锂离子或锂聚合物一次和二次电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采用上述的复合负极材料。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纳米至微米尺寸的铜粉或铜合金粉在有氧气氛中进行氧化,并通过对氧化温度和时间的调控,使Cu或铜合金粉未全氧化,在CuO产物中保留有少量的Cu或铜合金,获得所需结构和成分基于CuO/Cu的复合材料。根据氧化温度和时间及原始颗粒尺寸大小的不同,所制备的CuO/Cu复合材料还可以含少量的Cu20。并根据初始Cu或Cu合金颗粒的大小,合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不同的颗粒尺寸,并且由于Cu氧化成CuO及Cu2O引起一定的体积膨胀,复合材料的颗粒尺寸比初始Cu粉略有长大,但复合材料基本保留初始Cu或Cu合金的颗粒尺寸级别。并因初始Cu颗粒尺寸的大小和所采用的氧化工艺(主要为温度和时间)的不同,制备的复合材料中保留有不同的Cu或Cu合金含量。Cu及铜合金良好的导电性,在电极的循环过程中能改善CuO及Cu2O的氧化产物颗粒间的电接触,提高电极的电子电导率。同时,由于Cu优异的韧性,可缓解CuO及Cu2O在脱嵌锂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降低CuO颗粒在循环过程中的粉化。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制备设备简单,产率高,适合规模化生产。获得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的特性。本专利技术获得的CuO/Cu或Cu0/Cu20/Cu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材料的首次可逆容量可达35(T400 mAh/g,经数十次次循环后,材料进一步活化,比容量可提高5(Tl00 mAh/g,该基于CuO的复合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由于CuO及Cu2O的重量密度是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密度的近3倍,本专利技术获得的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可获得高的体积能量密度,这对于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附图说明图I是实施例I获得的CuO/Cu和Cu0/Cu20/Cu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形貌。图2是实施例3获得的CuO/Cu和Cu0/Cu20/Cu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形貌。图3是实施例I和2获得的CuO/Cu和Cu0/Cu20/Cu复合材料X-射线图谱。 图4是实施例I获得的CuO/Cu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容量图。图5是实施例2获得的Cu0/Cu20/Cu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容量图。图6是实施例3获得的Cu0/Cu20/Cu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容量图。图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CuO的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复合负极材料采用颗粒尺寸为20?nm~30?μm的Cu或Cu合金粉为原材料,其中Cu或Cu合金粉中Cu的含量在80%以上,将原材料在200~600℃的含氧气的氧化性气体中氧化1~10小时获得复合负极材料,该复合负极材料主要组成为CuO和/或Cu合金的氧化物,并含有0.5–30?wt.%?的Cu和0~20wt.%Cu2O。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白浪高明霞刘永锋陈靖冯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凯恩电池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