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规划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158444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7:51
一种动态规划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施工准备,信标机划分施工网格,GPS测控抛石船只位置;(2)水深大于1m时采用开体驳抛石施工,水深接近1m后改用平板驳,两种船只协同配合进行海上抛石路堤填筑;(3)低潮期或抛投后的路基露出水面时,采用自卸车进行陆抛进占法立抛施工;(4)实时进行水深、沉降观测,并结合潮汐信息,动态规划抛石位置及抛石量;(5)抛石全过程运用大侧小中抛石法,抛石完毕后对路堤进行冲击碾压补强。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缩短工期,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误抛和流失的可能,大大减少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设计填海
,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开始了海湾型城市的建设步伐,许多近海潮汐区成了开发区域,可以预计沿海城市开始大量规划建设沿海公路,其中包括大量的近海潮汐区道路。近海疏港公路施工由于海面宽广,无法采用围堰排水方案,因此路基主要采用抛石路基。现有的抛石方法没有充分考虑水深、潮汐的特点,抛石位置无法精确确定,全过程仅仅采用同一种抛石船只,随着抛石的进行,常常出现抛石船只搁浅的情况,大大延误了工期。同时采用现有的抛石方法,抛石质量不高,各石料间空隙较大,常常被潮水冲走,已不能满足海上抛石路基施工的要求。同时不重视抛石过程中沉降的检测,产生了边坡塌方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抛石方法的定位精度差、存在安全隐患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位精度高、抛石量可测可控、安全可靠的动态规划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有效缩短工期,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误抛和流失的可能,大大减少施工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I)施工准备,信标机划分施工网格,GPS测控抛石船只位置;(2)水深大于Im时采用开体驳抛石施工,水深接近Im后改用平板驳,两种船只协同配合进行海上抛石路堤填筑;(3)低潮期或抛投后的路基露出水面时,采用自卸车进行陆抛进占法立抛施工;(4)实时进行水深、沉降观测,并结合潮汐信息,动态规划抛石位置及抛石量;(5)抛石全过程运用大侧小中抛石法,抛石完毕后对路堤进行冲击碾压补强。进一步,前述的动态规划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充分考虑潮汐特点和水深分布,水深大于Im时采用开体驳抛石施工,水深接近Im后改用平板驳,两种船只协同配合进行海上抛石路堤填筑,强调施工组织管理、水深测量和抛石数量的计算。再进一步,前述的动态规划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低潮期或抛投后的路基露出水面时采用自卸车进占法立抛施工,立抛时采用分层流水阶梯式向前进占式抛填,施工分层厚度约1.0m,分层流水作业,装载机配合整平。更进一步,前述的动态规划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针对海上浪大潮急的特点,抛石全过程采用大侧小中抛石法。抛填按加载计划分层梯级推进,每层按先两侧端再中部的顺序进行抛填,较小的块石填在堤心,外侧镇压层采用较大粒径的石块,确保抛石不被潮水冲走,单次抛填厚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前述的动态规划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抛石全过程实时进行水深、沉降观测,并结合潮汐信息,动态规划抛石位置及抛石量。根据水下原始地形图划分抛石网格,遵循“从上游到下游”的原则和“先测水深再抛石再测水深”的方法对每一网格区域进行抛石。抛投前根据潮汐信息并结合实时测量得到的水深、沉降数据,动态计算抛石区域在任意抛投时刻的抛石量。采用开体驳至指定地点完成抛石,水深小于Im改用平板驳。每次抛投完成后立刻进行水深、沉降测量,实时更新水下地形信息,为下次抛投位置、抛石量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对比抛后测量数据和抛前数据,以供抛投施工质量检测和缺陷部分及时补抛,直至达到设计要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平板驳、开体驳和自卸车协同配合进行水陆混合抛石施工,可以根据潮汐信息、水深分布和沉降信息,综合选择下次抛石方法并动态规划抛石船只位置,为不同水深、不同潮汐下的浅海区域抛石施工提供了完整的施工方案,确保抛石路堤安全、科学、快速、有序地施工。 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抛石路堤施工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规划抛石位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海上筑堤抛石船只抛石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侧小中抛石法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1-4,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f图4,,包括以下步骤( I)施工准备,信标机划分施工网格,GPS测控抛石船只位置。(2)考虑潮汐特点和水深分布,水深大于Im时采用开体驳抛石施工,水深接近Im后改用平板驳,两种船只协同配合进行海上抛石路堤填筑。(3)低潮期或抛投后的路基露出水面时,采用自卸车进行陆抛进占法立抛施工。(4)实时进行水深、沉降观测,并结合潮汐信息,动态规划抛石位置及抛石量。(5)抛石全过程运用大侧小中抛石法,抛石完毕后对路堤进行冲击碾压补强。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描述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施工包括以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①施工准备,信标机划分施工网格,GPS测控抛石船只位置。②考虑潮汐特点和水深分布,水深大于Im时采用开体驳2抛石施工,水深接近Im后改用平板驳3,两种船只协同配合进行海上抛石路堤填筑。③低潮期或抛投后的路基露出水面时,采用自卸车进行陆抛进占法立抛施工。④实时进行水深、沉降观测,并结合潮汐信息,动态规划抛石位置及抛石量。⑤抛石全过程运用大侧小中抛石法,抛石完毕后对路堤进行冲击碾压补强。施工网格划分应根据抛石船只的尺寸(包括船型尺寸和船底宽度)、同时抛投的船只数量、人工或机械抛投的方法及各抛区抛石厚度的要求等具体进行划分。具体网格化分采用GPS确定船舶定位参数,利用信标机施工导航软件自动分区,确定IOOm长度为施工单元,每个施工单元分为几个抛投区域,分别予以计算抛投密度,根据水流方向1,遵循“从上游到下游”的原则进行抛石。在每艘抛石船只上配备和GPS定位接收装置,该装置和计算机相连,由计算机根据显示船只当前位置预先设定的网格之间的位置关系,具体采用南方自由行软件实现。采用GPS及相应施工导航定位软件,可保证抛石定位开体驳的姿态、航向时刻稳定的状态,为现场抛石定位开体驳提供24小时全天候定位和图形导航及船位指示,引导运石船现场靠泊、指挥抛石和现场施工调度、施工质量监督和控制。定位开体驳2先大致停泊在定位坐标附近区域,抛锚固定,然后由GPS测控,铰锚精确定位。定位开体驳2采用四锚固定,以防止开体驳上下摆动或向江心滑动。综合考虑潮水特点和不同船只安全航行水深,开体驳2、平板驳3等多种船只协同施工配合抛石,确保施工安全。在高潮期间,抛投区域水深大于Im时,采用700t自航开体驳 2通过信标机定位后,进行水下抛投。首先打开开体驳2,使石料滑落出舱体,抛石过程要随时调整好船体,避免驳船偏离计划抛投位置。抛投过程中用测深仪控制高程,抛投量按施工区域划分的计算需求量抛投。当接近Im高程后,在高潮时采用500 SOOt的平板驳3结合700t自航开底驳2进行抛投。为了确保平板驳3不发生搁浅,要求满足=H4 ( H1-H2-H3,式中=H1为海面高程,约5 6米;H2为抛石船只吃水深度,一般为3 3. 5米;H3为安全距离,一般取为I. 5米;H4为最终抛石面高程。海上抛填按加载计划分层梯级推进,这样有利于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若每层填筑的沉降变化速度超过规定值,应立即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待沉降稳定后再继续施工。为保证块石抛投质量,要勤测流速、水深等施工参数,并且潜水员要经常下水察看抛石的抛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抛投位置及抛投方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态规划的浅海区域水陆混合抛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施工准备,信标机划分施工网格,GPS测控抛石船只位置;(2)当水深大于1m时采用开体驳抛石施工,水深接近1m后改用平板驳,两种船只协同配合进行海上抛石路堤填筑;(3)低潮期或抛投后的路基露出水面时,采用自卸车进行陆抛进占法立抛施工;(4)实时进行水深、沉降观测,并结合潮汐信息,动态规划抛石位置及抛石量;(5)抛石全过程运用大侧小中抛石法,抛石完毕后对路堤进行冲击碾压补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卫兵谢波刘萌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