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两用式送纱装置,其包括一本体、一第一传动轴、一第二传动轴、一离合器、一储纱轮及一切换开关,第一传动轴及第二传动轴可旋转地设置于本体,离合器设置于第一传动轴及第二传动轴之间,储纱轮连接于第二传动轴,储纱轮内侧及外侧分别设置有光传感器;切换开关设置于本体上,切换开关电连接于离合器,切换开关可用以切换控制离合器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离合器切换为第一模式时,可进行分离或接合的动作,离合器切换为第二模式时,离合器固定进行接合的动作;由此,兼具规则送纱及不规则送纱两种功能,可应需要选择切换所需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送纱装置,尤指一种电磁离合的两用式送纱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纺织机械都必须具有供应不规则送纱的需求,以适应布面花纹图案的编织及布面张力等因素,以达到对纱线供给的需求。尤其是条带式的送纱装置,其不需采用主动电机,而是使用针织机上配备的条带作为动力源,简化了机构,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为使送纱装置适用于不规则送纱的计算机提花机台,业者研发出一种电子储纱器,其于储纱器内设置一马达,利用储纱器内部的纱线检测系统,依纱线的检测状态以决定 是否启动马达带动储纱轮进行补纱动作,其虽可达到不规则送纱的需求,但每一储纱器内部需设置一独立的马达,不但使其体积变大,且会造成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使耗电量增加。申请人:曾提出一种“电磁离合之储纱器结构”(台湾地区专利申请案号第099201372),其可适用于不规则送纱的计算机提花机台,且不需于储纱器内部设置马达,故结构简单,不会使其体积变大及造成制造成本的增加,也不容易故障,且电磁线圈耗电量较低,具有省电的效果。然而,目前现有的各种送纱装置,皆仅具有规则送纱或不规则送纱的单一功能,若要使用不同功能的送纱装置,则需费工费时地进行拆装更换,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用式送纱装置,其兼具规则送纱及不规则送纱两种功能,可应需要选择切换所需的功能,以便利于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两用式送纱装置,其包括一本体;一第一传动轴,其可旋转地设置于该本体;一第二传动轴,其可旋转地设置于该本体;一离合器,其设置于该第一传动轴及该第二传动轴之间;一储纱轮,其连接于该第二传动轴,该储纱轮内侧及外侧分别设置有光传感器;以及一切换开关,其设置于该本体上,该切换开关电连接于该离合器,该切换开关用以切换控制该离合器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该离合器切换为第一模式时,该离合器进行分离或接合的动作,该离合器切换为第二模式时,该离合器固定进行接合的动作。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专利技术设置有一切换开关,切换开关电连接于离合器,可用以开关离合器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当切换开关切换离合器为第一模式时,离合器可正常地进行分离及接合的操作,使送纱装置具有不规则送纱的功能。当切换开关切换离合器为第二模式时,离合器固定在接合状态,使送纱装置具有规则送纱的功能。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送纱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切换为不规则送纱状态)。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送纱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送纱装置的离合器呈分离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送纱装置的离合器呈接合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送纱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送纱装置的立体 示意图(切换为规则送纱状态)。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送纱装置11 本体111固定部112导纱件113导纱件114导纱件115导纱件116 轴承117固定座118容置槽12皮带轮13第一传动轴131 基部14驱动盘141弹性元件15电磁线圈16被动盘161摩擦面17第二传动轴171 轴承18储纱轮181光传感器182光传感器183储纱钉184压纱器185上轮体186下轮体188容置空间189 开口19 垫圈20单向控制装置21电源开关22切换开关23固定件24穿纱件25开关座A导纱斜面B离合器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用式送纱装置,尤指一种电磁离合型式的送·纱装置,本实施例的送纱装置I包括一本体11、一皮带轮12、一第一传动轴13、一驱动盘14、一电磁线圈15、一被动盘16、一第二传动轴17及一储纱轮18。本体11 一端可具有一固定部111,固定部111能配合螺丝锁附固定于针织机上适当的位置。本体11上设置有多个导纱件112、113、114、115,能用以导引纱线。本体11内部形成有一容置槽118,该容置槽118底部可呈开口状。皮带轮12中心连接于第一传动轴13的上端,使皮带轮12与第一传动轴13可作同步的转动。第一传动轴13以两轴承116枢接于一固定座117,固定座117再设置于本体11内,使第一传动轴13可旋转地设置于本体11上。皮带轮12可旋转地设置于本体11的上方,且第一传动轴13的下端伸入本体11内部,皮带轮12能用以与皮带(图略)等条带元件啮合,以驱动皮带轮12及第一传动轴13旋转。第一传动轴13的下端可设置有一基部131,驱动盘14设置于基部131的底部,使驱动盘14连接于第一传动轴13的一端(下端)。驱动盘14可呈圆环状盘体,驱动盘14为一铁件,从而能被电磁线圈15及被动盘16所吸附。另于驱动盘14与基部131之间可设有弹性元件141,弹性元件141可为弹片等弹性体,弹性元件141可提供驱动盘14向上移动的复位力量。所述的固定座117、第一传动轴13及驱动盘14可组装成一上模块。电磁线圈15及被动盘16位于驱动盘14的下方,且被动盘16位于驱动盘14与电磁线圈15之间,被动盘16可旋转地盖置于电磁线圈15的上方。被动盘16与驱动盘14相对设置,被动盘16为一铁件,被动盘16的顶部也可进一步地设置有一较粗糙的摩擦面161,用以增加摩擦力,以避免被动盘16与驱动盘14接触时产生打滑。被动盘16与驱动盘14在电磁线圈15磁场作用的范围内,因此当电磁线圈15通电激磁时,电磁线圈15产生的磁力可传递至被动盘16及驱动盘14,使被动盘16与驱动盘14相吸附。第二传动轴17的一端(上端)固定地连接于被动盘16的中心,第二传动轴17的上端以两轴承171枢接于电磁线圈15,使第二传动轴17可旋转地设置于本体11上,也使第二传动轴17及被动盘16可旋转地设置于电磁线圈15上,电磁线圈15、被动盘16及第二传动轴17可组装成一下模块。固定座117与电磁线圈15之间可设置一环形的垫圈19,垫圈19的高度可应需要适当地变化,所述的上模块、垫圈19及下模块能用工具(治具)依序压入安装于本体11的容置槽118内,使第一传动轴13、驱动盘14、电磁线圈15、被动盘16及第二传动轴17设置于本体11内,且垫圈19设置于固定座117与电磁线圈15之间。本专利技术在送纱装置I的本体11内,第一传动轴13及第二传动轴17之间设置固定座117、驱动盘14、电磁线圈15、被动盘16及垫圈19等组成离合器B,离合器B设置于第一传动轴13及第二传动轴17之间。垫圈19的高度可应需要适当地变化,使得驱动盘14与被动盘16之间的距离具有可调整性,能使离合器B的结构简化,装配及调整方便容易。第二传动轴17及被动盘16可旋转地设置于本体11内,第二传动轴17的下端伸出电磁线圈15的底部,储纱轮18连接于第二传动轴17的下端,从而能利用第二传动轴17带动储纱轮18旋转,储纱轮18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储纱钉183,纱线可缠绕于这些储纱钉183外缘。储纱轮18上可升降地设置有一压纱器184,压纱器184呈环型片体,压纱器184会因为本身重量而下降并压制于储纱轮18下缘。缠绕于储纱轮18上的纱线可穿过压纱器184与储纱轮18下缘之间,而后导引至导纱件115,可利用压纱器184压制于纱线上,使纱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用式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用式送纱装置包括:一本体;一第一传动轴,其可旋转地设置于该本体;一第二传动轴,其可旋转地设置于该本体;一离合器,其设置于该第一传动轴及该第二传动轴之间;一储纱轮,其连接于该第二传动轴,该储纱轮内侧及外侧分别设置有光传感器;以及一切换开关,其设置于该本体上,该切换开关电连接于该离合器,该切换开关用以切换控制该离合器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该离合器切换为第一模式时,该离合器进行分离或接合的动作,该离合器切换为第二模式时,该离合器固定进行接合的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紫彬,
申请(专利权)人:典洋针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